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8931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1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包括背光部和通孔部,并且所述背光部包围所述通孔部的至少一部分;液晶盒,叠放于所述背光模组上;导光体,设置于所述通孔部;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导光体的入光面上;摄像单元,设置于所述导光体的第一表面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防止显示装置与挖孔区对应部分无法正常显示图像。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全面屏技术的发展,如何实现屏占比的最大化成为显示
研究的热点。第一代全面屏技术主要集中于屏幕尺寸比例由16:9变化为18:9甚至更大;第二代全面屏则是进一步地压缩屏幕上下左右边界,甚至采用柔性折叠技术最大化可视面积。而近期全面屏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将显示终端的指纹识别、摄像头、面部识别、距离传感等传感器进一步地融合入显示屏的显示区,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显示技术。主流的显示技术主要有液晶显示(LiquidCrystalDisplay,LCD)技术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两种,其中,LCD技术属于被动发光技术,通过整面背光结构照射液晶盒实现光纤的亮暗调节。但是,由于LCD挖孔区的存在会造成显示装置与LCD挖孔区对应部分无法正常显示图像,从而无法实现真正的全面屏设计。故,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显示装置,用于防止显示装置与挖孔区无法正常显示图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包括背光部和通孔部,所述背光部包围所述通孔部的至少一部分;液晶盒,叠放于所述背光模组上;导光体,设置于所述通孔部;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导光体的入光面上;以及,摄像单元,设置于所述导光体的第一表面上。在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发光单元和所述摄像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当所述发光单元开启时,控制所述摄像单元关闭,以及用于当所述摄像单元开启时,控制所述发光单元关闭。在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导光体包括:主体部,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远离所述液晶盒并与所述液晶盒的第一偏光板的镂空部的位置对应,用于透过从外界环境射向所述液晶盒与所述通孔部对应的部分的光线,所述第二表面位于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位置,用于透过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或者从外界环境射向所述液晶盒与所述通孔部对应的部分的光线;耦合部,连接所述主体部,包括至少一入光面,所述耦合部位于与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光面对应的位置,用于透过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在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中,所述耦合部的入光面设置有第一光学微结构部。在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中,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至多一者设置有第二光学微结构部。在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光面与所述耦合部的所述入光面夹角为锐角,所述入光面用于将所述发光单元的光线折射至所述导光体内。在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中,所述耦合部还包括:反射面,用于将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表面。在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光面与所述耦合部的所述入光面平行,所述耦合部的所述入光面用于引导所述发光单元的所述出光面发出的光线,所述耦合部的所述反射面用于将所述耦合部的所述入光面的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表面。在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中,所述摄像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到所述导光体中;或者,所述摄像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靠近所述导光体。在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中,包括:支撑构件,设置于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位置,所述支撑构件支撑所述发光单元和/或所述导光体。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的通孔部设置有导光体,利用MiniLED、MicroLED或支架灯作为发光单元,发光单元通过导光体将光线引导至通孔部,为通孔部上的显示装置的部分提供光线,防止显示装置与挖孔区对应的部分无法正常显示图像。同时,将发光单元、摄像单元和控制单元连接,实现可控的亮度调节,使得背光模组的挖空区与显示装置的显示区的显示画面统一,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显示技术。并且,将导光体的表面设置光学微结构部,以实现均匀的亮度补偿。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与液晶盒的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液晶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导光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导光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8至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通孔部与背光模组的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请参照附图中的图式,其中相同的组件符号代表相同的组件,以下的说明是基于所示的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其不应被视为限制本专利技术未在此详述的其他具体实施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词语“实施例”意指实例、示例或例证。此外,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冠词“一”一般地可以被解释为“一个或多个”,除非另外指定或从上下文可以清楚确定单数形式。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结合图1、图2和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光部210和通孔部220,并且所述背光部210包围所述通孔部220的至少一部分;液晶盒100,叠放于所述背光模组200上;导光体230,设置于所述通孔部220;发光单元240,设置于所述导光体230的入光面上;摄像单元250,设置于所述导光体230的第一表面上。具体地,如图4所示,所述液晶盒100包括第一偏光板101、阵列基板102、液晶层103、彩色滤光片基板104以及第二偏光板105。其中,所述阵列基板102叠放于所述第一偏光板101上方,所述彩色滤光片基板104叠放于所述阵列基板的上方,液晶层103设置于所述彩色滤光片基板104与阵列基板102之间,所述第二偏光板105叠放于所述彩色滤光片基板104上方。所述液晶层103中的液晶材料包括聚合物分散液晶(PolymerDispersedLiquidCrystal,PDLD)和聚合物网络液晶(PolymerNetworkLiquidCrystal,PNLD)。在电场的作用下,利用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发生变化,使外光源透过率改变,完成光到电的变化,在利用R、G、B三基色信号的不同激励,通过红、绿、蓝三基色滤光膜,完成时域和空间域的彩色重显。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偏光板101和所述第二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背光模组,包括背光部和通孔部,所述背光部包围所述通孔部的至少一部分;/n液晶盒,叠放于所述背光模组上;/n导光体,设置于所述通孔部;/n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导光体的入光面上;以及/n摄像单元,设置于所述导光体的第一表面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模组,包括背光部和通孔部,所述背光部包围所述通孔部的至少一部分;
液晶盒,叠放于所述背光模组上;
导光体,设置于所述通孔部;
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导光体的入光面上;以及
摄像单元,设置于所述导光体的第一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发光单元和所述摄像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当所述发光单元开启时,控制所述摄像单元关闭,以及用于当所述摄像单元开启时,控制所述发光单元关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远离所述液晶盒并与所述液晶盒的第一偏光板的镂空部的位置对应,用于透过从外界环境射向所述液晶盒与所述通孔部对应的部分的光线,所述第二表面位于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位置,用于透过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或者从外界环境射向所述液晶盒与所述通孔部对应的部分的光线;
耦合部,连接所述主体部,包括至少一入光面,所述耦合部位于与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光面对应的位置,用于透过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刘广辉王超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