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敬开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电暖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5809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新型电暖风机,包括带进风口、出风口的箱体及装置于所述箱体上的发热体、热交换器、温控装置、风机,所述发热体位于与所述箱体的下部空腔内并与该箱体结合在箱体的下部形成可将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进行循环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单元,所述热交换器位于所述发热体上方且该热交换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单元的出风口及所述箱体的出风口相通而在箱体的上部形成第二热交换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采用在箱体的下部设置由发热体和箱体下腔体结合形成的第一热交换单元和在箱体的上部设置由热交换器形成的第二热交换单元的结构,因此在使用时可确保从箱体出风口所送出的风全为受热均匀的使用舒适的暖风,且其结构简单、热效率高。(*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暖风机,特别是一种新型电暖风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暖风机种类繁多,最为普遍的一种结构是采用电阻丝直接加热空气,然后通过辐射和对流方式来传递热量,这种结构的电暖风机尽管其结构简单,但用电功率大、热效率低、使用成本高,而且外表烫手、甚至有明火、使用不安全。针对这种情况,专利号为ZL03110858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节能对流电暖器,其采用上下贯通的外壳及装置于该外壳内的由灯泡和加热反射金属外壳组成的加热器、与该加热器连通的带散热片的蓄热器等组成的结构,使用时通过灯泡通电后将蓄热器加热而使其产生热量和辐射热,从而使从外壳地窗(即进风口)进入的冷空气可在外壳内进行热交换后从天窗(出风口)排入室内,这种结构的暖风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电功率大、使用成本高等问题,但由于空气在外壳内只进行过一次热交换,所以难免造成其内空气受热不均匀,以致其从出风口吹出的暖风中常掺合有冷风而使人使用不适,而且其结构复杂、热效率不高,所以也难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存在问题,提供一种既可使出风口所出的风全为受热均匀的使用舒适的暖风,而且又结构简单、热效率高、使用经济、安全的新型电暖风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所述的新型电暖风机,包括箱体及装置于该箱体内的发热体、热交换器、温控装置和位于所述箱体两相对侧壁上的进风口、出风口和装置于所述箱体进风口处的风机,其特点是所述发热体位于与所述箱体的下部空腔内并与该箱体结合在箱体的下部形成可将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进行循环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单元,所述热交换器位于所述发热体上方,且该热交换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单元的出风口及所述箱体的出风口相通而在箱体的上部形成可将所述第一热交换区送来的空气进行再次循环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单元。为了提高本技术的热效率和使通过热交换器中的空气受热更均匀,上述热交换器包括两端开口的导热框体及纵向装置该导热框体底板上的若干金属散热管。为进一步的提高其热效率,以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上述各金属散热管均为上端部密封而下端部与上述第一热交换单元相通的空心管,且各空心管的上端部均朝出风口方向呈一定角度的倾斜。为使本技术进一步的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上述发热体包括可与电源连接的灯座及装置于该灯座上的至少一个大功率灯泡。为确保本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从开始至结束均无冷风送出,上述温控装置为可分别控制风机开启温度及上述热交换单元内温度的温控器。本技术由于采用在箱体的下部设置由发热体和箱体下腔体结合形成的第一热交换单元和在箱体的上部设置由两端分别与第一热交换单元的出风口及箱体的出风口贯通的热交换器形成的第二热交换单元的结构,使本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使从箱体进风口进入的冷空气先在第一热交换单元进行循环热交换后再进入热交换器中而进行再次循环热交换,即在箱体内进行了二次热交换后才从箱体的出风口送出,从而确保了从箱体出风口所送出的风全为受热均匀的使用舒适的暖风,而且其结构简单、可靠、热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并且由于本技术还采用由两端开口的导热框体及纵向装置该导热框体底板上的且其上端部朝出风口方向呈一定角度倾斜的若干空心金属散热管组成的热交换器的结构,进一步的提高了其热交换率。同时由于本技术采用由装置于灯座上的多个大功率灯泡作为热源的结构,巧妙地利用了灯泡特有的单位功率小、发热量大的特点,进一步的达到了高效节能取暖的目的。