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一种吸收塔及蒸汽压缩系统。上述的吸收塔包括第一桶体、填充料、进液管、出液管以及循环泵;第一桶体开设有填料腔、蒸汽入口、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排气孔,填料腔分别与蒸汽入口、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排气孔连通;排气孔位于第一桶体的顶部,第一安装孔邻近排气孔设置,第二安装孔邻近第一桶体的远离排气孔的端部设置;蒸汽入口邻近第二安装孔设置;由于出液管通过第二安装孔与填料腔连通,循环泵的进液口与出液管连通,使填料腔内的酸碱液可以通过出液管排出,循环泵的出液口与进液管连通,使循环泵能够将酸碱液循环流动于填料腔内壁及填充料,不仅提高了吸收塔的净化效果,而且降低了吸收塔的净化成本。
Absorption tower and steam compress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收塔及蒸汽压缩系统
本申请涉及溶液蒸发设备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吸收塔及蒸汽压缩系统。
技术介绍
在常压或真空条件下,换热系统用于对废水或中药进行连续或间断、单效或多效的蒸发浓缩。换热系统产生的二次蒸汽经过气液分离后进入蒸汽压缩机。对于高有机废水,蒸汽压缩系统会产生尾气,由于尾气含有氢氨等成分,导致蒸汽压缩系统产生排放尾气的异味较大,若人体长期吸入,则会严重危害人体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蒸汽压缩系统产生排放尾气的异味较大且严重危害人体的身体健康的问题,提供一种吸收塔及蒸汽压缩系统。一种吸收塔,包括:第一桶体,开设有填料腔、蒸汽入口、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排气孔,所述填料腔分别与所述蒸汽入口、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排气孔连通;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第一桶体的顶部,所述第一安装孔邻近所述排气孔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孔邻近所述第一桶体的远离所述排气孔的端部设置;所述蒸汽入口邻近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填充料,位于所述填料腔内,所述填充料用于吸收尾气;进液管,所述进液管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填料腔连通;出液管,所述出液管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填料腔连通;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进液口与所述出液管连通,所述循环泵的出液口与所述进液管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填充料为格栅网孔结构,尾气可以通过格栅网孔进入填充料内,使填充料与尾气接触的面积较大,从而使吸收塔具有更好的净化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填充料呈圆柱状,使填充料的结构较紧凑。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桶体包括第一桶单元和第二桶单元,所述第一桶单元与所述第二桶单元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桶单元与所述第二桶单元可拆卸连接;所述填料腔、所述排气孔和所述第一安装孔均开设于所述第一桶单元,所述蒸汽入口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均开设于所述第二桶单元,以便对填充料进行更换和维护。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收塔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填料腔内并与所述第一桶体连接,所述支撑板支撑所述填充料,所述支撑板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排气孔和所述蒸汽入口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两侧,使填充料更好地设置于填料腔内,当尾气通过蒸汽入口进入时,尾气通过支撑板的通孔进入填料腔内并与填料腔内壁及填充料表面的酸碱液接触反应,实现尾气的净化,净化后的气体再通过排气孔排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并与所述第一桶体连接,使得进液管通过第一安装孔与填料腔连通;所述出液管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并与所述第二桶体连接,使得出液管通过第二安装孔与填料腔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桶体还开设有连通腔和蓄液腔,所述蓄液腔通过所述连通腔与所述填料腔连通,使填料腔内的酸碱液与尾气接触后流至蓄液腔内进行储蓄;所述蒸汽入口通过所述连通腔与所述填料腔连通,使蒸汽入口与填料腔连通;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蓄液腔连通,所述出液管部分位于所述蓄液腔内并与所述蓄液腔连通,使循环泵将蓄液腔内的酸碱液依次通过出液管和进液管泵回填料腔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收塔还包括第二桶体,所述第二桶体套设于所述第一桶体,且所述第二桶体与所述第一桶体之间形成有中间腔体,所述第一桶体还开设有过液孔,所述中间腔体通过所述过液孔与所述蓄液腔连通,使蓄液腔内的酸碱液能够通过过液孔流入中间腔体进行储蓄;所述蒸汽入口位于所述第二桶体之外;所述第二桶体开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出液管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三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使出液管与蓄液腔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收塔还包括高液位开关和低液位开关;所述高液位开关和所述低液位开关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二桶体,且所述高液位开关和所述低液位开关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中间腔体内;由于蒸汽入口位于第二桶体之外,使高液位开关和低液位开关均位于蒸汽入口的下方;所述高液位开关和所述低液位开关均与所述循环泵的控制端通信连接,所述循环泵用于在所述中间腔体内的液位高于所述高液位开关时工作,以免蓄液腔内的液位过高而影响蒸汽入口,并在所述中间腔体内的液位低于所述低液位开关时不工作,以免蓄液腔内的液位过低而出现循环泵空载的情形。