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睡眠舱,包括舱体,在舱体内设置有纵向隔板,纵向隔板将舱体内部隔断成独立的左内舱与右内舱,纵向隔板主要由沿舱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及沿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垂直连接于第一隔板侧端与第二隔板侧端之间的第三隔板组成;左内舱内部具有左休息区与左活动区,在左活动区外设有左开门;右内舱内部具有右休息区与右活动区,在右活动区外设有右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睡眠舱,布局简单而实用,体积小,占地面积少,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隔断成了私密性更强、更实用的两个独立舱体,两个舱体的内部空间被完全彻底隔离开,显著提高两个空间的私密性与实用性。
A new sleep cab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睡眠舱
本技术涉及睡眠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睡眠舱。
技术介绍
睡眠舱,为一种迷你型的房间,一般可以容纳1或2个人在其中睡觉休息。睡眠舱相较于一般酒店的房间,体积小、占地面积少,且可搬运,因此,睡眠舱可以安置于写字楼、机场等场所,供午睡或休息使用。然而,现有的睡眠舱,存在内部空间浪费,空间利用不充分,及私密性差,实用性低等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睡眠舱,布局简单而实用,体积小,占地面积少,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隔断成了私密性更强、更实用的两个独立舱体,两个舱体的内部空间被完全彻底隔离开,显著提高两个空间的私密性与实用性。本技术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睡眠舱,包括一舱体,其特征在于,在该舱体内设置有一纵向隔板,该纵向隔板将舱体内部隔断成独立的一左内舱与一右内舱,其中,该纵向隔板主要由沿舱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一第一隔板与一第二隔板、及沿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垂直连接于第一隔板侧端与第二隔板侧端之间的一第三隔板组成;该左内舱内部具有一左休息区与一左活动区,在该左活动区外设置有一左开门,且该左内舱的横截面呈┏型;该右内舱内部具有一右休息区与一右活动区,在该右活动区外设置有一右开门,且该右内舱的横截面呈┛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休息区位于第一隔板的左侧与第三隔板的后侧,且该左休息区沿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左活动区位于第二隔板的左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休息区位于第二隔板的左侧,且该左休息区沿舱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左活动区位于第一隔板的左侧与第三隔板的后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右休息区位于第一隔板的右侧,且该左休息区沿舱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右活动区位于第二隔板的右侧与第三隔板的前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右休息区位于第二隔板的右侧与第三隔板的前侧,且该左休息区沿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右活动区位于第一隔板的右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左休息区内设置有上下平行设置的一左上床板与一左下床板,且在该左上床板与左下床板上分别设置有一左床垫。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右休息区内设置有上下平行设置的一右上床板与一右下床板,且在该右上床板与右下床板上分别设置有一右床垫。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纵向隔板上端部与舱体的内顶部连接,该纵向隔板下端部与舱体的内底部连接,且该第一隔板后侧端与舱体内部后侧壁连接,该第二隔板前侧端与舱体内部前侧壁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一块纵向隔板将睡眠舱内部隔断成两个独立空间,布局简单而实用,体积小,占地面积少,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隔断成了私密性更强、更实用的两个独立舱体,两个舱体的内部空间被完全彻底隔离开,可为不同人的活动休息提供单独的空间,不管人身处哪个空间内,均能保证不会看到另一空间内的场景,由此显著提高两个空间的私密性与实用性。上述是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睡眠舱的第一种内部布局形态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睡眠舱的第二种内部布局形态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睡眠舱的第三种内部布局形态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中睡眠舱的第四种内部布局形态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请参照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睡眠舱,包括一舱体1,在该舱体1内设置有一纵向隔板2,该纵向隔板2将舱体1内部隔断成独立的一左内舱11与一右内舱12,其中,该纵向隔板2主要由沿舱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一第一隔板21与一第二隔板22、及沿舱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垂直连接于第一隔板21侧端与第二隔板22侧端之间的一第三隔板23组成;该左内舱11内部具有一左休息区111与一左活动区112,在该左活动区112外设置有一左开门113,且该左内舱11的横截面呈┏型;该右内舱12内部具有一右休息区121与一右活动区122,在该右活动区122外设置有一右开门123,且该右内舱12的横截面呈┛型。