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控制部件及家电设备,其中,控制部件包括:电路板;支脚,与电路板连接;导电部,设置在支脚上,并相对于电路板倾斜地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控制部件,支脚可以给导电部一个朝向电路板侧方的支撑力,在金属触摸板的触摸方向与电路板朝向不同的情况下,仍可保证控制部件的有效使用。
Control parts and household applian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部件及家电设备
本技术涉及电器开关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控制部件及一种家电设备。
技术介绍
现有电磁炉等家电设备,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电路板102’与用户操作区106’之间设置导电部104’,在使用过程中,用户按压用户操作区106’,迫使导电部104’压缩并与触摸介质充分接触,实现对家电设备的控制。但是,这种方案要求人手触摸的表面(即用户操作区106’的表面)与导电部104’垂直或者近似垂直,导电部104’才能被垂直压缩。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一旦人手触摸的表面与导电部104’存在较大角度,控制部件100’就会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部件。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家电设备。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部件,包括:电路板;支脚,与电路板连接;导电部,设置在支脚上,并相对于电路板倾斜地布置。本技术提出的控制部件包括电路板、支脚及导电部。其中,支脚与电路板相连接,导电部设置于支脚上,导电部通过支脚的支撑保证回弹;导电部倾斜于电路板布置,即,支脚可以给导电部一个朝向电路板侧方的支撑力,保证控制部件的正常使用。本技术提出的控制部件,导电部倾斜于电路板布置,并通过支脚支撑导电部;支脚可以给导电部一个朝向金属板侧方的回弹力,保证控制部件的回弹效果。本技术提出的控制部件,在金属触摸板的触摸方向与电路板朝向不同的情况下,仍可保证控制部件的有效使用。根据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的控制部件,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导电部包括导电片,导电片相对于电路板倾斜地布置。在该技术方案中,导电部包括导电片。其中,导电片倾斜于电路板设置,并可在外力的作用下运动,进而保证控制部件的正常使用。此外,导电片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且导电片保证足够的触摸面积,有利于减小触摸压强,便于用户操作。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导电部的一端与支脚连接,另一端为活动端。在该技术方案中,导电部具有相对的两端,导电部的一端作为连接端与支脚相连接,保证支脚对导电部的有效支撑;导电部另一端作为活动端,并朝向电路板一侧延伸设置。在导电部受到外力时,导电部可发生形变,活动端朝向支脚一侧运动;当导电部承受的压力解除时,活动端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恢复到原位置。基于导电部连接端与活动端的设置,使得导电部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导电部与支脚相互配合,可有效提升控制部件整体的回弹力,并增大用户触摸过程中的触摸阻力,提升触摸手感。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支脚包括:支撑部,设置在电路板上,且位于导电部的侧方;过渡部,衔接支撑部与导电部。在该技术方案中,支脚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撑部和过渡部。其中,支撑部设置于金属板上,并整体位于导电部的侧方,一方面可保证支脚稳定安装在电路板上,另一方面可从侧方支撑导电部,保证导电部的回弹力;过渡部用于衔接支撑部和导电部,保证支脚与导电部的连接强度。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支撑部与过渡部经由支脚折弯构造成型。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部与过渡部经由支脚折弯构造成型。即,支脚至少存在有一处弯折形成支撑部和过渡部;支撑部和过渡部的延伸方向不同,支撑部朝向电路板的上端面延伸,过渡部朝向电路板的侧方延伸。基于支撑部与过渡部配合,可保证导电部倾斜电路板设置,同时避免控制部件内部结构干涉。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支脚与导电部为一体金属部件,且支脚与导电部之间折弯构造成型。在该技术方案中,支脚与导电部为一体金属部件,可有效提升整体强度,保证控制部件的使用寿命,并避免相关连接部件的使用;支脚与导电部之间折弯构造成型,可保证导电部倾斜电路板设置,同时避免控制部件内部结构干涉。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支脚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脚间隔地分布在电路板上,并分别与导电部相连。在该技术方案中,支脚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支脚间隔与导电部及电路板相连。通过多个支脚的设置,可在触摸金属开关的过程中,为控制部件提供多个支撑力。基于多个支脚的设置,一方面可保证足够的支撑效果,保证导电部有效回弹,另一方面,可保证导电部受力均匀,避免金属触摸板因受力不均而倾斜或损坏。