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秆打捆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1271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秸秆打捆机,包括打捆机主体,所述打捆机主体两侧均焊接有支撑架,打捆机主体前端焊接有衔接罩,衔接罩内部横向穿插有二号旋转杆,二号旋转杆中心处焊接有钉耙套,二号旋转杆一端套设有一号旋转轮。将其一号电机开启,从而一号电机通过二号转轴带动传输带进行移动,当传输带在移动时将会带动其衔接板与秸秆进行碰触,从而当打捆机主体在向前移动时衔接板将会通过与秸秆进行碰触,从而带动秸秆进入到衔接罩中,并且通过控制器将其二号电机开启,从而二号电机将会通过皮带带动起一号旋转轮进行旋转,从而一号旋转轮将会迫使其二号旋转杆带动起钉耙套在衔接罩中进行旋转,可将其秸秆卷入打捆机主体中进行处理。

A straw ba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秸秆打捆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打捆机,具体是一种秸秆打捆机。
技术介绍
秸秆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副产品和重要资源,秸秆资源化和商业化利用前景广阔。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际,总有大量的小麦、玉米等秸秆被闲置在田间,或者用来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秸秆打捆机适用于草原、草场、大型养殖场牧草的多季收割、打捆、青储压缩、储藏等。通过将秸秆挤压打捆,减少贮存占地面积,提高运输能力,同时降低发生火灾的可能性;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打好的草捆可用于造纸、生产环保建材、创作工艺品、以及作为牲畜饲料和食用菌培养基等,有利于农业废弃物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但是,现有的打捆机不能很好的扩大其秸秆处理范围。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秸秆打捆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秸秆打捆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秸秆打捆机,包括打捆机主体,所述打捆机主体两侧均焊接有支撑架,打捆机主体前端焊接有衔接罩,衔接罩内部横向穿插有二号旋转杆,二号旋转杆中心处焊接有钉耙套,二号旋转杆一端套设有一号旋转轮;所述衔接罩内壁两侧均焊接有传输机构,传输机构包括固定架、衔接块、一号转轴、二号转轴、传输带、衔接板、一号旋转杆、二号轮胎,所述固定架与衔接罩固定连接,固定架一端底部焊接有衔接块,衔接块上端转动连接有一号转轴,二号转轴与衔接罩转动连接,二号转轴与一号转轴外表面环绕有传输带,二号转轴通过传输带与一号转轴转动连接,传输带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衔接板,固定架一端转动连加油一号旋转杆,一号旋转杆一端转动连接有二号轮胎。工作人员可通过控制器将其一号电机开启,从而一号电机通过二号转轴带动传输带进行移动,当传输带在移动时将会带动其衔接板与秸秆进行碰触,从而当打捆机主体在向前移动时衔接板将会通过与秸秆进行碰触,从而带动秸秆进入到衔接罩中,并且通过控制器将其二号电机开启,从而二号电机将会通过皮带带动起一号旋转轮进行旋转,从而一号旋转轮将会迫使其二号旋转杆带动起钉耙套在衔接罩中进行旋转,可将其秸秆卷入打捆机主体中进行处理。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打捆机主体两侧靠近支撑架一侧均转动连接有一号轮胎,衔接罩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一号电机,一号电机与二号转轴转动连接。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打捆机主体两侧与衔接罩连接处罩设有防尘罩,打捆机主体两侧位于防尘罩内部焊接有连接块。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块一端固定连接有二号电机,二号电机一端转动连接有二号旋转轮,二号旋转轮。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一号旋转轮与二号旋转轮夹中处设置有皮带,一号旋转轮通过皮带与二号旋转轮转动连接。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衔接罩前端处固定连接有牵引机构,打捆机主体外表面设置有控制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计有传送机构、支撑架、衔接罩,将其一号电机开启,从而一号电机通过二号转轴带动传输带进行移动,当传输带在移动时将会带动其衔接板与秸秆进行碰触,从而当打捆机主体在向前移动时衔接板将会通过与秸秆进行碰触,从而带动秸秆进入到衔接罩中,并且通过控制器将其二号电机开启,从而二号电机将会通过皮带带动起一号旋转轮进行旋转,从而一号旋转轮将会迫使其二号旋转杆带动起钉耙套在衔接罩中进行旋转,可将其秸秆卷入打捆机主体中进行处理。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秸秆打捆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秸秆打捆机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一种秸秆打捆机中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4为一种秸秆打捆机中图1中B处的放大图。