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曹增毅专利>正文

消烟除尘生活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0709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一种一般有热源的流体加热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水套筒、对流管束和燃烧装置组成。由水隔墙隔开的干馏室、燃烧室和燃尽室组成燃烧装置。在干馏室和燃烧室的底部安装有炉排,并有拨火通道。燃烧室通过喉管连通燃尽室,在燃烧室顶部有炊事用炉圈,在燃尽室安装有角形红外线碳化硅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减轻司炉人员的劳动强度,并可炊事使用。消烟除尘效果达到GB3841—83《锅炉烟气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一类地区指标。(*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技术属于一种一般有热源的流体加热器。国内小容量锅炉消烟除尘,是采用双层炉排结构和除尘器。双层炉排结构,就是锅炉燃烧室顶部为水冷管式炉排,底部为固定铸铁炉排。消烟除尘原理众所周知。但是,双层炉排锅炉运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水冷管式炉排,处在高温和水垢联合作用条件下,孔桥处容易产生疲劳裂纹,使用寿命短;另一个是司炉人员必须不断地从水冷炉排上,把干馏后的煤层捅到固定炉排上燃烧。这样不仅会搅乱煤层,而且司炉人员劳动强度过大。实际上,司炉人员往往是直接把煤投到固定炉排上燃烧,因而完全失去消烟作用。此外,双层炉排锅炉配带除尘器,提高了锅炉造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减轻司炉人员的劳动强度,并可供炊事使用,在锅炉运行时,始终能够消烟除尘的消烟除尘锅炉。本技术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本技术由水套筒、对流管束和燃烧装置组成。由水隔墙隔开的干馏室、燃烧室和燃尽室组成燃烧装置。在干馏室和燃烧室的底部安装有炉排,并有拨火通道。燃烧室通过喉管连通燃尽室。在燃烧室顶部有炊事炉圈。在燃尽室安装有角形红外线碳化硅板。当将煤放入干馏室并点燃时,干馏室里的煤便自下而上地获得干馏。从拨火门把干馏过的煤,经过拨火通道拨到燃-->烧室内燃烧。燃尽室的出口侧是红外线碳化硅板。当烟气进入燃尽室后,便会产生碰撞、扰动、自上而下前进,使其可燃成份燃尽,粉尘沉淀。再经碳化硅板下部的小孔过滤后,进入对流管束,最后从烟囱排入大气。实现了消烟除尘之目的。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消烟除尘效果达到GB3841-83《锅炉烟气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一类地区的烟气排放指标。可供城乡居民、团体采暖、饮水、洗澡和炊事等生活需要。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一个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解释。附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具体结构的纵向剖面图。附图2是沿附图1中A--A线的剖面。参照图1。在干馏室[17]底部的炉排[16]上点火,从加煤孔[1]把煤投入干馏室。(为了提高干馏室温度,在干馏室外层水套上敷设耐火层[2]。)。煤层厚度保持与加煤孔[1]的下沿平齐,于是煤层自下而上获得干馏。干馏室通过水隔墙[3]隔开燃烧室。从拨火门[4],把灼热的焦碳经拨火通道[18],拨撒在燃烧室[15]内的炉排上燃烧。干馏室内的煤层顺序降落,不会产生乱层现象。燃烧室内可配有二次风[5],顶部有供炊事用的炉圈[6],下部有耐火层[14],可减小燃烧室的水冷度。燃烧室出来的烟气,经喉管[7]进入燃尽室[10]。水隔墙为锅炉水套筒[20]。燃尽室内有能够产生红外线的角形碳化硅板[11]。烟气碰到高温碳化硅板后,发生碰撞和扰动,并且由上向下运动。最后,-->通过碳化硅板下部两侧的小孔,进入对流管束、烟囱(图中未示出)排入大气。实现了消烟除尘目的。炉渣从拨火门[4]清除。燃尽室底部用耐火砖[12]封死,积灰从清灰门[13]清除。干馏室和燃烧室可由水套[19]围成。(见图2)。其水套与水隔墙[3],以及锅炉水套筒[20]相连通,形成水循环回路。上述的水隔墙可以为水套式结构,也可以是水管排列式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消烟除尘生活锅炉,由水套筒、对流管束和燃烧装置组成,其特征是:由水隔墙隔开的干馏室、燃烧室和燃尽室组成燃烧装置,在干馏室和燃烧室的底部安装有护排,并有拨火通道,燃烧室通过喉管连通燃尽室,在燃烧室顶部有炊事用炉圈,在燃尽室安装有角形红外线碳化硅板。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消烟除尘生活锅炉,由水套筒、对流管束和燃烧装置组成,其特征是:由水隔墙隔开的干馏室、燃烧室和燃尽室组成燃烧装置,在干馏室和燃烧室的底部安装有护排,并有拨火通道,燃烧室通过喉管连通燃尽室,在燃烧室顶部有炊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增毅
申请(专利权)人:曹增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65[中国|新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