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5207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1: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涉及显示技术领域,降低阴极对触控电容充放电的影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阴极;触控电极,触控电极包括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显示装置还包括与触控驱动电极电连接的触控驱动芯片,用于提供触控驱动信号;驱动周期包括充电时段、电位维持时段和放电时段,充电时段,触控驱动信号由第一电平充电至第二电平,放电时段,触控驱动信号由第二电平放电至第一电平;与第一电极电连接的信号转换单元,用于提供第一驱动信号;充电时段,第一驱动信号由第三电平充电至第四电平,放电时段,第一驱动信号由第四电平放电至第三电平;第一电极为阴极,或,第一电极位于触控驱动电极和阴极之间。

Display device and its driv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介绍
对于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沿厚度方向依次设置的阵列层、封装层和触控层,目前,有显示装置将触控层直接沉积封装层上,以节省显示装置成本和显示装置厚度,但是如此一来,触控层中的触控电极与阵列层中的阴极之间的间距就会较小,使得触控电极和阴极之间形成较大的寄生电容,寄生电容会对触控电极之间形成的触控电容造成影响,在触摸显示屏时,导致检测出现失误,影响触控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降低阴极上传输的信号对触控电容充放电的影响,提高触控检测精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阴极层,所述阴极层包括阴极;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阴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电极包括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触控驱动芯片,所述触控驱动芯片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电连接,所述触控驱动芯片用于向所述触控驱动电极提供触控驱动信号;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的驱动周期包括充电时段、电位维持时段和放电时段,在所述充电时段,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由第一电平充电至第二电平,在所述放电时段,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由所述第二电平放电至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转换单元,所述信号转换单元与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信号转换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极提供第一驱动信号;在所述充电时段,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由第三电平充电至第四电平,在所述放电时段,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由所述第四电平放电至所述第三电平;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为所述阴极,或,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阴极之间。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所述驱动方法应用于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驱动方法包括:向触控驱动电极提供触控驱动信号;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的驱动周期包括充电时段、电位维持时段和放电时段,在所述充电时段,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由第一电平充电至第二电平,在所述放电时段,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由所述第二电平放电至所述第一电平;向第一电极提供第一驱动信号;在所述充电时段,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由第三电平充电至第四电平,在所述放电时段,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由所述第四电平放电至所述第三电平。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充电时段和放电时段,通过控制第一电极与触控驱动电极存在同相的电位变化,能够加速触控驱动电极的充电和放电,从而保证触控驱动电极的充放电更完全,进而保证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之间形成的触控电容充电至标准电容值,当发生触摸时,使得触摸位置处的触控电容的变化量达到变化阈值,有效提高了对触摸位置的检测精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触控驱动信号和负性电源信号的信号时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沿A1-A2方向的剖视图;图5为图3沿A1-A2方向的另一种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驱动信号和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时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信号转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信号转换单元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阴极层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衬底基板1′上形成有阵列层2′和触控层3′,阵列层2′包括阳极4′、发光层5′和阴极6′,触控层3′包括触控驱动电极7′和触控感应电极8′,其中,触控驱动电极7′和触控感应电极8′之间形成有触控电容Ctr′,当用户的手指触摸显示屏时,触摸位置处的触控电容Ctr′的电容量会发生变化。由于触控驱动电极7′、触控感应电极8′与阴极6′相距较近,因此,触控驱动电极7′、触控感应电极8′与阴极6′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寄生电容,当对触控电容Ctr′进行充电时,触控驱动电极7′和阴极6′之间形成的第一寄生电容Ctx′、以及触控感应电极8′和阴极6′之间形成的第二寄生电容Crx′会阻挠触控电容Ctr′的充电,导致触控电容Ctr′充电不完全。尤其地,对于第一寄生电容Ctx′来说,结合图2,图2为现有技术中触控驱动信号和负性电源信号的信号时序图,当利用触控驱动信号TX′对触控驱动电极7′进行充电,使其由第一电位V1′充电至第二电位V2′时,由于阴极6′接收的负性电源信号PVEE′为一稳定持续的电位信号,基于电容具有维持两端压差恒定的性能,该负性电源信号PVEE′会阻挠触控驱动电极7′充电至第二电位V2′,导致触控驱动电极7′充电较慢,进而导致触控驱动电极7′维持稳定第二电位V2′的时间变短,使得触控驱动电极7′充电不完全。如此一来,触控电容Ctr′就无法达到其标准电容值,相应的,由触摸导致的触控电容Ctr′电容变化量也会相应减少,从而导致电容变化量达不到变化阈值,导致检测出现误判,影响触控性能。