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向进给径向夹紧双瓣锥面夹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0444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2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向进给径向夹紧双瓣锥面夹头结构,包括夹头本体,夹头本体由柱形部及夹片连接形成整体;在夹片的端部形成锥部,在夹片的中部形成凹陷,于所述夹片的内部开设细开口槽,细开口槽由锥部起始并沿夹片轴向延伸,使夹片形成左右对称的薄片结构;于柱形部的中心开设内孔,在所述内孔端部形成内孔锥部,细开口槽的端部延伸至与内孔锥部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双瓣夹片有效保证电极丝在略有弯曲的状态下夹紧后仍然可以处于夹头轴心位置,避免三瓣或多瓣夹头夹紧后电极丝处于瓣间间隙的情况,有利于下方穿丝送丝动作的稳定执行。

A structure of axial feeding and radial clamping double flap conical chu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向进给径向夹紧双瓣锥面夹头结构
本技术涉及微细特种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向进给径向夹紧双瓣锥面夹头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线放电磨削(WEDG:WireElectroDischargeGrinding)方法主要通过旋转主轴头夹持较短一段棒料,在线制作一段微细工具电极进行微细电火花加工。由于微细电火花加工过程中,微细工具电极轴向将不断损耗,微细工具电极损耗直到这段较短棒料长度不够时,需要通过人工重新装夹一段棒料重复上述过程。这样的操作过程不仅效率低,而且易于引入二次装夹误差,无法满足工业应用中批量化加工微小结构的高精度和高效率需求,限制了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的应用发展。为实现微细电极重复多次在线WEDG制作和使用的需求,我们前期已技术了一种可实现较细(Φ0.1-0.2mm)长电极(300-500mm)棒料旋转、蠕动进给复合功能的主轴头机构。这适合于工业拉拔的细长电极棒料,旋转功能用于实现微细工具电极的多次WEDG在线制作。然而,这个前期技术的旋转和蠕动进给复合功能主轴头机构应用中发现存在常开夹子闭合后夹紧力不足,造成无法实现电极丝在加工过程中需要补偿长度时的蠕动进丝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轴向进给径向夹紧双瓣锥面夹头结构,本技术可避免夹头夹紧后与主轴产生干涉,同时还能解决轴向进给径向夹紧的双瓣锥面夹头因设计不当导致的形变不足与运动干涉的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轴向进给径向夹紧双瓣锥面夹头结构,包括夹头本体,所述夹头本体由柱形部及夹片连接形成整体;在所述夹片的端部形成锥部,在所述夹片的中部形成凹陷,于所述夹片的内部开设细开口槽,所述细开口槽由锥部起始并沿夹片轴向延伸,使所述夹片形成左右对称的薄片结构;于所述柱形部的中心开设内孔,在所述内孔端部形成内孔锥部,所述细开口槽的端部延伸至与内孔锥部连通。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锥部任意处横截面均为椭圆、外接椭圆的多边形、多边形、鼓形及所述四种形状组合的复合图形中的任意一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结构简单,利于机械加工,双瓣夹片有效保证电极丝在略有弯曲的状态下夹紧后仍然可以处于夹头轴心位置,避免三瓣或多瓣夹头夹紧后电极丝处于瓣间间隙的情况,有利于下方穿丝送丝动作的稳定执行,细开口槽与内孔连通且同轴布置,利用内孔锥部的锥面导向可以保证电极丝顺利换入夹头的细开口槽中,从而有利于夹头上部穿丝动作的稳定执行。锥部横截面的构型可以避免夹头在夹紧过程中与端部挤压面发生干涉,使得本技术在挠度允许的范围内夹紧电极丝。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轴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优化结构Ⅰ。图3为本技术的优化结构Ⅱ。图4为本技术的优化结构Ⅲ。图5为本技术的优化结构Ⅳ。图6为本技术的优化结构Ⅴ。图7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1、柱形部;102、夹片;103、锥部;104、细开口槽;105、内孔锥部;106、内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轴向进给径向夹紧双瓣锥面夹头结构,包括夹头本体,夹头本体由柱形部101及夹片102连接形成整体;在夹片102的端部形成锥部103,在夹片的中部形成凹陷,于夹片的内部开设细开口槽104,细开口槽104由锥部起始并沿夹片102轴向延伸,使夹片102形成左右对称的薄片结构;于柱形部101的中心开设内孔106,在内孔106端部形成内孔锥部105,细开口槽104的端部延伸至与内孔锥部105连通。如图2至图7所示,锥部103任意处横截面均为椭圆、外接椭圆的多边形、多边形、鼓形及四种形状组合的复合图形中的任意一种。上述五种基本构型均为本技术与形变锥面挤压,使得整体高度降低后在挤压面产生的内接图形(即挤压面截面圆)。上述形状可对本技术的外形修正,避免夹头夹紧过程中与挤压面发生干涉,使得夹头在挠度允许的范围内夹紧电极丝。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轴向进给使锥部103与形变锥面接触产生径向分力,通过该径向分力使夹片102产生弯曲变形来夹紧电极丝。上述形变锥面为本技术在轴向进给过程中接触的面。本技术结构简单,利于机械加工,双瓣夹片有效保证电极丝在略有弯曲的状态下夹紧后仍然可以处于夹头轴心位置,避免三瓣或多瓣夹头夹紧后电极丝处于瓣间间隙的情况,有利于下方穿丝送丝动作的稳定执行,细开口槽与内孔连通且同轴布置,利用内孔锥部的锥面导向可以保证电极丝顺利换入夹头的细开口槽中,从而有利于夹头上部穿丝动作的稳定执行。锥部横截面的构型可以避免夹头在夹紧过程中与端部挤压面发生干涉,使得本技术在挠度匀速的范围内夹紧电极丝。以上描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不是对技术的限定,本技术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技术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技术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向进给径向夹紧双瓣锥面夹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夹头本体,所述夹头本体由柱形部(101)及夹片(102)连接形成整体;在所述夹片(102)的端部形成锥部(103),在所述夹片的中部形成凹陷,于所述夹片的内部开设细开口槽(104),所述细开口槽(104)由锥部起始并沿夹片(102)轴向延伸,使所述夹片(102)形成左右对称的薄片结构;于所述柱形部(101)的中心开设内孔(106),在所述内孔(106)端部形成内孔锥部(105),所述细开口槽(104)的端部延伸至与内孔锥部(105)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向进给径向夹紧双瓣锥面夹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夹头本体,所述夹头本体由柱形部(101)及夹片(102)连接形成整体;在所述夹片(102)的端部形成锥部(103),在所述夹片的中部形成凹陷,于所述夹片的内部开设细开口槽(104),所述细开口槽(104)由锥部起始并沿夹片(102)轴向延伸,使所述夹片(102)形成左右对称的薄片结构;于所述柱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佟浩杨子豪李勇李宝泉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无锡微研精微机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