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苗利平专利>正文

自上料搅拌车上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6837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5: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自上料搅拌车上料机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上料机构易发生物料泄露、功能单一的问题。该自上料搅拌车上料机构包括铰接于自上料搅拌车车体上的大臂,所述大臂由大臂油缸驱动升降,所述大臂的端部铰接有上料斗,所述上料斗的前部和后部均直接开口,铲料时,所述前开口朝向前方,所述后开口朝向上方;所述大臂上设有连接所述车体与上料斗的平衡机构,所述大臂升降时,所述上料斗在平衡机构的作用下平行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上料搅拌车上料机构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漏料问题,大幅提高了上料的速度和效率,简化了操作人员的操作步骤,具有很好的创造性。

Feeding mechanism of self feeding mix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上料搅拌车上料机构
本技术涉及自上料搅拌车
,特别是指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上料机构。
技术介绍
自上料搅拌车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工程机械,其集上料、搅拌、运输等多功能于一体,能够实现混凝土的快速生产,有效提高了工程施工的效率。尤其是在水力、电力条件受限的偏远地区,由于混凝土搅拌站的造价较大,这种机动性强的自上料搅拌车更能够体现出其优势所在。现有技术的自上料搅拌车在作业时,通常是先将物料铲入上料斗内,再将上料斗逐渐抬升至搅拌罐的入口处,在抬升过程中,需要将上料斗的后仓门封闭,以防止物料泄露,当抬升至最高位置后,将后仓门打开,物料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即可落入搅拌罐内,完成上料动作。但这种结构的上料机构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一是虽然后仓门可以在上料过程中进行封闭,但对于重量较大的物料来说,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漏料;二是这种上料机构只具有简单的上料作用,功能较为单一,限制了自上料搅拌车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自上料搅拌车上料机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上料机构易发生物料泄露、功能单一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自上料搅拌车上料机构,包括铰接于自上料搅拌车车体上的大臂,所述大臂由大臂油缸驱动升降,所述大臂的端部铰接有上料斗,所述上料斗的前部和后部均直接开口,铲料时,所述前开口朝向前方,所述后开口朝向上方;所述大臂上设有连接所述车体与上料斗的平衡机构,所述大臂升降时,所述上料斗在平衡机构的作用下平行移动。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平衡机构还控制所述上料斗以其与大臂的铰接点实现前翻或后翻。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平衡机构包括中间连接件,所述中间连接件上具有三个铰接点,三个铰接点之间形成三角形;中间连接件通过第一铰接点连接于所述大臂上并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旋转,中间连接件的第二铰接点与上料斗之间铰接连接有第一油缸,中间连接件的第三铰接点与车体之间铰接连接有第二油缸。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油缸处于最短状态时,所述上料斗的后开口朝下,上料斗内的物料在自重作用下从后开口卸出;所述第一油缸处于最长状态时,所述上料斗的前开口朝下,上料斗内的物料在自重作用下从前开口卸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料斗的前底面与后底面之间的夹角为直角或钝角。