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及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9775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2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的一种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及其装置,其磁性加热体采用反置安装方式,即设置在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外侧,其生成的热量能够被另一侧的液体直接带走,无需再经过长距离的导热,减少热量储存在磁性加热体内,克服了传统电磁加热装置的缺陷,同时,采用电磁加热方式加热水,能够产生磁化水,磁化水能够去除家用电器和热力设备中的水垢,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磁化水还是保健水,能够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口腔疾病、皮肤瘙痒等,能够全面提升机体的抵抗病能力和抗衰老能力。

A built-in magnetic induction fluid heating element and its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及其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磁感应加热
,尤其涉及一种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及其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生活中或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对液体进行加热,加热液体,采用加热器,加热器包括电阻式的热得快,也包括电磁感应式的电磁加热器。在市场上,现有的电磁感应式加热设备主要是由电磁加热主体、电磁感应线圈、电磁线圈基架、加热炉炉体、工字型铁氧磁棒、电磁加热吸收器等组成,但受其构造所限,其整体结构繁复,电磁加热线圈所产生的热量未被充分利用,有相当多的热量储存在的工字型电磁加热体的内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浪费了一部分热量,造成能源浪费,且热效率低,甚至会影响电磁加热线圈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及其装置。其中,一种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包括壳体和电磁感应线圈。所述壳体的内部至少分成两个空间,包括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和待加热液体腔,所述待加热液体腔包围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内置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中,并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的端部延伸出线圈的正负极引线,再延伸到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由具有磁性的金属围成。所述待加热液体腔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使用时,给所述电磁感应线圈通电,产生交变磁场,具有磁性的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的侧壁切割交变磁场,产生涡流,从而产生热量。所述待加热液体腔通过进水口和出水口连接外部的水管,水或其它液体通过进水口流入待加热液体腔,液体与待加热液体腔中的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的外壁接触,带走热量,被加热后通过出水口流出。进一步的,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为螺纹管状线圈,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为管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的内壁间隔设置或者之间设有绝缘材料。进一步的,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的正中心设有电磁感应线圈固定柱,用于安装并固定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固定柱的直径等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的内径,且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固定柱采用绝缘材料制成。进一步的,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的端部采用端盖固定或可拆卸封堵,或采用防水隔热材料填充封堵。其中,端盖固定可以采用螺纹方式,或者螺钉螺孔方式固定,且端盖与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之间设有防水密封圈。进一步的,所述待加热液体腔采用金属材料围成。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外侧包覆有保温隔热材料,防止热量流失。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位于所述待加热液体腔的两侧。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呈圆柱形,所述待加热液体腔呈环形圆柱,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呈圆柱形。一种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上述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和安装座。进一步的,所述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在所述安装座成排分布或者环状分布。进一步的,所有所述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的电磁感应线圈并联。进一步的,所有所述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的进水口连接到一个总进水管,所述出水口连接到一个总出水管。进一步的,所述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和电源开关,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总出水管内,当检测到液体温度达到设定的温度值时,通过所述电源开关切断所述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装置的电源。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及其装置,其磁性加热体采用反置安装方式,即设置在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外侧,其生成的热量能够被另一侧的液体直接带走,无需再经过长距离的导热,减少热量储存在磁性加热体内,克服了传统电磁加热装置的缺陷,同时,采用电磁加热方式加热水,能够产生磁化水,磁化水能够去除家用电器和热力设备中的水垢,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磁化水还是保健水,能够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口腔疾病、皮肤瘙痒等,能够全面提升机体的抵抗病能力和抗衰老能力。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的壳体的剖视图;图2为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的剖视图一;图3为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的剖视图二;图4为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装置的俯视图一;图5为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的俯视图二;图1到图5中的标记分别表示:10-壳体,11-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12-待加热液体腔,13-进水口,14-出水口,20-电磁感应线圈,30-安装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一:一种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包括壳体10和电磁感应线圈20。请参阅图1,所述壳体10的内部分成两个空间,包括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11和待加热液体腔12,所述待加热液体腔12包围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11。整体上,所述壳体10呈圆柱形,所述待加热液体腔12呈环形圆柱,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11呈圆柱形。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11由具有磁性的金属围成,所述待加热液体腔12采用金属材料围成,且所述待加热液体腔12设有进水口13和出水口14。所述壳体10的外侧还包覆有保温隔热材料(未画出),防止热量流失。请参阅图2,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0内置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11中,并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11的端部延伸出线圈的正负极引线,再延伸到所述壳体10外部。具体的,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0为螺纹管状线圈,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0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11的内壁间隔设置或者之间设有绝缘材料(未画出),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11的端部采用端盖固定或可拆卸封堵,在其他实施例中,采用防水隔热材料填充封堵。请参阅图3,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11的正中心设有电磁感应线圈20固定柱,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0固定柱的直径等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0的内径,且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0固定柱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使用时,给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0通电,产生交变磁场,具有磁性的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11的侧壁切割交变磁场,产生涡流,从而产生热量。所述待加热液体腔12通过进水口13和出水口14连接外部的水管,水或其它液体通过进水口13流入待加热液体腔12,液体与待加热液体腔12中的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11的外壁接触,带走热量,被加热后通过出水口14流出。实施例二:一种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装置,包括多个实施例一中的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和安装座30。所有所述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的电磁感应线圈20并联;所有所述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的进水口13连接到一个总进水管,所述出水口14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电磁感应线圈;所述壳体的内部至少分成两个空间,包括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和待加热液体腔;所述待加热液体腔包围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内置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中,并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的端部延伸出线圈的正负极引线,再延伸到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由具有磁性的金属围成;所述待加热液体腔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电磁感应线圈;所述壳体的内部至少分成两个空间,包括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和待加热液体腔;所述待加热液体腔包围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内置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中,并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的端部延伸出线圈的正负极引线,再延伸到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由具有磁性的金属围成;所述待加热液体腔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为螺纹管状线圈,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为管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的内壁间隔设置或者之间设有绝缘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放置腔的正中心设有电磁感应线圈固定柱,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固定柱的直径等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的内径,且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固定柱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式磁感应流体加热元件,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秀强马建琴台双良陈旭东陈兴麟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鑫妙龄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