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一种发动机和一种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4255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一种发动机和一种车辆。该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中包括第一增压器、第二增压器和集成底板,以及设置在机壳上的回油腔。集成底板上设置有第一进油口、第一回油口和第二回油口;第一增压器和第二增压器通过第一进油管连接第一进油口;第一增压器通过第一回油管连接第一回油口;第二增压器通过第二回油管连接第二回油口;集成底板与机壳固连时,第一进油口与机壳上的进油道连通,第一回油口和第二回油口均与回油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设置有多个增压器,并且,多个增压器的进回油管路布置简单,机壳铸造难度较小。

A supercharger oil inlet and return integrated device, an engine and a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一种发动机和一种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和一种设置有该装置的发动机,以及一种设置有该发动机的车辆。
技术介绍
增压器,用于将空气在供入气缸之前预先压缩,以提高空气密度、增加进气量,目的在于增加充气量、提高发动机功率、改善经济性、改善排放。随着发动机功率不断提高,发动机匹配的增压器数量会有所增加。当所有增压器端置的情况下,需要多处取油口和回油口,增压器的进回油管路布置困难,而且,设置多个进油道和回油道,会增加机体或飞轮壳的铸造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和一种设置有该装置的发动机,其设置有多个增压器,并且,多个增压器的进回油管路布置简单、机壳铸造难度较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包括第一增压器、第二增压器和集成底板,以及设置在机壳上的回油腔,其中:所述集成底板上设置有第一进油口、第一回油口和第二回油口;所述第一增压器和所述第二增压器通过第一进油管连接所述第一进油口;所述第一增压器通过第一回油管连接所述第一回油口;所述第二增压器通过第二回油管连接所述第二回油口;所述集成底板与所述机壳固连时,所述第一进油口与所述机壳上的进油道连通,所述第一回油口和所述第二回油口均与所述回油腔连通。优选地,在上述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中,所述第一进油管包括通过三通接头组装在一起的一个进油管段和两个输油管段,所述进油管段与所述第一进油口连接,一个所述输油管段连接在所述第一增压器上,另一个所述输油管段连接在所述第二增压器上。优选地,在上述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中,所述机壳为发动机壳体或飞轮壳。优选地,在上述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中,还包括第三增压器;所述集成底板上还设置有第二进油口和第三回油口;所述第三增压器通过第二进油管与所述第二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三增压器通过第三回油管与所述第三回油口连接;所述集成底板与所述机壳固连时,所述第二进油口与所述机壳上的进油道连通,所述第三回油口与所述回油腔连通。优选地,在上述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中,所述集成底板包括进油部和回油部,所述回油部的底侧能够盖住所述回油腔且与所述机壳固连,所述进油部位于所述回油部的上侧,并且:所述第一进油口和所述第二进油口均设置在所述进油部上;所述第一回油口、所述第二回油口和第三回油口均设置在所述回油部上。优选地,在上述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中,所述进油部内设置有与所述机壳内的进油道连通的主油腔,所述主油腔的两端分别为所述第一进油口和所述第二进油口。优选地,在上述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中,所述第一回油口、所述第二回油口和第三回油口位于同一直线上呈一字排布,且与所述进油部内的所述主油腔的中心线平行。优选地,在上述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中,所述集成底板的底侧,与所述回油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回油槽。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壳体或飞轮壳上设置有如上文中所述的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中设置有如上文中所述的发动机。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中,虽然设置有多个增压器,但是通过集成底板可集成设置进油用的主油腔、回油用的回油槽,以及多个进回油接口,多个增压器的进回油管路全部与集成底板连接。从而,避免了在机壳上布置多个取油口和回油口,机壳上只留有一个大的回油腔和两个进油道出口,就能满足三个增压器进回油的需求,降低了机壳的铸造难度;同时使得多个增压器的进回油管路布置更加简便、美观,以便于多个增压器进回油管路的布置和安装;而且,集成设置容积较大的回油腔,有利于令增压器的回油更加顺畅,避免了因增压器回油不畅导致的增压器漏油故障。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和车辆中,由于设置有上述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从而也具有上述有益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集成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集成底板的A-A截面剖视图。其中:1-第一增压器,2-第二增压器,3-第三增压器,4-第一进油管,5-第一回油管,6-第二回油管,7-第二进油管,8-第三回油管,9-集成底板,10-机壳;91-主油腔,92-回油槽;911-第一进油口,912-第二进油口,921-第一回油口,922-第二回油口,923-第三回油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第一具体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技术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集成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集成底板的A-A截面剖视图。本技术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增压器1、第二增压器2和集成底板9,以及设置在机壳10上的回油腔。其中:集成底板9上设置有第一进油口911、第一回油口921和第二回油口922;第一增压器1和第二增压器2通过第一进油管4连接第一进油口911,从而,第一进油管4通过集成底板9固连在机壳10上,并从机壳10内的进油道取油供给第一增压器1和第二增压器2;第一增压器1通过第一回油管5连接第一回油口921,从而,第一回油管5通过集成底板9固连在机壳10上,并将第一增压器1的回油通过第一回油口921回流至集成底板9和机壳10内;第二增压器2通过第二回油管6与第二回油口922连接,从而,第二回油管6通过集成底板9固连在机壳10上,并将第二增压器2的回油通过第二回油口922回流至集成底板9和机壳10内;集成底板9与机壳10固连时,第一进油口911与机壳10上的进油道连通,第一回油口921和第二回油口922均与设置在机壳10上的回油腔连通。可见,本技术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中,设置有一个与机壳配合安装的集成底板9,通过集成底板9将第一增压器1和第二增压器2的进回油管路集成连接,便于多个增压器进回油管路的布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增压器(1)、第二增压器(2)和集成底板(9),以及设置在机壳(10)上的回油腔,其中:/n所述集成底板(9)上设置有第一进油口(911)、第一回油口(921)和第二回油口(922);/n所述第一增压器(1)和所述第二增压器(2)通过第一进油管(4)连接所述第一进油口(911);/n所述第一增压器(1)通过第一回油管(5)连接所述第一回油口(921);/n所述第二增压器(2)通过第二回油管(6)连接所述第二回油口(922);/n所述集成底板(9)与所述机壳(10)固连时,所述第一进油口(911)与所述机壳(10)上的进油道连通,所述第一回油口(921)和所述第二回油口(922)均与所述回油腔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增压器(1)、第二增压器(2)和集成底板(9),以及设置在机壳(10)上的回油腔,其中:
所述集成底板(9)上设置有第一进油口(911)、第一回油口(921)和第二回油口(922);
所述第一增压器(1)和所述第二增压器(2)通过第一进油管(4)连接所述第一进油口(911);
所述第一增压器(1)通过第一回油管(5)连接所述第一回油口(921);
所述第二增压器(2)通过第二回油管(6)连接所述第二回油口(922);
所述集成底板(9)与所述机壳(10)固连时,所述第一进油口(911)与所述机壳(10)上的进油道连通,所述第一回油口(921)和所述第二回油口(922)均与所述回油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油管(4)包括通过三通接头组装在一起的一个进油管段和两个输油管段,所述进油管段与所述第一进油口(911)连接,一个所述输油管段连接在所述第一增压器(1)上,另一个所述输油管段连接在所述第二增压器(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0)为发动机壳体或飞轮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进回油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增压器(3);
所述集成底板(9)上还设置有第二进油口(912)和第三回油口(923);
所述第三增压器(3)通过第二进油管(7)与所述第二进油口(912)连接;
所述第三增压器(3)通过第三回油管(8)与所述第三回油口(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青青张洋洋侯斌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