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4158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燃烧机,包含燃烧物料以产生高温烟气的一内燃炉、可导引烟气与外界空间的一风道系统,及可导引烟气上、下迂回行进的一回流装置。内燃炉与风道系统分别预先组立完成。回流装置具有分别预先组立完成的一第一回流件与一第二回流件。藉此,只须预先固结该第一回流件与该风道系统,完成第一道组装程序,再与该内燃炉套合,完成第二道组装程序,最后,将第三回流件与该风道系统固结,完成第三道组装程序,就可以利用简单的组立步骤完成组装。(*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烧机,特别是指一种可以利用废弃物料产生热源的燃烧机。技术背景以美国专利第4449510号案为例,主要是可燃烧物料以产生高温烟气,并导引外界空气与前述高温烟气进行热交换作用,藉此,除了可以使高温烟气降温,达到可排放废气的目的外,且吸收热源后的干净空气会形成可供利用的热源,达到资源回收与能源再利用的功效,而具有相当大的利用价值。但是,由于前述美国专利案所示的燃烧机,是由内向外由多数个组件逐一设置而成,不但组件较多,且在组装时会因为各个组件的独立性,使组装程序变得相当复杂与耗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即在解决已由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可以模块化拆、装的燃烧机。本技术的该燃烧机包含一内燃炉、一风道系统及一回流装置。该内燃炉是预先组立完成,且可燃烧物料以产生高温烟气。该风道系统是预先组立完成,并具有一上环板与一下环板、环绕该轴线且贯穿该上、下环板的数热管、连接该上、下环板且环绕该热管界定出一热交换空间的一环壁,及形成在该环壁且连通该热交换空间与外界的一进气口与一排气口。该回流装置具有一第一回流件与一第二回流件,该第一回流件是在组立完成后预先与该风道系统环壁一下端固结,完成第一道组装程序,再连同该风道系统与该内燃炉套合,完成第二道组装程序,该第一回流件并具有连通该热管一下端的数回流空间,该第二回流件是在组立完成后与该风道系统环壁一上端固结,完成第三道组装程序,该第二回流装置并具有连通该内燃炉与部份热管一上端的一进气空间与一排气空间、连通其余热管一上端的数回气空间,及连通该排气空间与外界的一废气排放口。本技术的功效是能藉由该内燃炉、该风道系统及该回流装置模块化的设计,提升组立时的简易性,本技术可以分别使该内燃炉1、该风道系统2与该第一、第二回流件31、32形成模块化的组件,藉此,组装时,只须先结合该该风道系统2与该第一回流件31,再套合该内燃炉1与该风道系统2,然后,将该第二回流件32安装在该风道系统2上,最后,以该隔热装置4环绕该风道系统2与该回流装置3,就可以利用简单的四个组立步骤完成整体的组装,不但能提升组立时的简易性,且能缩短组立时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直线2-2方向的立体剖视图;图3是沿图1直线3-3方向的剖视图;图4是内燃炉与风道系统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风道系统与第一回流件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风道系统与第二回流件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沿图1直线7-7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气体流窜情形的立体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包含鼓风装置及送风装置的立体图。图中1内燃炉、11燃烧室、12炉壁、13底壁、14耐火层、15气孔、16气管、17开口、2风道系统、20热交换空间、21上环板、22下环板、23热管单元、231~236热管、24环壁、25进气口、26排气口、27入料口、3回流装置、31第一回流件、311围绕壁、312回流空间、313回流空间、314隔墙、315底板、32第二回流件、321围绕壁、322进气空间、323排气空间、324回气空间、325回气空间、326隔墙、327顶板、328废气排放口、33耐热密封带、34耐火层、35隔热层、4隔热装置、41外层、42隔热层、43饰罩、5鼓风装置、6送风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参阅图1、图2及图3,本技术燃烧机的较佳实施例包含一内燃炉1、一风道系统2、一回流装置3及一隔热装置4。