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凝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4718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凝钩,包括:外筒,在外筒前端的筒外壁上开设有进液孔,并在外筒后端的外端面上沿纵向开设有用于外接负压吸引装置设备的排液通道;内筒,设置在外筒内,并在内筒的外壁和外筒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供液体流动的间隙;金属电凝导杆,配合安装在内筒内,金属电凝导杆的前端连接有电凝钩头,所述电凝钩头穿过外筒的前端面,所述金属电凝导杆的后端穿出外筒的后端面,并连接有电凝插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基于负压吸引装置使外筒与内筒之间的间隙内形成负压区,从而使治疗部位的渗血或积液在负压的作用下,通过外筒前端的进液孔进入负压区内,无需更换辅助器械,在电凝切割的同时进行渗血或积液的排除,有效降低了手术操作的繁琐。

A kind of electrocoagulation hoo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凝钩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医疗辅助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电凝钩。
技术介绍
在外科
中,各种腔镜设备广泛应用,手术更加精细,更加微创,减少了患者痛苦及恢复时间,电凝钩是腔镜手术中经常用到的分离组织的工具。它的工作原理是将高电流密度的高频电流聚集起来,直接摧毁处于与有效电凝钩尖端相接触一点下的组织。但是现有的电凝钩只具备电凝切割和止血作用,当人体治疗部位出现大量渗血和积液时,为了保证清晰的手术视野,往往还需要通过切换吸引棒进行抽吸,而如果利用单独的吸引棒,一来增加了操作的繁琐性,二来在有些狭小的手术操作空间难以同时进去两把器械或导致器械相互干扰的窘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凝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使用电凝钩进行手术操作时还需要辅助吸引棒而导致容易影响手术操作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一种电凝钩,包括:外筒,所述外筒的内部形成有密封腔,在外筒前端的筒外壁上开设有连通密封腔内的进液孔,并在外筒后端的外端面上沿纵向开设有连通密封腔内的排液通道,所述排液通道用于外接负压吸引装置设备;内筒,所述内筒设置在外筒的密封腔内,且内筒的两端分别固接在外筒两端的端面上,并在内筒的内部形成有密封的装配腔,所述内筒的外壁和外筒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供液体流动的间隙;金属电凝导杆,所述金属电凝导杆配合安装在内筒的装配腔,其中,所述金属电凝导杆的前端连接有电凝钩头,所述电凝钩头穿过外筒的前端面,并置于外筒的外侧,所述金属电凝导杆的后端穿出外筒的后端面,并连接有电凝插头。进一步地,所述外筒前端的内部竖直设置有环形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外筒的内部分隔为前、后两段,其中,所述分隔板的环外壁固接在外筒的筒内壁上,所述分隔板的环内壁固接在内筒的筒外壁上,在分隔板的侧面上沿纵向开设有贯穿分隔板的导流孔,并在分隔板前段的空间内填充有海绵状的医用敷料。进一步地,所述进液孔开设在外筒位于分隔板前段的外壁上,且进液孔设置有多个,并沿外筒的圆周方向分布。进一步地,所述分隔板上沿圆周方向开设有多个导流孔。进一步地,所述外筒的前端呈尖端远离外筒后端的锥形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排液通道的后端口内固接有用于外接负压吸引装置的吸管接头。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基于传统的电凝钩进行改进,设置外筒和内筒,将内筒安装在外筒内,使内、外筒之间形成间隙,并将金属电凝导杆安装在内筒内,使金属电凝导杆前端连接的电凝钩头置于外筒前端的外侧,用于进行手术操作,以及将金属电凝导杆的后端穿出外筒的后端面,并连接有电凝插头,通过将电凝插头与电凝工作站连接使电凝钩能够完成常规的电切、电凝、分离和止血功能,利用在外筒前端的筒外壁上开设进液孔,以及在外筒后端的端面上开设连接负压吸引装置的排液通道,当采用电凝钩进行手术操作时,基于负压吸引装置使外筒与内筒之间的间隙内形成负压区,从而使治疗部位的渗血或积液在负压的作用下,通过外筒前端的进液孔进入负压区内,并沿排液通道被抽出外筒,无需更换辅助器械,在电凝切割的同时可进行渗血或积液的排除,降低了手术操作的繁琐,有效提高手术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凝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凝钩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凝钩的内、外筒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筒;11、密封腔;12、进液孔;13、排液通道;2、内筒;21、装配腔;3、金属电凝导杆;31、电凝钩头;32、电凝插头;4、分隔板;41、导流孔;5、医用敷料;6、吸管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凝钩,包括外筒1、内筒2以及金属电凝导杆3,内筒2设置在外筒1内,金属电凝导杆3安装在内筒2内,具体设置如下:外筒1,外筒1为圆柱体结构,在外筒1的内部形成有密封腔11,其中,外筒1的前端作为工作端,其长度远小于外筒1的后端,且外筒1的前端呈尖端远离外筒1后端的锥形结构。