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板以及包括该换热板的换热器,该换热板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包括沿第一方向的第一边以及沿第二方向的第二边,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为不同的方向;第一导流体,所述第一导流体设置于基板上,用于对气流流动进行导流,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导流体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为一列,多列所述第一导流体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置于基板上,其中,所述支撑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支撑结构和每一列所述第一导流体之间,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本申请提供的换热板可以对经过换热器的气体进行导流,使得气流沿着导流方向流动,从而提高换热器对气流的换热效率。
Heat exchanger plate and heat exchanger including the heat exchanger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板以及包含该换热板的换热器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换热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换热板以及包含该换热板的换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中心需要处理的数据激增,用于数据处理的设备释放更多的热能。如何降低数据中心的热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板式换热器实现数据中心中的设备释放的热气流与外部冷气流之间的交换。在板式换热器中,换热板的表面特征(例如表面图案、图案的排布等)影响换热器两侧空气通道的换热效率。相关技术中,通常在换热板表面形成凸包结构以提高换热板的传热系数。该凸包结构通常包括阵列排布的竖条状凸包或圆形凸包。该凸包结构通常以稀疏或密集的方式排布。当采用稀疏排布方式进行排布时,通常使得气流分布不均匀,降低换热板的利用率;当采用密集方式进行排布时,使得气流的流动阻力增大,从而降低了气流的流速,进而降低流动效率。综上,如何提高换热器对气流的换热效率成为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的换热板,通过设置第一导流体或者、第一导流体与第二导流体的组合,可以提高换热板对气流的换热效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换热板,换热板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包括沿第一方向的第一边以及沿第二方向的第二边,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为不同的方向;第一导流体,所述第一导流体设置于基板上,用于对气流流动进行导流,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导流体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为一列,多列所述第一导流体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置于基板上,其中,所述支撑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支撑结构和每一列所述第一导流体之间,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本申请提供的换热板,通过在基板的表面形成第一导流体和支撑结构,可以对经过换热器的气体进行导流,使得气流沿着导流方向流动;其次,还可以使得换热板被均匀的分隔出多个腔体,可以将气流均匀的限制在每个腔体内,避免气流在换热板上分布不均匀,提高换热板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换热效率。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换热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第二导流体;所述第一导流体和所述第二导流体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成一列,形成多列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导流体组,其中,所述第一导流体和所述第二导流体在每一列所述导流体组中的位置排布相同。本申请所示的换热板通过设置由第一导流体和第二导流体形成的导流体组,可以使得气流在换热板的某些位置处形成涡流,增大气流与换热板之间的接触面积。这样一来,可以使得气流与换热板之间进行充分换热,提高气流交换效果。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导流体组成对的轴对称排布;成对的所述导流体组中,其中一列所述导流体组中的第一导流体和第二导流体沿第三方向延伸,另外一列所述导流体组中的第一导流体和第二导流体沿第四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为不同的方向。本申请通过将导流体组成对的轴对称排布,可以使得气流沿着同一方向流动,避免气流沿多个方向流动导致气流在流道内以及各第三凸包之间分布不均,从而提高气流分布的均匀性,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成对的所述导流体组和所述支撑结构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换热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第三导流体;所述第一导流体和所述第三导流体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成一列,形成多列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导流体组,其中,所述第一导流体和所述第二导流体在相邻列所述导流体组中的位置排布不同。本申请所示的换热板通过设置由第一导流体和第三导流体形成的导流体组,可以使得气流从凸包的各间隙之间流过时形成涡流,增大气流与换热板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流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导流体沿第三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为不同的方向。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流体和所述支撑结构分别向所述基板的不同面凸出。本申请通过将第一导流体和支撑结构分别向基板的不同面凸出,可以使得气流在换热板的两面进行换热,从而减少了换热器中所需要的换热板的数目,节约了换热器的制造成本。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间隔排布的每两个所述第一导流体之间连接有加强结构。通过在每两个导流体之间设置加强结构,可以使得第一导流体更加稳固,有利于提高换热板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提高换热板的换热性能。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板上还设置有定位凸台。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换热板还包括用于与相邻的换热板之间进行装配的多个定位凸台,所述多个定位凸台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本申请通过在基板上设置定位凸台,可以便于换热板之间进行装配,进一步提高换热板之间的稳定性,使得换热器更加牢固。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流体向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形成的图案包括以下之一:圆形、椭圆形、水滴形、长条形、三角形。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导流体与所述支撑结构一体成型;以及形成所述换热板的材料包括以下之一: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多个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换热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a-图1b是现有技术中两个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的一个表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如图2所示的换热板的一个剖视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如图2所示的换热板的又一个剖视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的又一个的表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凸包向基板的正投影形成的图案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椭圆形凸包的一个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的又一个的表面结构示意图;图9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凸包的一个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凸包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的又一个的表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的又一个的表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的又一个的表面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的又一个的表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的又一个的表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一个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基板,所述基板包括沿第一方向的第一边以及沿第二方向的第二边,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为不同的方向;/n第一导流体,所述第一导流体设置于基板上,用于对气流流动进行导流,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导流体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为一列,多列所述第一导流体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n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置于基板上,其中,所述支撑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支撑结构和每一列所述第一导流体之间,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包括沿第一方向的第一边以及沿第二方向的第二边,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为不同的方向;
第一导流体,所述第一导流体设置于基板上,用于对气流流动进行导流,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导流体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为一列,多列所述第一导流体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
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置于基板上,其中,所述支撑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支撑结构和每一列所述第一导流体之间,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第二导流体;
所述第一导流体和所述第二导流体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成一列,形成多列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导流体组,其中,所述第一导流体和所述第二导流体在每一列所述导流体组中的位置排布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导流体组成对的轴对称排布;
成对的所述导流体组中,其中一列所述导流体组中的第一导流体和第二导流体沿第三方向延伸,另外一列所述导流体组中的第一导流体和第二导流体沿第四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为不同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成对的所述导流体组和所述支撑结构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宗豪,李马林,刘继辉,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