基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3~图5所示,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沿A1-A2方向的剖视图,图5为图3沿A1-A2方向的另一种剖视图,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显示面板1包括:衬底基板2;位于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n衬底基板;/n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阴极层,所述阴极层包括阴极;/n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阴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电极包括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n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n触控驱动芯片,所述触控驱动芯片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电连接,所述触控驱动芯片用于向所述触控驱动电极提供触控驱动信号;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的驱动周期包括充电时段、电位维持时段和放电时段,在所述充电时段,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由第一电平充电至第二电平,在所述放电时段,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由所述第二电平放电至所述第一电平;/n信号转换单元,所述信号转换单元与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信号转换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极提供第一驱动信号;在所述充电时段,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由第三电平充电至第四电平,在所述放电时段,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由所述第四电平放电至所述第三电平;/n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为所述阴极,或,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阴极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阴极层,所述阴极层包括阴极;
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阴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电极包括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触控驱动芯片,所述触控驱动芯片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电连接,所述触控驱动芯片用于向所述触控驱动电极提供触控驱动信号;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的驱动周期包括充电时段、电位维持时段和放电时段,在所述充电时段,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由第一电平充电至第二电平,在所述放电时段,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由所述第二电平放电至所述第一电平;
信号转换单元,所述信号转换单元与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信号转换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极提供第一驱动信号;在所述充电时段,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由第三电平充电至第四电平,在所述放电时段,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由所述第四电平放电至所述第三电平;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为所述阴极,或,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阴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平具有第一电位,所述第二电平具有第二电位,所述第三电平具有第三电位,所述第四电平具有第四电位;
在所述电位维持时段,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维持所述第二电位,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维持所述第四电位;
所述第一电位和所述第二电位之间具有第一电位差,所述第三电位与所述第四电位之间具有第二电位差,所述第一电位差与所述第二电位差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转换单元还与所述触控驱动芯片电连接,在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的驱动下,所述信号转换单元向所述第一电极提供第一驱动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转换单元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分别与第三电位信号线、所述触控驱动芯片和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的所述第一电平的驱动下,将所述第三电位信号线提供的所述第三电位传输至所述第一电极;
第二控制模块,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分别与第四电位信号线、所述触控驱动芯片和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触控驱动信号中的所述第二电平的驱动下,将所述第四电位信号线提供的所述第四电位传输至所述第一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触控驱动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三电位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包括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触控驱动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四电位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转换单元包括:
第一信号转换电路,所述第一信号转换电路分别与第一控制信号线、第二控制信号线和所述触控驱动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信号转换电路用于在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的所述第一电平的驱动下,输出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提供的第一控制信号,以及在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的所述第二电平的驱动下,输出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提供的第二控制信号;
第二信号转换电路,所述第二信号转换电路分别与第三电位信号线、第四电位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转换电路和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信号转换电路用于在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作用下,将所述第三电位信号线提供的所述第三电位传输至所述第一电极,以及在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作用下,将所述第四电位信号线提供的所述第四电位传输至所述第一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转换电路包括:
第三控制模块,所述第三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所述触控驱动芯片和所述第二信号转换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的所述第一电平的驱动下,输出所述第一控制信号;
第四控制模块,所述第四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所述触控驱动芯片和所述第二信号转换电路电连接,所述第四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的所述第二电平的驱动下,输出所述第二控制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控制模块包括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触控驱动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信号转换电路电连接;
所述第四控制模块包括第四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川余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