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扩散片及包括该扩散片的背光单元。扩散片可以包括:第一基底薄膜;第二基底薄膜;以及第一遮蔽层,配置在第一基底薄膜与第二基底薄膜之间。在此,所述第一遮蔽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基底薄膜与所述第二基底薄膜之间,且包括空气间隙以及图案。
Diffuser and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diffus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扩散片及包括该扩散片的背光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扩散片(diffusionsheet)及包括该扩散片的背光单元(backlightunit),更详细而言涉及提高了遮蔽性能的扩散片及包括该扩散片的背光单元。
技术介绍
通常,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包括向整个画面均匀地照射光的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灯、对灯的光进行反射的灯反射板以及将反射的光面光源化的导光板。在导光板的上表面配置有光学薄膜,该光学薄膜包括使光均匀地扩散的扩散片以及对扩散的光进行聚光的棱镜片。扩散片要求遮蔽性能。导光板的图案或在背光模块的组装过程产生的异物有可能会被用户识别出,由此使用体验的满足度可能会下降。因此,扩散片的遮蔽能力的确保是用于提高背光模块的完成度的必要条件。通常,为了提高扩散片的遮蔽能力,使用在扩散片的基底薄膜添加了珠子(beads)的高遮蔽能力的扩散片。但是,高遮蔽能力的扩散片因所添加的珠子而存在光的亮度下降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确保遮蔽能力的新类型的扩散片进行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多个基底薄膜之间有效地配置图案以及珠子(beads)来确保遮蔽能力的同时最小化光的亮度的降低的扩散片及包括该扩散片的背光单元。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涉及的扩散片可以包括第一基底薄膜、第二基底薄膜以及在所述第一基底薄膜与所述第二基底薄膜之间配置的第一遮蔽层。在此,所述第一遮蔽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基底薄膜与所述第二基底薄膜之间,在该第一遮蔽层可以包括空气间隙(airgap)以及图案。(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例,扩散片在多个基底薄膜之间有效地配置图案以及珠子,从而可以在确保遮蔽能力的同时最小化光的亮度的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涉及的扩散片。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涉及的扩散片。图4以及图5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涉及的基于珠子的粒子含量的雾度值及透过率的测量值。图6以及图7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涉及的基于珠子的粒子含量的雾度值及透过率的测量值。图8以及图9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涉及的基于珠子的粒子含量的雾度值及透过率的测量值。图10至图12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涉及的基于遮蔽层所包含的珠子的粒子含量的雾度值、透过率及粘接力的测量值。图13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涉及的针对扩散片性能的实验结果。符号说明:1:LCD装置;11:背光单元;40:液晶面板;20、30:扩散片;21、31:第一基底薄膜;22、32:第二基底薄膜;24、34:第一图案扩散层;25、35:第二图案扩散层;36:第三图案扩散层;23、33:遮蔽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另外,在说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时,在判断为针对相关的公知的功能或结构的具体说明可能会影响本公开的主旨的情况下,省略其详细说明。此外,以下所使用的用语是考虑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功能而定义出的用语,有可能会因使用者、运用者的意图或惯例而有所不同。因此,所使用的用语的定义应当基于整个本说明书中的内容及与其相应的功能来进行解释。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参照图1,液晶显示装置(或LCD(liquidcrystaldisplay)装置)1包括背光单元10以及液晶面板40。通常,为了向液晶面板40照射光,在液晶面板40的后方具备背光单元10。背光单元10包括光源11、反射板12、导光板13、扩散片14、棱镜片15、16以及反射偏振片17。从光源11发射的光可被导光板13变换成面光源的形态。在此,光源11可以是边缘形或直下形。