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的内科护理吸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4873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改良的内科护理吸痰装置,包括连接筒,连接筒的前端设有吸痰管,吸痰管的前端设有气囊,吸痰管内设有氧气管,氧气管的前端规则设有若干柔性挡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吸痰管的前端外侧设置气囊,气囊的注气管从吸痰管内部延伸到吸痰管的后端外部,便于从外部对气囊注气,可以将吸痰管固定在患者咽喉内,减少手部接触管体造成污染,且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另外在吸痰管内设置氧气管,氧气管前端设置可以自动封口的柔性挡片,可以将氧气管与吸痰管一并插入到患者咽喉内,不需反复插管拔管给患者带来痛苦,且给氧操作可以与吸痰操作同时进行,液体也不会进入到氧气管内,简化了吸痰操作的步骤。

An improved sputum suction device for medical nurs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良的内科护理吸痰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械
,具体为一种改良的内科护理吸痰装置。
技术介绍
临床上,很多患者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会厌失去作用,咳嗽反射减弱或因肺功能严重减退,呼吸肌无力等,大多不能自行排痰,极易造成分泌物潴留而堵塞呼吸道,使肺部感染加重。对于这一类的患者,需要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吸痰操作。但是,一般给患者进行吸痰操作的前后均需给患者提供2分钟左右的给氧操作。对于喉中有痰液的患者来说,鼻氧管的给氧效果较弱,需直接将氧气输送到患者咽喉气道内,这样就需先对患者进行插管给氧操作,而后拔出氧气管再进行插管吸痰操作,反复地拔管插管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氧气管插到患者喉内也可能受到痰液的污染;另外,现有的吸痰管在使用时需医护人员用手扶住管体进行吸痰操作,手动扶持容易移动位置,且手部接触管体容易造成细菌感染,操作也非常不便。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改良的内科护理吸痰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内科护理吸痰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吸痰操作过程中需反复插拔管以及管体与手接触容易造成细菌感染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良的内科护理吸痰装置,包括连接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筒(1)的后端中间设有安装孔(11),所述连接筒(1)的正下方设有积液瓶(2),所述积液瓶(2)与所述连接筒(1)之间设有连接管(21),所述连接筒(1)的前端设有吸痰管(3),所述吸痰管(3)的前端侧壁上规则设有若干侧孔(31),所述吸痰管(3)的外侧壁靠近前端处设有气囊(4),所述气囊(4)的后端设有注气管(41),所述注气管(41)的后端设有单向阀(42),所述吸痰管(3)内设有氧气管(5),所述氧气管(5)的前端规则设有若干柔性挡片(51),所述柔性挡片(51)的后端设有阻菌过滤器(52),所述阻菌过滤器(52)的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良的内科护理吸痰装置,包括连接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筒(1)的后端中间设有安装孔(11),所述连接筒(1)的正下方设有积液瓶(2),所述积液瓶(2)与所述连接筒(1)之间设有连接管(21),所述连接筒(1)的前端设有吸痰管(3),所述吸痰管(3)的前端侧壁上规则设有若干侧孔(31),所述吸痰管(3)的外侧壁靠近前端处设有气囊(4),所述气囊(4)的后端设有注气管(41),所述注气管(41)的后端设有单向阀(42),所述吸痰管(3)内设有氧气管(5),所述氧气管(5)的前端规则设有若干柔性挡片(51),所述柔性挡片(51)的后端设有阻菌过滤器(52),所述阻菌过滤器(52)的后端设有连接头(5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内科护理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1)的顶端穿过所述连接筒(1)的底端侧壁后熔融固定在所述连接筒(1)的侧壁上,所述连接管(21)的底端穿过所述积液瓶(2)的顶端侧壁后熔融固定在所述积液瓶(2)的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内科护理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痰管(3)的后端穿过所述连接筒(1)的前端侧壁后熔融固定在所述连接筒(1)的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内科护理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4)熔融固定在所述吸痰管(3)的外侧壁上,所述气囊(4)位于所述侧孔(31)的后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荣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江宁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