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机器学习的桩-土相互作用预测分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桩-土相互作用预测分析方法,属于地基基础工程
技术介绍
桩基础在各种工程建设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是不良地基中最常用的处理方法。随着桩基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桩基技术出现了,比如螺旋钢桩、复合土工材料封装散体桩等,这些桩的设计影响因素众多。了解其受力变形特性,对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桩基的承载力是桩与土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的现场载荷试验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单桩承载力,了解地基的力学性能,为工程前期设计和后期验收提供依据,但现场荷载试验的成本高昂,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上述这些新型的桩体,由于涉及多种材料或本身桩体结构呈现强烈的几何非线性,空间结构复杂,其在荷载下的桩土相互作用传力非常复杂,受力变形机理还不甚清楚,常采用半经验的理论计算,导致计算结果可靠性不高,常与现场试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出入,对地基的变形与破坏情况的分析预估不准确,将导致工程存在安全隐患或工程造价大幅提高。目前,经过现场验证后的数值模拟方法计算精度 ...
【技术保护点】
1.基于机器学习的桩-土相互作用预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建立桩-土变量的参数样本,所述参数样本包括土体变量和桩体变量;将参数样本划分为数量均等的K份,所述K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n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参数样本建模,得到参数样本对应桩体的受力变形值,所述受力变形值包括沿桩体长度方向的弯矩分布、桩体沉降值、桩体极限承载力;/n通过Lasso方法对输入变量及需求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所述输入变量为土体变量和桩体变量,所述需求变量为受力变形值;随机取一份参数样本作为测试集,其余K-1份参数样本作为训练集进行交叉验证,降低输入变量维度;/n建立 ...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机器学习的桩-土相互作用预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建立桩-土变量的参数样本,所述参数样本包括土体变量和桩体变量;将参数样本划分为数量均等的K份,所述K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参数样本建模,得到参数样本对应桩体的受力变形值,所述受力变形值包括沿桩体长度方向的弯矩分布、桩体沉降值、桩体极限承载力;
通过Lasso方法对输入变量及需求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所述输入变量为土体变量和桩体变量,所述需求变量为受力变形值;随机取一份参数样本作为测试集,其余K-1份参数样本作为训练集进行交叉验证,降低输入变量维度;
建立基于L-M算法的BP神经网络模型,所述神经网络模型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所述输入层的个数为降低维度后输入变量的个数,所述输出层为所需求的受力变形值;对隐藏层神经元个数的范围进行定义,并对其进行循环遍历训练,通过对比训练误差确定最佳隐藏层神经元个数;
使用训练后的神经网络模型,对新的变量参数进行分析,预测桩体的受力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桩-土相互作用预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体变量包括重度、孔隙率、不均匀系数、粘聚力、渗透系数、压缩模量和比重;所述桩体变量包括桩-土摩擦角、刚度、长径比、螺距、叶片钢盘厚度、土工材料刚度、桩体填料摩擦角和桩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桩-土相互作用预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参数样本建模包括基于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凯文,邱睿哲,何川,倪芃芃,梅国雄,陈德,苏谦,黄俊杰,越斐,周鹏飞,熊志鹏,李源港,邵康,牛妤冰,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