内筒2优选为两端开放的筒状结构,其设置在外筒1的密封腔11内,将内筒2的两端分别固接在外筒1两端的端面上,使内筒2的内部形成密封的装配腔21(参考图3),其中,内筒2的外壁和外筒1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供液体流动的间隙,优选的,内筒2的前端也为锥形结构。将金属电凝导杆3配合安装在内筒2的装配腔21内,利用内筒2对金属电凝导杆3形成保护,其中,在金属电凝导杆3的前端连接有电凝钩头31,且电凝钩头31穿过外筒1的前端面,并置于外筒1前端的外侧,同时将金属电凝导杆3的后端穿出外筒1的后端面,并在金属电凝导杆3的后端连接有电凝插头32,通过将电凝插头32与电凝工作站连接,使电凝钩能够完成常规的电切、电凝、分离和止血功能。如上所述,在外筒1前端的筒外壁上还开设有连通密封腔11内的进液孔12。在外筒1后端的外端面上沿纵向开设有连通密封腔11内的排液通道13,具体的,排液通道13设置一条,并设置在内筒2的下方,在排液通道13的尾端口内还固接有用于外接负压吸引装置的吸管接头6,通过将吸管接头6与现有负压吸引装置的抽吸管可拆卸连接,使外筒1与内筒2之间的间隙空间在负压吸引装置的作用下形成负压区,从而使电凝钩在工作时,人体治疗部位的渗血或积液能够在负压区的负压作用下,沿外筒1前端的进液孔12进入负压区内,并沿排液通道13被抽出外筒1,从而无需更换辅助器械,在电凝切割的同时可进行渗血或积液的排除,降低了手术操作的繁琐,有效提高手术效率。优选的,进液孔12设置有多个,并沿外筒1的圆周方向分布,当电凝钩在工作时,使外筒1前端四周的渗血或积液均能得到及时的排除,确保手术过程中拥有清晰的手术视野,提高手术效率。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在外筒1前端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凝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凝钩包括:/n外筒(1),所述外筒(1)的内部形成有密封腔(11),在外筒(1)前端的筒外壁上开设有连通密封腔(11)内的进液孔(12),并在外筒(1)后端的外端面上沿纵向开设有连通密封腔(11)内的排液通道(13),所述排液通道(13)用于外接负压吸引装置设备;/n内筒(2),所述内筒(2)设置在外筒(1)的密封腔(11)内,且内筒(2)的两端分别固接在外筒(1)两端的端面上,并在内筒(2)的内部形成有密封的装配腔(21),所述内筒(2)的外壁和外筒(1)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供液体流动的间隙;/n金属电凝导杆(3),所述金属电凝导杆(3)配合安装在内筒(2)的装配腔(21),其中,所述金属电凝导杆(3)的前端连接有电凝钩头(31),所述电凝钩头(31)穿过外筒(1)的前端面,并置于外筒(1)的外侧,所述金属电凝导杆(3)的后端穿出外筒(1)的后端面,并连接有电凝插头(3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凝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凝钩包括:
外筒(1),所述外筒(1)的内部形成有密封腔(11),在外筒(1)前端的筒外壁上开设有连通密封腔(11)内的进液孔(12),并在外筒(1)后端的外端面上沿纵向开设有连通密封腔(11)内的排液通道(13),所述排液通道(13)用于外接负压吸引装置设备;
内筒(2),所述内筒(2)设置在外筒(1)的密封腔(11)内,且内筒(2)的两端分别固接在外筒(1)两端的端面上,并在内筒(2)的内部形成有密封的装配腔(21),所述内筒(2)的外壁和外筒(1)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供液体流动的间隙;
金属电凝导杆(3),所述金属电凝导杆(3)配合安装在内筒(2)的装配腔(21),其中,所述金属电凝导杆(3)的前端连接有电凝钩头(31),所述电凝钩头(31)穿过外筒(1)的前端面,并置于外筒(1)的外侧,所述金属电凝导杆(3)的后端穿出外筒(1)的后端面,并连接有电凝插头(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凝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天赐沈智敏张培培陈遂张振阳康明强林江波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