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喷车工作臂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4200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湿喷车工作臂机构,所述第一旋转座活动安装在第一壳体内,在第一旋转座上设置有第一齿圈,所述第一液压马达固定安装在第一壳体上,在第一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蜗杆,该第一蜗杆活动穿置在第一壳体内,第一蜗杆与第一齿圈相啮合,在第一旋转座上设置有支座,所述第一折叠臂通过第一枢轴与支座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油缸通过第二枢轴与支座活动连接,第一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三枢轴与第一折叠臂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是:不仅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而且占用空间小,十分适用于小型巷道、隧道或涵洞内的喷浆作业,进一步扩大了喷浆范围,有效避免留下喷浆死角。

Working arm mechanism of wet spray tru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湿喷车工作臂机构
本技术涉及湿喷车的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湿喷车工作臂的

技术介绍
在矿山巷道、公路隧道、水利涵洞等地下工程的施工中,需要采用湿喷车向隧道、涵洞等的岩壁喷涂混凝土浆料,待混凝土浆料凝固后形成混凝土支护层,防止岩壁上的石块掉落,起到安全防护功能。目前常见的湿喷车主要包括有车体、工作臂机构、喷浆头和混凝土泵送系统,工作臂机构安装在车体上,喷浆头安装在工作臂机构上,喷浆头与混凝土泵送系统相连通,通过工作臂机构带动喷浆头进行移动,对岩壁进行喷浆,然而传统湿喷车的工作臂机构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一是结构较为复杂,制造成本到,占用空间大,不适合在小型的隧道或涵洞内作业;二是工作臂机构除作俯仰运动外,只能绕竖直方向上的轴线进行转动,从而导致喷浆角度较为局限,容易留下喷浆死角,不能对岩壁进行全面喷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之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喷浆范围大,可避免留下喷浆死角的湿喷车工作臂机构。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湿喷车工作臂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湿喷车工作臂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第一折叠臂、第二折叠臂、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伸缩杆、第一油缸、第二油缸、第三油缸、喷浆头、第一旋转机构、第二旋转机构和第三旋转机构,所述第一旋转机构包括有第一液压马达、第一壳体和第一旋转座,所述第一旋转座活动安装在第一壳体内,在第一旋转座上设置有第一齿圈,所述第一液压马达固定安装在第一壳体上,在第一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蜗杆,该第一蜗杆活动穿置在第一壳体内,第一蜗杆与第一齿圈相啮合,在第一旋转座上设置有支座,所述第一折叠臂通过第一枢轴与支座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油缸通过第二枢轴与支座活动连接,第一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三枢轴与第一折叠臂活动连接,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湿喷车工作臂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第一折叠臂、第二折叠臂、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伸缩杆、第一油缸、第二油缸、第三油缸、喷浆头、第一旋转机构、第二旋转机构和第三旋转机构,所述第一旋转机构包括有第一液压马达、第一壳体和第一旋转座,所述第一旋转座活动安装在第一壳体内,在第一旋转座上设置有第一齿圈,所述第一液压马达固定安装在第一壳体上,在第一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蜗杆,该第一蜗杆活动穿置在第一壳体内,第一蜗杆与第一齿圈相啮合,在第一旋转座上设置有支座,所述第一折叠臂通过第一枢轴与支座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油缸通过第二枢轴与支座活动连接,第一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三枢轴与第一折叠臂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折叠臂通过第四枢轴与第一折叠臂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通过第五枢轴与第一折叠臂活动连接,第二连接杆通过第六枢轴与第二折叠臂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油缸通过第七枢轴与第一折叠臂活动连接,第二油缸的活塞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通过第八枢轴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折叠臂为一端开口的中空状,所述伸缩杆活动插置在中空状的第二折叠臂内,该伸缩杆为中空状,所述第三油缸位于第二折叠臂和伸缩杆内,第三油缸与第二折叠臂固定连接,第三油缸的活塞杆与伸缩杆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文谦李钟磷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天腾重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