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针对“后絮凝”现象的混凝膜过滤工艺优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339959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2 2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饮用水处理领域,公开一种基于响应面法的针对“后絮凝”现象的混凝膜过滤工艺优化方法。针对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后絮凝”现象,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法,对各个试验点进行混凝‑膜过滤操作工艺因素的三水平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建立响应面模型,从而对饮用水处理中混凝‑膜过滤操作参数进行优化。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优化方法,有着较高的准确度,且点试验数量少,能够很好地针对“后絮凝”现象对混凝‑膜过滤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操作参数。

Optimization method of coagulation membrane filtration process for \post floccul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针对“后絮凝”现象的混凝膜过滤工艺优化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饮用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响应面法的针对“后絮凝”现象的混凝膜过滤工艺优化方法。
技术介绍
“后絮凝”是指在混凝-膜过滤工艺中,由于混凝阶段水力停留时间过短导致进入膜过滤阶段的处理水中混凝剂未反应完全,部分混凝剂穿过膜孔在过膜后再次引起絮凝现象发生,该现象被称为“后絮凝”。在饮用水处理领域中,水厂主要选用PAC、PCAF为主的铝系与铁系的无机混凝剂,并且由于混凝-膜过滤工艺处理流程短,致使混凝过程停留时间不足,抑制了絮体的生长,混凝剂浓度、搅拌方式、搅拌强度等因素也会对絮体及混凝性能造成影响,不但造成膜污染,还导致一部分混凝剂金属离子存在于上清液中由于膜材料自身对铝、铁等金属离子并没有明显的截留作用,一部分金属离子会进入产水中,产生“后絮凝”现象,并严重影响了水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对混凝-膜过滤工艺中混凝剂投加量、pH值、搅拌强度、搅拌时间等工艺操作参数的方法,以减少“后絮凝”现象与膜污染,提高出水水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针对“后絮凝”现象的混凝膜过滤工艺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1)混凝-膜过滤超滤实验装置的搭建;/n2)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法,对各个试验点进行混凝-膜过滤操作工艺因素实验;/n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建立响应面模型,对模型进行最优化求解,确定最佳操作条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针对“后絮凝”现象的混凝膜过滤工艺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混凝-膜过滤超滤实验装置的搭建;
2)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法,对各个试验点进行混凝-膜过滤操作工艺因素实验;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建立响应面模型,对模型进行最优化求解,确定最佳操作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后絮凝”现象的混凝膜过滤工艺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试验原水与混凝剂的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对“后絮凝”现象的混凝膜过滤工艺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投加聚合氯化铝铁(PAFC)混凝剂过滤实验原水配置如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宏伟张睿思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