内燃炉1是预先组立完成,并具有环绕一轴线且界定出一燃烧室11的一炉壁12、封闭该炉壁12一下端的一底壁13、设置在该炉壁12与该底壁13一内表面的一耐火层14、沿切线方向贯穿该炉壁12的数气孔15,及贯穿该风道系统2且分别连通该等气孔15与外界的数气管16,及贯穿该炉壁12的一开口17(如图4)。参阅图2、图3及图4,该风道系统2是预先组立完成,且与该内燃炉1套合且界定出一热交换空间20,并具有一上环板21、一下环板22、环绕该轴线且贯穿该上、下环板21、22的一热管单元23、环绕该热管单元23且连接该上、下环板21、22的一环壁24、贯穿该环壁24且连通该热交换空间20与外界的一进气口25与一排气口26,及贯穿在该环壁24且相对应于该内燃炉1开口17的一入料口27。该热管单元23具有六组热管231、232、233、234、235、236。参阅图2及图4、图5,该回流装置3具有一第一回流件31与一第二回流件32、数耐热密封带33、一耐火层34及一隔热层35。该第一回流件31是预先组立完成后与该风道系统2下环板22固结,且封闭该风道系统2环壁24一下端,并具有环绕该轴线的一围绕壁311、区隔在该围绕壁311间且形成有二回流空间312、313的二隔墙314,及封闭该围绕壁311一下端的一底板315。该回流空间312是与该等热管231、232、233一下端连通。该回流空间313是与该等热管234、235、236一下端连通。参阅图2、图6及图7,该第二回流件32是预先组立完成后与该风道系统2上环板21固结,且封闭该内燃炉1炉壁12与该环壁24一上端,并具有环绕该轴线的一围绕壁321、区隔在该围绕壁321间且形成有一进气空间322、一排气空间323与二回气空间324、325的数隔墙326、封闭该围绕壁321一上端的一顶板327,及与外界连通的一废气排放口328。该进气空间322是连通该内燃炉1燃烧室11与该热管231一上端。该回气空间324是与该热管232、234一上端连通。该回气空间325是与该热管233、235一上端连通。该排气空间323是与该热管236一上端连通。参阅图5、图6,该耐热密封带33是分别叠置在该第一、第二回流件31、32与该风道系统2上、下环板21、22间,具有耐热阻隔热源传递的功效。该耐火层34是环绕该进气空间322铺设在该隔墙326、该顶板327一内表面,及铺设在该风道系统2上环板21一顶面,具有耐热防火的功效。该隔热层35是铺设在该风道系统2上环板21与该耐火层34间,具有耐热阻隔热源传递的功效。参阅图2,该隔热装置4具有环绕该风道系统2与该回流装置3的一外层41、夹置在该外层41与该风道系统2环壁24、该回流装置3围绕壁311、321间的一隔热层42,及遮盖该等气管16穿出端且可透气的数饰罩43。组装时,参阅图5,只须预先固结该第一回流件31与该风道系统2,完成第一道组装程序,参阅图4,再与该内燃炉1套合,完成第二道组装程序,参阅图6,然后,将该第三回流件32与该风道系统2固结,完成第三道组装程序,最后,参阅图2,以该隔热装置4环绕该风道系统2与该回流装置3,完成第四道组装程序,就可以利用简单的四个组立步骤完成整体的组装。参阅图3,当物料在该内燃炉1的燃烧室11内燃烧时,该气管16是可导引外界空气由该等气孔15沿切线方向进入该燃烧室11,使该燃烧室11内产生回旋气流,提升物料的燃烧效果,并产生高温烟气。参阅图8并配合图5、图7所示,此时,高温烟气会向上流窜至该第二回流件32的进气空间322内,然后依循下列路径流窜1、依循与该第二回流件32进气空间322相通的热管231向下流窜至该第一回流件31的回流空间312;2、由该第一回流件31的回流空间312依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烧机,包含:可燃烧物料以产生高温烟气的预先组立完成的内燃炉、一风道系统、一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系统为预先组立完成的,具有一上环板与一下环板、环绕该轴线且贯穿该上、下环板的数热管、连接该上、下环板且环绕该热管界定出一热交换空间的一环壁及形成在该环壁且连通该热交换空间与外界的一进气口与一排气口,所述回流装置,具有预先组立完成的一第一回流件与一第二回流件,该第一回流件与该风道系统环壁一下端固结,再连同该风道系统与该内燃炉套合,该第一回流件并具有连通该热管一下端的数回流空间,该预先组立完成的第二回流件是与该风道系统环壁一上端固结,该第二回流件并具有连通该内燃炉与部份热管一上端的一进气空间与一排气空间、连通其余热管一上端的数回气空间,及连通该排气空间与外界的一废气排放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荣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三久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