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石墨烯伴热带,包括发热部和位于发热部两端的正极接电部和负极接电部,所述发热部包括若干条平行设置的石墨烯带和外防护结构,所述石墨烯带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正极接电部和所述负极接电部;所述外防护结构包括上绝缘层、下绝缘层和均热部,所述均热部上成型有定位槽。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石墨烯带设置于均热部的内侧,可对石墨烯带表面进行防摩擦保护,同时可防止伴热带弯折时石墨烯带折断,从而提高石墨烯带发热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通过将石墨烯带嵌入均热部,可提高石墨烯带与均热部的接触散热面积,从而提高均热部热量散发的均匀度,从而提高伴热带表面温度的均匀性。
A kind of graphene tracing ba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烯伴热带
本技术涉及石墨烯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石墨烯伴热带。
技术介绍
石墨烯加热膜是利用石墨烯作为导电的发热部件制成的发热材料,较传统的电热丝,石墨烯更加轻盈且发热效率更高。现有的石墨烯伴热带通常采用石墨烯浆料涂刷在绝缘膜的表面形成石墨烯条,在石墨烯条两端加电极通电,即可作为发热部件。现有技术中,由于石墨烯材料的脆性较大,在弯折时容易折断,造成断裂处的电阻增大,影响发热效率;且无法对石墨烯条进行保护,在使用时石墨烯条正反面的薄膜容易对石墨烯条进行摩擦,导致石墨烯条变薄;同时由于石墨烯条发热相对集中,导致加热膜上的温度分区较为明显,温区分布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石墨烯伴热带,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具有:通过对石墨烯带进行外部防护,延长石墨烯带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加热膜的使用寿命,并且提高加热膜温度的均匀性等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石墨烯伴热带,包括发热部和位于发热部两端的正极接电部和负极接电部,所述发热部包括若干条平行设置的石墨烯带和外防护结构,所述石墨烯带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正极接电部和所述负极接电部;所述外防护结构包括上绝缘层、下绝缘层和均热部,所述均热部上成型有定位槽,所述石墨烯带位于所述定位槽内,且不与所述上绝缘层和下绝缘层相接。作为优选,所述上绝缘层贴合在所述均热部上方,所述下绝缘层贴合在所述均热部下方,所述均热部为导热垫,且上表面与所述上绝缘层粘接固定。作为优选,所述下绝缘层底部设置有隔热层,该隔热层与所述下绝缘层粘接固定。作为优选,所述隔热层为无纺布或泡沫。作为优选,所述石墨烯带采用石墨烯浆料印刷或涂覆在所述定位槽内。作为优选,所述上绝缘层和所述下绝缘层均为聚酰亚胺薄膜。综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将石墨烯带设置于均热部的内侧,可对石墨烯带表面进行防摩擦保护,同时可防止伴热带弯折时石墨烯带折断,从而提高石墨烯带发热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2、通过将石墨烯带嵌入均热部,可提高石墨烯带与均热部的接触散热面积,从而提高均热部热量散发的均匀度,从而提高伴热带表面温度的均匀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发热部;1a、上绝缘层;1b、均热部;1c、下绝缘层;1d、隔热层;1e、石墨烯带;1f、定位槽;2、负极接电部;3、正极接电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石墨烯伴热带,包括发热部1和位于发热部1两端的正极接电部3和负极接电部2,正极接电部3和负极接电部2均为银质或铜制,且外接有接电的导线,发热部1包括若干条平行设置的石墨烯带1e和外防护结构,石墨烯带1e的两端分别连接正极接电部3和负极接电部2;外防护结构包括上绝缘层1a、下绝缘层1c和均热部1b,均热部1b上成型有定位槽1f,石墨烯带1e位于定位槽1f内,且不与上绝缘层1a和下绝缘层1c相接,通过将石墨烯带1e设置于定位槽1f内,并且与上绝缘层1a和下绝缘层1c分离,能够在伴热带折叠和使用时,防止上绝缘层1a或下绝缘层1c与石墨烯带1e表面接触,从而防止石墨烯带1e因摩擦导致的破损,从而提高石墨烯带1e通电发热的稳定性。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上绝缘层1a贴合在均热部1b上方,下绝缘层1c贴合在均热部1b下方,均热部1b为导热垫,且上表面与上绝缘层1a粘接固定;下绝缘层1c底部设置有隔热层1d,该隔热层1d与下绝缘层1c粘接固定,设置隔热层1d后,石墨烯带1e通电发热,可对向下传递的热量进行遮挡,从而将热量集中在伴热带的上部释放,减少了热量的消耗,并且提高了伴热带顶部表面的热效率;隔热层1d为无纺布或泡沫,使用泡沫作为隔热层1d时,隔热效果好,可在平面结构中使用,保温效果更好,采用无纺布作为隔热层1d,伴热带整体柔软,可在弯折角度较大的位置使用;石墨烯带1e采用石墨烯浆料印刷或涂覆在定位槽1f内形成,由于石墨烯带1e自身较脆弱,成型在定位槽1f内后,可通过定位槽1f边沿对石墨烯带1e表面进行遮挡,从而保护石墨烯带1e;上绝缘层1a和下绝缘层1c均为聚酰亚胺薄膜。采用上述结构,正极接电部3和负极接电部2分别接电后,石墨烯带1e通电发热,由于石墨烯带1e位于定位槽1f内,与定位槽1f的顶部和两侧表面接触,接触面积较大,因此可快速的将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均热部1b,同时提高热量向均热部1b传输的均匀性,防止均热部1b局部过热;而且在伴热带折叠或使用时,通过定位槽1f将石墨烯带1e与下绝缘层1c分离,可防止下绝缘层1c与石墨烯带1e接触摩擦,从而更好的保护石墨烯带1e。通过将石墨烯带1e设置于均热部1b的内侧,可对石墨烯带1e表面进行防摩擦保护,同时可防止伴热带弯折时石墨烯带1e折断,从而提高石墨烯带1e发热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通过将石墨烯带1e嵌入均热部1b,可提高石墨烯带1e与均热部1b的接触散热面积,从而提高均热部1b热量散发的均匀度,从而提高伴热带表面温度的均匀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墨烯伴热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部(1)和位于发热部(1)两端的正极接电部(3)和负极接电部(2),所述发热部(1)包括若干条平行设置的石墨烯带(1e)和外防护结构,所述石墨烯带(1e)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正极接电部(3)和所述负极接电部(2);/n所述外防护结构包括上绝缘层(1a)、下绝缘层(1c)和均热部(1b),所述均热部(1b)上成型有定位槽(1f),所述石墨烯带(1e)位于所述定位槽(1f)内,且不与所述上绝缘层(1a)和下绝缘层(1c)相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烯伴热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部(1)和位于发热部(1)两端的正极接电部(3)和负极接电部(2),所述发热部(1)包括若干条平行设置的石墨烯带(1e)和外防护结构,所述石墨烯带(1e)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正极接电部(3)和所述负极接电部(2);
所述外防护结构包括上绝缘层(1a)、下绝缘层(1c)和均热部(1b),所述均热部(1b)上成型有定位槽(1f),所述石墨烯带(1e)位于所述定位槽(1f)内,且不与所述上绝缘层(1a)和下绝缘层(1c)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石墨烯伴热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绝缘层(1a)贴合在所述均热部(1b)上方,所述下绝缘层(1c)贴合在所述均热部(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崇瑜,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洛烯纳米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