作为一例,光源11可以使用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荧光灯。反射板12配置在导光板13的后方,可将朝向导光板13的后方射出的光反射入射至导光板13来最小化光的损失。扩散片14可使从导光板13入射的光均匀地分散。扩散片14被涂敷添加有光扩散珠(beads)的固性树脂的溶液,因此有可能因光扩散珠而引发光扩散。另外,在扩散片14中形成有均匀或不均匀的大小形状、例如球形的突起图案或突出部,因此会促进光的扩散。在此,所述固性树脂可以从氨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丙烯酸酯以及自由基生成单体中选择至少一种以上来单独或者混合而成。棱镜片15、16利用形成在表面的光学图案来对入射的光进行聚光,从而可将其射出到液晶面板40。棱镜片15、16可由光学图案层形成,在该光学图案层形成有光学图案,该光学图案是在透光性基底薄膜的上部为了正面方向的亮度的提高而始终具有45°倾斜面的三角阵列(array)的形态。反射偏振片17配置在棱镜片15、16的上部,针对由棱镜片15、16聚光的光,使其一部分偏振光透过,而将另一部分偏振光反射至下部,由此起到使光再循环的作用。液晶面板40根据电信号,将从光源11照射的光折射到预定的图案。被折射的光通过配置在液晶面板40的前面的滤色器以及偏振光滤波器后构成画面。为了提高扩散片14的遮蔽能力,可以在基底薄膜中添加珠子。在该情况下,扩散片14的遮蔽能力与光的亮度具有折衷(tradeoff)关系。即,在扩散片14的基底薄膜添加了珠子的情况下,虽然可提高扩散片14的遮蔽能力,但是光的亮度会下降。作为确保扩散片14的遮蔽能力的同时最小化光的亮度的降低的方法,在后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例中,将参照图2及图3来详细说明包括多个基底薄膜以及在多个基底薄膜之间形成的遮蔽层的扩散片14。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涉及的扩散片。扩散片20包括第一扩散层21、24、第二扩散层22、25以及遮蔽层23。在此,可将第一扩散层21、24、第二扩散层22、25以及遮蔽层23的结构定义为单一的扩散片。第一扩散层包括第一基底薄膜21以及第一图案扩散层24。第二扩散层包括第二基底薄膜22以及第二图案扩散层25。作为一例,在第一基底薄膜21的一面可以形成用于使光扩散的第一图案扩散层24,在第二基底薄膜22的一面可以形成用于使光扩散的第二图案扩散层25。另外,也可以仅在第一基底薄膜21的一面形成第一图案扩散层24,或者仅在第二基底薄膜22的一面形成第二图案扩散层25。即,第一图案扩散层24以及第二图案扩散层25中的至少一个可根据情况省略。另外,第一图案扩散层24以及第二图案扩散层25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用于提高光扩散的珠子。在该情况下,可以调节珠子的大小以及珠子的含量。作为一例,第一图案扩散层24以及第二图案扩散层25可以由树脂(resin)形成。遮蔽层23可以遮蔽来自导光板13等的图案或异物等的形状。遮蔽层23可以配置在第一基底薄膜21与第二基底薄膜22之间。作为一例,遮蔽层23可以由粘接剂构成。在该情况下,粘接剂可以是压敏性粘接剂(PSA:pressuresensitiveadhe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扩散片,包括:/n第一基底薄膜;/n第二基底薄膜;以及/n第一遮蔽层,配置在所述第一基底薄膜与所述第二基底薄膜之间,/n所述第一遮蔽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基底薄膜与所述第二基底薄膜之间,且包括空气间隙以及图案。/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16 KR 10-2018-01413741.一种扩散片,包括:
第一基底薄膜;
第二基底薄膜;以及
第一遮蔽层,配置在所述第一基底薄膜与所述第二基底薄膜之间,
所述第一遮蔽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基底薄膜与所述第二基底薄膜之间,且包括空气间隙以及图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其中,
所述第一遮蔽层还包括第一珠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其中,
在所述第一基底薄膜以及所述第二基底薄膜中的至少一方的一面形成有图案扩散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扩散片,还包括:
第一图案扩散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基底薄膜的一面;
第二图案扩散层,形成在所述第二基底薄膜的一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扩散片,其中,
所述图案扩散层还包括第二珠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扩散片,其中,
所述第一珠子其特性根据相对于所述扩散片的雾度值、相对于所述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泰濬,李基旭,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LMS,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