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上料机构主要解决了两个技术问题:一是上料过程中确保上料斗始终是平行移动,在铲料时是什么方向,上料过程中(包括上料至最高位置处)均保持此方向不变,这样便能够保证上料斗的后开口始终朝上,上料斗内的物料不会出现泄露、洒落的情况,而且这种结构还省去了后开口处加设仓门的繁琐,减少了驾驶员的操作步骤,提高了操作效率;二是使得该结构和方法不仅具备了上料功能,还具备了装载机功能,即其在将物料抬升至合适高度后(包括最高位置处),能够将上料斗前翻,使得上料斗的前开口朝下,上料斗内的物料在自重作用下从前开口卸出,直接卸至其他的车辆或设备上,实现铲料、装载的功能,由此具备了一机两用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铲料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上料过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卸料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装载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上料斗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车体;2-大臂;3-上料斗;4-前开口;5-后开口;6-前底面;7-后底面;8-中间连接件;9-第一铰接点;10-第二铰接点;11-第一油缸;12-第三铰接点;13-第二油缸;14-第四铰接点;15-第五铰接点;16-第六铰接点;17-第七铰接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如图1-图4共同所示,为本技术自上料搅拌车上料机构的一种实施例,为了便于描述,图2-图4中去除了自上料搅拌车的左边部分。应当注意,后续的“前”指代的是图1中的右方,“后”指代的是图1中的左方。该上料机构首先包括一个大臂2,该大臂2的后端通过第四铰接点14连接在车体1上,大臂2通过大臂油缸(图中未示出)驱动实现升降,该处的大臂油缸驱动大臂2的结构属于本领域较为常见的机械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大臂2的前端通过第六铰接点16连接有上料斗3,上料斗3的结构如图5所示,其前部开有前开口4,后部开有后开口5,而且前开口4和后开口5处均没有任何其他的结构部件,两个开口始终处于敞开状态。对于上料斗3来说,其前底面6与后底面7之间的夹角为直角或钝角(即图2中的角度α),当其铲料时,前底面6与地面平行,以便更好地将物料铲入上料斗3内,此时,前开口4朝向前方,而后开口5则朝向上方。在大臂2上设有连接车体1与上料斗3的平衡机构,该平衡机构主要起两个作用:一是在大臂2升降过程中保证上料斗3的平行移动(即平移);二是控制上料斗3以第六铰接点16为中心进行前翻或后翻,这也是本技术专利的核心所在。该实施例的平衡机构包括中间连接件8,该中间连接件8呈“Y”形,其三个端部分别为三个铰接点,分别为第一铰接点9、第二铰接点10和第三铰接点12,这三个铰接点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其中,第一铰接点9设置在大臂2上,从而使得中间连接件8能够以第一铰接点9为中心进行前后旋转,第二铰接点10与上料斗3上的第七铰接点17之间连接有第一油缸11,第三铰接点12与车体1上的第五铰接点15之间连接有第二油缸13,通过该结构的动作即可实现上述的两种功能。该实施例在作业时主要的工作状态包括Ⅰ、Ⅱ、Ⅲ、Ⅳ、Ⅴ五个。状态Ⅰ为铲料动作,此时,上料斗3的前底面6与地面平行,车体1前移,即可将地面上的物料铲入上料斗3内。状态Ⅱ为后翘动作,在状态Ⅰ的基础上,适当缩短第二油缸13,通过中间连接件8和第一油缸11即可牵动上料斗3以第六铰接点16为中心旋转,使上料斗3后翘,防止上料过程中物料从前开口4掉落,当然,上料斗3后翘的幅度较小,后翘后,后开口5仍然是朝向上方。状态Ⅲ为上料动作,在状态Ⅱ的基础上,大臂油缸驱动大臂2抬升,在平衡机构的作用下,上料斗3能够实现平行移动,即其方向基本不变,因此保证了整个上料过程中(从状态Ⅱ移动至状态Ⅲ)上料斗3内的物料既不会从前开口4掉落,也不会从后开口5掉落。状态Ⅳ为卸料动作,在状态Ⅲ的基础上,第二油缸13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自上料搅拌车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铰接于自上料搅拌车车体上的大臂,所述大臂由大臂油缸驱动升降,所述大臂的端部铰接有上料斗,所述上料斗的前部和后部均直接开口,铲料时,所述前开口朝向前方,所述后开口朝向上方;/n所述大臂上设有连接所述车体与上料斗的平衡机构,所述大臂升降时,所述上料斗在平衡机构的作用下平行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自上料搅拌车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铰接于自上料搅拌车车体上的大臂,所述大臂由大臂油缸驱动升降,所述大臂的端部铰接有上料斗,所述上料斗的前部和后部均直接开口,铲料时,所述前开口朝向前方,所述后开口朝向上方;
所述大臂上设有连接所述车体与上料斗的平衡机构,所述大臂升降时,所述上料斗在平衡机构的作用下平行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上料搅拌车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机构还控制所述上料斗以其与大臂的铰接点实现前翻或后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上料搅拌车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机构包括中间连接件,所述中间连接件上具有三个铰接点,三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利平
申请(专利权)人:苗利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