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热交换芯的换热板,其包括板片,所述板片外包覆有导热复合膜,所述导热复合膜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石墨烯膜和高分子膜,所述高分子膜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由聚氨酯胶水组成的粘结层、由PU膜组成的基层、以及由半透膜组成的保护层;所述板片上贯穿设置有多个微孔,所述微孔的两端连通于所述石墨烯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石墨烯膜、高分子膜和微孔,最终达到兼具湿度交换和热交换性能的目的。
A kind of heat exchange plate with full heat exchange co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热交换芯的换热板
本技术涉及全热交换芯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全热交换芯的换热板。
技术介绍
全热交换芯是全热交换器的核心组件。工作时,室内排风和新风分别呈正交叉方式流经全热交换芯时,由于气流换热板两侧气流存在着温差和蒸汽分压差,两股气流通过换热板时呈现传热传质现象,引起全热交换过程。现有的交换器芯体多为铝箔材质,铝箔材质热交换效率高,但铝箔不具有湿度交换的性能,导致进入室内的新风无法被加湿,损失了室内回风中的部分气流分;也有的芯体采用纤维纸支撑,纤维纸上的微孔可以允许直径较小的气流分子透过,实现湿度交换,但纤维纸的热交换效率不高,导致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不够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兼具湿度交换和热交换性能的全热交换芯的换热板。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全热交换芯的换热板,包括板片,所述板片外包覆有导热复合膜,所述导热复合膜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石墨烯膜和高分子膜,所述高分子膜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由聚氨酯胶水组成的粘结层、由PU膜组成的基层、以及由半透膜组成的保护层;所述板片上贯穿设置有多个微孔,所述微孔的两端连通于所述石墨烯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石墨烯膜通过把大片石墨烯交错垒叠起来并加入微褶皱结构,使得石墨烯膜具有高导热性和高柔性,另外,PU膜利用高科技技术在材料中导入亲水剂使薄膜除了具有高防水性能外更具有极佳的透湿性,而半透膜可供空气中的水分通过,通过聚氨酯胶水将PU膜粘结于石墨烯膜上,以此保证板片的热交换性能;当板片两侧存在湿度差异时,由于微孔内聚力和表面张力的差异,湿度高一侧的气流分先经过高分子膜进行气流气分离,然后经过石墨烯膜、微孔和另一侧的石墨烯膜,以此进行湿度交换,最终达到兼具湿度交换和热交换性能的目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板片包括六边形板、设置于所述六边形板正面的凸筋组件、开设于所述六边形板的背面且凹陷设置于所述凸筋组件内的凹槽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全热交换芯实际使用时,板片是上下贴设的,且板片之间形成流体通道,同时通过设置凸筋组和凹槽,以此增大接触板片两侧空气的热交换面积,有利于提高热交换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微孔均匀分布设置于所述六边形板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空气是被分流在凸筋组内的,将微孔设置于六边形板上,有利于集中地进行湿汽交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六边形板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第一边、分别布置于所述第一边两侧的第二边和第三边;所述凸筋组件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隔条、设置于两组隔条之间的挡条,所述隔条、所述第二边和第三边延伸后相交于一点;所述挡条从其中一组隔条至另一组隔条的方向经过多次弯折后呈蛇形布置;所述挡条上开设有多个通气口,所述通气口两侧的开口朝向所述隔条;多个通气口沿平行于所述第二边和所述第三边的方向阵列布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入板片间的空气先被隔条分隔为多条呈扇形布置的气流,然后这些气流进入通气口和隔条组成的网状通道内,气流在网状通道内弯曲运动并热交换和湿度交换充分后,再运动至另一组隔条内,有利于保证换热板的湿度交换和热交换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条的横截面和所述挡条的横截面均呈半圆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减小通过凸筋组件的空气的流阻。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气口的内径垂直于所述第一边的方向先减小后增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通气口设置为渐缩渐扩的沙漏状,气流从通气口进入时,由于通气口直径逐渐变小,气流的流速加快,气流运动至内径最小处时,由于通气口直径逐渐变大,气流流动范围逐渐扩大,当气流从通气口流出时,其流速和扩散区域均较大,具有沿程阻力小、风压损失小的优点。