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支脚中的至少一个为第一支脚、至少一个为第二支脚,第一支脚与电路板连接于第一位置,第二支脚与电路板连接于第二位置,其中,导电部在电路板上的投影与第一位置的距离不同于导电部在电路板上的投影与第二位置的距离。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支脚至少包括第一支脚及第二支脚,且第一支脚与电路板连接于第一位置,第二支脚与电路板连接于第二位置,上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实质上是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的支撑位置。即,保证第一支脚的支撑位置与电路板的距离和第二支脚的支撑位置与电路板的距离不同。第一支脚与第二支脚的支撑位置不同,使得第一支脚与第二支脚对导电部的支撑力大小及支撑效果不同,可有效提升对导电部的支撑效果,避免因使用频率过高或触摸力度过大造成金属触摸板无法回弹。具体地,上述距离指的是支脚在电路板的连接位置与导电部在电路板上的投影的最近距离,即支脚在电路板的连接位置与导电部在电路板上投影的端部位置。具体地,第一支脚的支撑位置与电路板的距离小于第二支脚的支撑位置与电路板的距离不同。在按压导电部的过程中,当导电部的移动已经超过第一支脚时,第二支脚同样会给导电部支撑力,进而使得导电部回弹,保证控制部件的使用寿命。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支脚中的至少两个为第一支脚,其中,第二支脚的两侧分别布置有第一支脚。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支脚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第一支脚位于第二支脚的两侧。至少两个第一支脚对导电部的支撑效果相同,可保证导电部两侧的支撑力相同,避免导电部发生倾斜;至少两个第一支脚与第二支脚配合使用,从不同的位置支撑导电部,保证控制部件的使用效果。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支脚经由导电材料焊接在电路板上,支脚为导电部件,导电部经由支脚与电路板电性导通;或导电部经由导线与电路板电性导通;或支脚为导电部件,并经由导线与电路板电性导通,导电部经由支脚与电路板电性导通。在该技术方案中,控制部件内部连接关系,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几种情况:支脚经由导电材料焊接在电路板上,且支脚本身为导电部件。基于上述限定,一方面可保证支脚与电路板的连接强度,避免连接部件的使用;另一方面,导电部经由支脚直接与电路板电性导通,简化整体结构;或导电部经由导线与电路板电性导通。基于上述限定,对于支脚的材料要求较低,不局限于导体,因此可完全基于弹性进行选取;或支脚为导电部件,并经由导线与电路板电性导通,导电部经由支脚与电路板电性导通。基于上述限定,支脚与电路板通过导线导通,可保证两者之间电性导通稳定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控制部件包括触摸开关、滑条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导电部包括金属件、导电膜中的一种或多种。在该技术方案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路板;/n支脚,与所述电路板连接;/n导电部,设置在所述支脚上,并相对于所述电路板倾斜地布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路板;
支脚,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导电部,设置在所述支脚上,并相对于所述电路板倾斜地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包括导电片,所述导电片相对于所述电路板倾斜地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的一端与所述支脚连接,另一端为活动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包括:
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且位于所述导电部的侧方;
过渡部,衔接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导电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过渡部经由所述支脚折弯构造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脚与所述导电部为一体金属部件,且所述支脚与所述导电部之间折弯构造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脚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脚间隔地分布在所述电路板上,并分别与所述导电部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支脚中的至少一个为第一支脚、至少一个为第二支脚,所述第一支脚与所述电路板连接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二支脚与所述电路板连接于第二位置,其中,所述导电部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位置的距离不同于所述导电部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位置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亚洲,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