一种蒸汽压缩系统,包括蒸汽压缩系统主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吸收塔,所述蒸汽压缩系统主体的排气口与所述蒸汽入口连通。上述的吸收塔及蒸汽压缩系统,蒸汽压缩系统主体排气口排出的尾气通过蒸汽入口进入吸收塔内进行净化,由于蒸汽入口和排气孔均与填料腔连通,由蒸汽入口进入的气体与填料腔内的填充料接触,又由于进液管通过第一安装孔与填料腔连通,使由进液管排入的酸碱液会流至填料腔内壁及填充料,使气体经过填充料并接触填充料的过程中与酸碱液发生化学反应,当然气体与填料腔内壁接触时同样与酸碱液发生化学反应,这样气体经过填料腔时与酸碱液接触的面积较大,进而实现高效去除尾气中的有害成分,净化后的气体再通过排气孔排出,解决了蒸汽压缩系统产生排放尾气的异味较大且严重危害人体的身体健康的问题;由于出液管通过第二安装孔与填料腔连通,循环泵的进液口与出液管连通,使填料腔内的酸碱液可以通过出液管排出,循环泵的出液口与进液管连通,使循环泵能够将酸碱液循环流动于填料腔内壁及填充料,不仅提高了吸收塔的净化效果,而且降低了吸收塔的净化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的吸收塔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吸收塔的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吸收塔的又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图4为另一实施例的吸收塔的局部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吸收塔的剖视图;图6为图5所示吸收塔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为图5所示吸收塔的A-A线剖视图;图8为图5所示吸收塔的B-B线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吸收塔及蒸汽压缩系统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吸收塔及蒸汽压缩系统的首选实施例。但是,吸收塔及蒸汽压缩系统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吸收塔及蒸汽压缩系统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吸收塔及蒸汽压缩系统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与图2所示,一实施例的吸收塔10与蒸汽压缩系统主体的排气口连通,以对蒸汽压缩系统主体的排气口的尾气进行净化。如图3与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桶体,开设有填料腔、蒸汽入口、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排气孔,所述填料腔分别与所述蒸汽入口、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排气孔连通;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第一桶体的顶部,所述第一安装孔邻近所述排气孔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孔邻近所述第一桶体的远离所述排气孔的端部设置;所述蒸汽入口邻近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n填充料,位于所述填料腔内,所述填充料用于吸收尾气;/n进液管,所述进液管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填料腔连通;/n出液管,所述出液管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填料腔连通;/n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进液口与所述出液管连通,所述循环泵的出液口与所述进液管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桶体,开设有填料腔、蒸汽入口、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排气孔,所述填料腔分别与所述蒸汽入口、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排气孔连通;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第一桶体的顶部,所述第一安装孔邻近所述排气孔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孔邻近所述第一桶体的远离所述排气孔的端部设置;所述蒸汽入口邻近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
填充料,位于所述填料腔内,所述填充料用于吸收尾气;
进液管,所述进液管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填料腔连通;
出液管,所述出液管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填料腔连通;
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进液口与所述出液管连通,所述循环泵的出液口与所述进液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料为格栅网孔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料呈圆柱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桶体包括第一桶单元和第二桶单元,所述第一桶单元与所述第二桶单元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桶单元与所述第二桶单元可拆卸连接;所述填料腔、所述排气孔和所述第一安装孔均开设于所述第一桶单元,所述蒸汽入口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均开设于所述第二桶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填料腔内并与所述第一桶体连接,所述支撑板支撑所述填充料,所述支撑板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排气孔和所述蒸汽入口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伟炳,彭永磊,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闻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