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8708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18: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其包括:第一电源干线,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第二电源干线,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以及第三电源干线,其与规定的电源设备连接,将第一电源干线和第二电源干线在车辆前部连接。

Wiring structure of main power supply line of vehicle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在车辆中,需要从交流发电机(发电机)或电池等电源部对众多车载设备适当地供给电源。通常,使用数量庞大的电线的集合体即线束(W/H)将电源部与各车载设备连接从而进行电源的供给。但是近年来,车载设备的数量存在增加的趋势,车辆中的电源线及通信线的布线结构越来越复杂。因此,日本特开2017-185996号提出了一种用于简化车辆中的电源线及通信线的布线结构的干线结构及分路结构。在该日本特开2017-185996号中采用下述布线结构,即,通过使一条电源干线穿过车辆的中央部分,从该电源干线分支出多条支线,从而向电子控制装置(ECU)及致动器(ACT)等车载设备供给电源。为了如上述布线结构所示使电源干线穿过车辆的中央部分,作业人员不得不进入车辆内安装含有电源干线的线束,很难说制造车辆时的线束安装性优异。另外,在检查或更换穿过车辆的中央部分的电源干线的情况下,也需要进行与上述相同的作业,因此可维护性也不高。另外,在一条电源干线穿过车辆的中央部分的布线结构中,在该电源干线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无法向位于作为电力供给源的电源设备的故障发生地点下游位置且与电源干线连接的车载设备供给电力。因此,无法被供给电力的车载设备的功能停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含有电源干线的线束的安装性及可维护性的车辆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其在电源干线的任意位置处发生故障的情况下,都能够向该故障发生位置的下游侧所连接的车载设备继续供给电力。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为一种车辆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其包括:第一电源干线,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第二电源干线,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以及第三电源干线,其与规定的电源设备连接,将第一电源干线和第二电源干线在车辆前部连接。上述方式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是分别在车辆的右侧部配设第一电源干线、在车辆的左侧部配设第二电源干线的结构。由此,能够从车辆的外侧简单地拆装含有电源干线的线束。由此,由于作业人员无需为了线束的安装、检查和更换而进入车辆内,因此能够提高线束的安装性及可维护性。另外,上述方式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利用第一电源干线和第二电源干线而将电源路径在物理上冗余化。由此,即使在其中一条电源干线中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剩余的另一条电源干线向故障发生位置的下游侧所连接的车载设备继续供给电力。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电源干线连接第一电源分路部和第二电源分路部,其中,所述第一电源分路部配置在与通过所述车辆的中心且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相比、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部中所述车辆的前部侧即车辆右前部,所述第二电源分路部配置在与所述中心线相比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部中所述车辆的后部侧即车辆右后部;所述第二电源干线连接第三电源分路部和第四电源分路部,其中,所述第三电源分路部配置在与所述中心线相比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部中所述车辆的前部侧即车辆左前部,所述第四电源分路部配置在与所述中心线相比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部中所述车辆的后部侧即车辆左后部。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源分路部和所述第四电源分路部也可以通过第四电源干线连接。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源分路部也可以配置为,将设置在配置有里程表及警告灯的仪表板内的电源的输出进行分路。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源分路部也可以配置为,将设置于行李舱内的电源的输出进行分路,该行李舱是主要为了存放货物而形成在车辆后部的空间。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第三电源分路部也可以配置为,将设置在配置有里程表及警告灯的仪表板内的电源的输出进行分路。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第四电源分路部也可以配置为,将设置于行李舱内的电源的输出进行分路,该行李舱是主要为了存放货物而形成在车辆后部的空间。在上述方式中,各条所述第一电源干线及所述第二电源干线也可以至少一部分包括利用具有导电性的刚性材料而以直线状延伸的平坦带状的扁平布线材料。在上述方式中,各条所述第一电源干线及所述第二电源干线也可以还包含具有可挠性的电线。所述电线能够通过沿车身形状弯折而安装在车身内。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是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由上述第一方式得到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附图说明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所例示的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的车辆的俯视图。图2是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的效果的图。图3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的车辆的俯视图。图4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的效果的图。图5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的车辆的俯视图。图6是示出车辆中的车载设备的搭载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通过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和左侧分别配设电源干线而使电源路径在物理上冗余化。由此,由于能够不进入车辆内而从车辆外侧简单地拆装含有电源干线的线束,因此能够提高线束的安装性及检查、更换的可维护性。另外,即使在其中一条电源干线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剩余的另一条电源干线向故障发生位置的下游侧所连接的车载设备继续供给电力。以下,参照附图对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的车辆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箭头的“前”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箭头的“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箭头的“右”表示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箭头的“左”表示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结构]图1是从车辆上部透过车顶等车身的一部分向下观察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100的车辆的俯视图。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100具备多个电源分路部11、12R、12L、13R、13L,以及多条电源干线21R、21L、22R、22L、23R、23L。此外,在图1的例子中示出了车辆具备五个电源分路部的构成,但电源分路部的数量不限于此。主电源分路部11是用于将设置在发动机室内的电源的输出进行分路的分路盒,该发动机室是搭载有发动机的车辆前部的车身空间。该主电源分路部11与电源干线21R及电源干线21L连接,能够经由电源干线21R及/或电源干线21L从交流发电机(发电机)或低压电池等可供给电力的电源设备(未图示)接受电力供给,并将电力分路后向电装部件等作为电气负载的车载设备(未图示)供给。主电源分路部11优选设置在靠近从低压电池或主电源分路部11接受电力供给的车载设备的位置,例如适合设置于配置有低压电池且集中多个上述车载设备的发动机室内(参照图6)。主电源分路部11包括将电源干线21R及电源干线21L连接的连接器、将干线分路为一条以上的支线的分路接线盒等。另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电源干线,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n第二电源干线,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以及/n第三电源干线,其与规定的电源设备连接,将所述第一电源干线和所述第二电源干线在车辆前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19 JP 2018-2164311.一种车辆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源干线,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
第二电源干线,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以及
第三电源干线,其与规定的电源设备连接,将所述第一电源干线和所述第二电源干线在车辆前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源干线连接第一电源分路部和第二电源分路部,其中,所述第一电源分路部配置在与通过所述车辆的中心且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相比、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部中所述车辆的前部侧即车辆右前部,所述第二电源分路部配置在与所述中心线相比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部中所述车辆的后部侧即车辆右后部;以及
所述第二电源干线连接第三电源分路部和第四电源分路部,其中,所述第三电源分路部配置在与所述中心线相比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部中所述车辆的前部侧即车辆左前部,所述第四电源分路部配置在与所述中心线相比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部中所述车辆的后部侧即车辆左后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源分路部和所述第四电源分路部通过第四电源干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电源干线布线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二郎川上广纪大下慎史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