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2993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9: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正的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第四透镜;正的第五透镜,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负的第六透镜,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中的至少一个存在反曲点;光学系统满足关系:0.6<|SAG61|/CT6<1.5;SAG61为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矢高,CT6为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能够与感光元件形成良好配合,同时还能规避杂散光。

Optical system,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成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近几十年,智能手机制造技术不断发展,作为摄像模组中重要硬件基础之一的镜头也在同步快速地发展着,且近几年出现了镜头功能多样化以及更高质量的成像品质的发展趋势。另外,伴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精进,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逐渐缩小。但是,摄像模组的摄像性能的优劣不仅取决于感光元件,同时还取决于镜头的光学性能。其中,像素单元的探测灵敏度与光线入射角有关,光线的入射角度会直接影响像素单元的探测效率。因此,除了发展感光元件外,同时还需要改良镜头的光学性能以使镜头能够与感光元件形成良好的配合以提升最终的成像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使镜头与感光元件形成良好的配合以提高成像品质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一种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皆为非球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存在反曲点;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0.6<|SAG61|/CT6<1.5;其中,SAG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矢高,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满足上述透镜配置及条件式关系时,所述光学系统能够有效减小入射至成像面上的主光线的入射角度,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成像面上的像素单元的探测效率,使所述光学系统能够与感光元件形成良好配合,提高成像品质;同时,还能有效控制最大视场处的边缘光线在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入射角,从而当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斜率变化较大时,可减小因镀膜不均而导致的反射光线,进而规避杂散光,改善画质。而当|SAG61|/CT6>1.5时,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面型过于复杂,增加工艺难度和制造成本;当|SAG61|/CT6<0.6时,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面型则过于平缓,不利于控制光线的入射角,易出现全反射而引入杂散光,随之降低成像质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因玻璃透镜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的形变量及屈折力变化小,从而可避免因屈折力过度集中而导致像差增大的问题,这一特性也使得系统成像性能更加稳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0.4<n1/R2<0.7;其中,n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R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时,可减小所述第一透镜的物理尺寸,有利于实现轻薄设计。当所述第一透镜的材质为玻璃时,还可扩大透镜材质的选择范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1.4<FNO<2.2;其中,FNO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圈数。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增大所述光学系统的通光量,减小边缘视场的像差,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也能使所述光学系统获取清晰的被摄物的细节信息,从而提升成像品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1.2<TT/f<1.4;TT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可合理配置系统的有效焦距以及系统于光轴上的总长度,从而不仅能所述光学系统实现小型化设计,也能保证光线更好地汇聚于成像面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1.2<T12+T23+T34+T45+T56<2.0;其中,T12为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为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45为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56为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各透镜的组装,且可进一步缩短系统的总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1.4<f1/f5<3.5;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屈折力得到合理配置,可降低系统公差敏感度,提高系统的成像质量。当f1/f5<1.4时,所述第五透镜的正屈折力将过大,导致物侧面会过度弯曲,进而导致成型不良,影响制造良率;而当f1/f5>3.5时,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屈折力分配不平衡,将导致所述光学系统的像差过大,修正困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1.4<(f1+f5)/f<2.3;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可合理分配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五透镜以及系统的有效焦距,以降低系统像差,提高成像质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1.3<R2/R13<2.4;其中,R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13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压低光线进入所述光学系统的入射角,使系统具有较小的视场角。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0.3<SAG22/T23<1.7;其中,SAG2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矢高,T23为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合理配置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矢高以及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从而可以更好地汇聚物侧光线,使所述光学系统拥有更合理的空间利用率;同时,还能降低所述第二透镜的组装敏感度,进而满足组装工艺要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0.3<R2/f1<0.5;其中,R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具有合适的曲率半径,有利于修正像差。当R2/f1<0.3时,所述第一透镜提供的正屈折力不足,致使系统球差过大;而当R2/f1>0.5时,所述第一透镜的孔径边缘会出现过度反曲的现象,导致系统中的杂散光增多,影响成像质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TT/ImgH<1.62;其中,TT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系统于成像面上有效成像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满足上述关系时,可减小边缘视场的像差,并可有效压缩所述光学系统的尺寸,满足系统对超薄特性的需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皆为非球面。非球面的面型设计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n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n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n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n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n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n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皆为非球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存在反曲点;/n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n0.6<|SAG61|/CT6<1.5;/n其中,SAG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矢高,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
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
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
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皆为非球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存在反曲点;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0.6<|SAG61|/CT6<1.5;
其中,SAG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矢高,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0.4<n1/R2<0.7;
其中,n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R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1.4<FNO<2.2;
其中,FNO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圈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1.2<TT/f<1.4;
TT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1.2<T12+T23+T34+T45+T56<2.0;
其中,T12为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为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45为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56为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露李明杨健邹海荣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