图中:1、打捆机主体;2、支撑架;3、一号轮胎;4、控制器;5、一号电机;6、防尘罩;7、牵引机构;8、传输机构;801、固定架;802、衔接块;803、一号转轴;804、二号转轴;805、传输带;806、衔接板;807、一号旋转杆;808、二号轮胎;9、衔接罩;10、二号旋转杆;11、钉耙套;12、一号旋转轮;13、连接块;14、二号电机;15、二号旋转轮;16、皮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秸秆打捆机,包括打捆机主体1,所述打捆机主体1两侧均焊接有支撑架2,打捆机主体1前端焊接有衔接罩9,衔接罩9内部横向穿插有二号旋转杆10,二号旋转杆10中心处焊接有钉耙套11,二号旋转杆10一端套设有一号旋转轮12;所述衔接罩9内壁两侧均焊接有传输机构8,传输机构8包括固定架801、衔接块802、一号转轴803、二号转轴804、传输带805、衔接板806、一号旋转杆807、二号轮胎808,所述固定架801与衔接罩9固定连接,固定架801一端底部焊接有衔接块802,衔接块802上端转动连接有一号转轴803,二号转轴804与衔接罩9转动连接,二号转轴804与一号转轴803外表面环绕有传输带805,二号转轴804通过传输带805与一号转轴803转动连接,传输带805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衔接板806,固定架801一端转动连加油一号旋转杆807,一号旋转杆807一端转动连接有二号轮胎808。工作人员可通过控制器4将其一号电机5开启,从而一号电机5通过二号转轴804带动传输带805进行移动,当传输带805在移动时将会带动其衔接板806与秸秆进行碰触,从而当打捆机主体1在向前移动时衔接板806将会通过与秸秆进行碰触,从而带动秸秆进入到衔接罩9中,并且通过控制器4将其二号电机14开启,从而二号电机14将会通过皮带16带动起一号旋转轮12进行旋转,从而一号旋转轮12将会迫使其二号旋转杆10带动起钉耙套11在衔接罩9中进行旋转,可将其秸秆卷入打捆机主体1中进行处理。所述打捆机主体1两侧靠近支撑架2一侧均转动连接有一号轮胎3,衔接罩9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一号电机5,一号电机5与二号转轴804转动连接。所述打捆机主体1两侧与衔接罩9连接处罩设有防尘罩6,打捆机主体1两侧位于防尘罩6内部焊接有连接块13。所述连接块13一端固定连接有二号电机14,二号电机14一端转动连接有二号旋转轮15,二号旋转轮15。所述一号旋转轮12与二号旋转轮15夹中处设置有皮带16,一号旋转轮12通过皮带16与二号旋转轮15转动连接。所述衔接罩9前端处固定连接有牵引机构7,打捆机主体1外表面设置有控制器4。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工作人员将其拖拉机等牵引设备与牵引机构7进行连接,随后才可将其打捆机进行正常使用,当牵引设备通过牵引机构7拉动其打捆机主体1进行移动时,支撑架2和衔接罩9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秸秆打捆机,包括打捆机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捆机主体(1)两侧均焊接有支撑架(2),打捆机主体(1)前端焊接有衔接罩(9),衔接罩(9)内部横向穿插有二号旋转杆(10),二号旋转杆(10)中心处焊接有钉耙套(11),二号旋转杆(10)一端套设有一号旋转轮(12);/n所述衔接罩(9)内壁两侧均焊接有传输机构(8),传输机构(8)包括固定架(801)、衔接块(802)、一号转轴(803)、二号转轴(804)、传输带(805)、衔接板(806)、一号旋转杆(807)、二号轮胎(808),所述固定架(801)与衔接罩(9)固定连接,固定架(801)一端底部焊接有衔接块(802),衔接块(802)上端转动连接有一号转轴(803),二号转轴(804)与衔接罩(9)转动连接,二号转轴(804)与一号转轴(803)外表面环绕有传输带(805),二号转轴(804)通过传输带(805)与一号转轴(803)转动连接,传输带(805)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衔接板(806),固定架(801)一端转动连加油一号旋转杆(807),一号旋转杆(807)一端转动连接有二号轮胎(80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秸秆打捆机,包括打捆机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捆机主体(1)两侧均焊接有支撑架(2),打捆机主体(1)前端焊接有衔接罩(9),衔接罩(9)内部横向穿插有二号旋转杆(10),二号旋转杆(10)中心处焊接有钉耙套(11),二号旋转杆(10)一端套设有一号旋转轮(12);
所述衔接罩(9)内壁两侧均焊接有传输机构(8),传输机构(8)包括固定架(801)、衔接块(802)、一号转轴(803)、二号转轴(804)、传输带(805)、衔接板(806)、一号旋转杆(807)、二号轮胎(808),所述固定架(801)与衔接罩(9)固定连接,固定架(801)一端底部焊接有衔接块(802),衔接块(802)上端转动连接有一号转轴(803),二号转轴(804)与衔接罩(9)转动连接,二号转轴(804)与一号转轴(803)外表面环绕有传输带(805),二号转轴(804)通过传输带(805)与一号转轴(803)转动连接,传输带(805)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衔接板(806),固定架(801)一端转动连加油一号旋转杆(807),一号旋转杆(807)一端转动连接有二号轮胎(808)。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浩波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银锚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