在未打开左开门113与右开门123的情况下,舱体1从外部看为一个整体,而当打开左开门113时,可以进入左内舱11,但看不到右内舱12内的场景;同理,当打开右开门123时,可以进入右内舱12,但看不到左内舱11内的场景,由此,左内舱11与右内舱12得到完全彻底的隔离,形成两个完全独立的空间,人不管身处哪个空间内,都不会看到另一空间内的场景,由此使两个空间私密性显著提高,实用性更强。在本实施例中,该左内舱11内部的左休息区111与左活动区112的具体布局,可根据具体需要而设定,例如,有以下两种布局:第一种为: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左休息区111位于第一隔板21的左侧与第三隔板23的后侧,且该左休息区111沿舱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左活动区112位于第二隔板22的左侧。第二种为:如图6所示,所述左休息区111位于第二隔板22的左侧,且该左休息区111沿舱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左活动区112位于第一隔板21的左侧与第三隔板23的后侧。同理,该右内舱12内部的右休息区121与右活动区122的具体布局,可根据具体需要而设定,例如,有以下两种布局:第一种为:如图3与图6所示,所述右休息区121位于第一隔板21的右侧,且该左休息区111沿舱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右活动区122位于第二隔板22的右侧与第三隔板23的前侧。第二种为:如图4与图5所示,所述右休息区121位于第二隔板22的右侧与第三隔板23的前侧,且该左休息区111沿舱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右活动区122位于第一隔板21的右侧。由上述可知,本实施例由纵向隔板2将舱体1内部隔断成独立的左内舱11与右内舱12后,左内舱11与右内舱12内部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布局成所需要的形态,左开门113与右开门123设置的方位也作相应的调整,因此,可以获得多种不同的内部布局。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左休息区111内设置有上下平行设置的一左上床板114与一左下床板115,且在该左上床板114与左下床板115上分别设置有一左床垫110。同时,在所述右休息区121内设置有上下平行设置的一右上床板124与一右下床板125,且在该右上床板124与右下床板125上分别设置有一右床垫120,如图2所示,为了更好的显示出左下床板115与右下床板125,假设图2中舱体1的左侧板与前侧板为透明材质。通过将左休息区111与右休息区121分别设置成上下铺结构,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利用舱体1内部空间,最大限度提高空间利用率。在具体使用时,可以左内舱11与右内舱12内各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睡眠舱,包括一舱体,其特征在于,在该舱体内设置有一纵向隔板,该纵向隔板将舱体内部隔断成独立的一左内舱与一右内舱,其中,该纵向隔板主要由沿舱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一第一隔板与一第二隔板、及沿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垂直连接于第一隔板侧端与第二隔板侧端之间的一第三隔板组成;该左内舱内部具有一左休息区与一左活动区,在该左活动区外设置有一左开门,且该左内舱的横截面呈┏型;该右内舱内部具有一右休息区与一右活动区,在该右活动区外设置有一右开门,且该右内舱的横截面呈┛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睡眠舱,包括一舱体,其特征在于,在该舱体内设置有一纵向隔板,该纵向隔板将舱体内部隔断成独立的一左内舱与一右内舱,其中,该纵向隔板主要由沿舱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一第一隔板与一第二隔板、及沿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垂直连接于第一隔板侧端与第二隔板侧端之间的一第三隔板组成;该左内舱内部具有一左休息区与一左活动区,在该左活动区外设置有一左开门,且该左内舱的横截面呈┏型;该右内舱内部具有一右休息区与一右活动区,在该右活动区外设置有一右开门,且该右内舱的横截面呈┛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睡眠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休息区位于第一隔板的左侧与第三隔板的后侧,且该左休息区沿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左活动区位于第二隔板的左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睡眠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休息区位于第二隔板的左侧,且该左休息区沿舱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左活动区位于第一隔板的左侧与第三隔板的后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新型睡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一铭办公家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