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设置石墨烯膜、高分子膜和微孔,最终达到兼具湿度交换和热交换性能的目的;2.进入板片间的空气先被隔条分隔为多条呈扇形布置的气流,然后这些气流进入通气口和隔条组成的网状通道内,进行热交换和湿度交换,有利于保证换热板的湿度交换和热交换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换热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换热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导热复合膜、微孔和六边形板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中,1、板片;2、导热复合膜;21、石墨烯膜;22、高分子膜;221、粘结层;222、基层;223、保护层;3、六边形板;31、第一边;32、第二边;33、第三边;4、凸筋组件;41、隔条;42、挡条;43、通气口;5、凹槽组;6、微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全热交换芯的换热板,包括板片1、包覆于板片1外的导热复合膜2。板片1包括六边形板3、设置于六边形板3的上端面的凸筋组件4、开设于六边形板3的下端面且凹陷设置于凸筋组件4内的凹槽组5。在全热交换芯实际使用时,板片1是上下贴设的,且板片1之间形成流体通道,同时通过设置凸筋组件4和凹槽组5,以此增大接触板片1两侧空气的热交换面积。参照图3,六边形板3包括两个前后对称布置的第一边31、分别布置于第一边31左右两侧的第二边32和第三边33。凸筋组件4包括两组前后相对设置的隔条41、设置于两组隔条41之间的挡条42。其中,隔条41靠近第一边31的一端、第二边32和第三边33延伸后相交于一点,挡条42从其中一组隔条41至另一组隔条41的方向经过多次弯折后呈蛇形布置。为减小通过凸筋组件4的空气的流阻,隔条41的横截面和挡条42的横截面均呈半圆形。另外,挡条42上开设有多个通气口43,通气口43前后侧的开口朝向隔条41。多个通气口43沿平行于第二边32和第三边33的方向阵列布置。通气口43的内径从前往后先减小后增大。将通气口43设置为渐缩渐扩的沙漏状,气流从通气口43进入时,由于通气口43直径逐渐变小,气流的流速加快,气流运动至内径最小处时,由于通气口43直径逐渐变大,气流流动范围逐渐扩大,当气流从通气口43流出时,其流速和扩散区域均较大,具有沿程阻力小、风压损失小的优点。在实际使用时,进入板片1间的空气先被隔条41分隔为多条呈扇形布置的气流,然后这些气流进入通气口43和隔条41组成的网状通道内,气流在网状通道内弯曲运动并热交换和湿度交换充分后,再运动至另一组隔条41内。参照图4,导热复合膜2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石墨烯膜21和高分子膜22,高分子膜22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由聚氨酯胶水组成的粘结层221、由PU膜组成的基层222、以及由半透膜组成的保护层223。六边形板3上贯穿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设置的微孔6,微孔6的上下两端连通于石墨烯膜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热交换芯的换热板,包括板片(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1)外包覆有导热复合膜(2),所述导热复合膜(2)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石墨烯膜(21)和PU保护膜,所述PU保护膜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由聚氨酯胶水组成的粘结层(221)、由透明PET薄膜组成的基层(222)、以及由离型膜组成的保护层(223);所述板片(1)上贯穿设置有多个微孔(6),所述微孔(6)的两端连通于所述石墨烯膜(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热交换芯的换热板,包括板片(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1)外包覆有导热复合膜(2),所述导热复合膜(2)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石墨烯膜(21)和PU保护膜,所述PU保护膜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由聚氨酯胶水组成的粘结层(221)、由透明PET薄膜组成的基层(222)、以及由离型膜组成的保护层(223);所述板片(1)上贯穿设置有多个微孔(6),所述微孔(6)的两端连通于所述石墨烯膜(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热交换芯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1)包括六边形板(3)、设置于所述六边形板(3)正面的凸筋组件(4)、开设于所述六边形板(3)的背面且凹陷设置于所述凸筋组件(4)内的凹槽组(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热交换芯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6)均匀分布设置于所述六边形板(3)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热交换芯的换热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布洛阁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