本技术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可靠、使用舒适、热效率高、使用成本低,可广泛地应用于家庭和各种公共场所的室内取暖。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去掉箱体两侧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新型电暖风机,包括箱体1及装置于该箱体1内的发热体2、热交换器3、温控装置4和位于所述箱体1两相对侧壁上的进风口11、出风口12和装置于所述箱体1进风口11处的风机5,为使本技术的出风口12所送出的风全为受热均匀的暖风,所述发热体2位于所述箱体1的下部空腔内并与该箱体1结合在箱体1的下部形成可将从进风口11进入的空气进行循环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单元,所述热交换器3位于所述发热体3上方,且该热交换器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单元的出风口6及所述箱体1的出风口12贯通而在箱体1的上部形成可将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区送来的空气进行再次循环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单元,从而使本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使从箱体1进风口11进入的冷空气先在第一热交换单元进行循环热交换后再进入热交换器3中而进行再次循环热交换,即在箱体1内进行了二次热交换后才从箱体1的出风口12送出,确保了从箱体1出风口12所送出的风全为受热均匀的使用舒适的暖风,而且其结构简单、可靠、热效率高、生产成本低。为了提高热效率和使通过热交换器3中的空气受热更均匀,上述热交换器3包括两端开口的导热框体31及纵向装置该导热框体31底板上的若干金属散热管32。为进一步的提高热效率,以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上述各金属散热管32为上端部密封而下端部与上述第一热交换单元相通的空心管,且各空心管的上端部均朝上述出风口12方向呈一定角度的倾斜。本技术所采用的散热管32为直径是6mm的空心铁管。如图2所示,上述发热体2包括可与电源连接的灯座21及装置于该21灯座上的至少一个用于产生热量和辐射热的大功率灯泡22,从而巧妙地利用了灯泡22特有的单位功率小、发热量大的特点,进一步的达到了高效节能取暖的目的。本技术采用在上述箱体1内装置四个375瓦的灯泡22。为确保本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从开始至结束均无冷风送出,上述温控装置4为可分别控制风机5开启温度及上述热交换单元内温度的温控器。一般风机的开启温度控制在46度左右。为避免从箱体1进风口进入的冷风渗合至已在第一热交换单元中循环热对流过的暖风中进入上述热交换器3中,上述箱体1内位于上述风机5的前方设置有一可将进入的空气压送到上述发热体2下部的倾斜状导风板7。上述箱体1内位于上述出风口12的侧壁与底板13连接处设有可将空气上送的倾斜状导风板8。为了净化进入箱体1内的空气,上述箱体1的进风口11处装置有滤网。此外为减少上述热交换器3与箱体1顶板的热传递及便于安装,上述热交换器3的上方设有带拉手的隔热板9。本技术所采用的箱体1由隔热外箱13和金属内箱14组成。本技术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可靠、使用舒适、热效率高、使用成本低,可广泛地应用于家庭和各种公共场所的室内取暖。以下对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如图2所示,本技术在开启电源后,灯泡22通电发热并产生红外线和粒子流白光撞击箱体1下部的金属壁及上述热交换器3的导热外壁做功,使金属壁和上述热交换器3加热而使箱体1内的二个热交换单元内的温度升高,同时位于箱体1下部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热空气介质进入上述热交换器3的导热框体31和空心散热管32中而使热交换器3的温度进一步的提高。通电一段时间后,当上述温控装置4感测到箱体1内的温度已达到46度时,风机5才开启,此时冷空气从箱体1的进风口11进入第一热交换单元进行首次循环热交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电暖风机,包括箱体(1)及装置于该箱体(1)内的发热体(2)、热交换器(3)、温控装置(4)和位于所述箱体(1)两相对侧壁上的进风口(11)、出风口(12)和装置于所述箱体(1)进风口(11)处的风机(5),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2)位于所述箱体(1)的下部空腔内并与该箱体(1)结合在箱体(1)的下部形成可将从进风口(11)进入的空气进行循环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单元,所述热交换器(3)位于所述发热体(3)上方,且该热交换器(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单元的出风口(6)及所述箱体(1)的出风口(12)贯通而在箱体(1)的上部形成可将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区送来的空气进行再次循环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敬开
申请(专利权)人:吴敬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