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金属屏蔽材料护袖,包括矩形护袖隔间、矩形条口、导电布、软性海绵内芯板、穿孔、门框、屏蔽门、金属软管、屏蔽壳体、吸波泡沫和出线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软性海绵内芯板及带有金属屏蔽材料的矩形护袖隔间均具有优良的回弹特性与金属软管接触部分可以完全贴合,并且同时可以和矩形护袖隔间的出口部分完全贴合,实现屏蔽功能,通过吸波泡沫填充矩形护袖隔间的内部其余空间,以吸收从屏蔽壳体泄露出来的微波能量,通过穿孔与出线孔不再同一直线上,能够避免泄露的微波直射出口,以尽量提高屏蔽效果,同时矩形护袖隔间的大小满足金属软管的最小弯曲半径,方便护袖装卸与维护,且不占用暗室空间和不影响金属软管的活动。
A composite metal shield slee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金属屏蔽材料护袖
本技术涉及一种屏蔽材料护袖,具体是一种复合金属屏蔽材料护袖,属于微波应用领域。
技术介绍
微波暗室是微波测试的场所,可以模拟自由空间辐射环境,为了避免外界电磁环境干扰,微波暗室的金属屏蔽壳体必须保持良好的完整性,以避免电磁波的泄露,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让各种线缆与管道进出微波暗室,必须在屏蔽壳体上根据尺寸开孔。这些开孔会导致测试中的微波泄漏,因此必须进行屏蔽处理。现有的对屏蔽壳体上开孔的屏蔽处理,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开孔处焊接金属护袖,然后线缆等从金属护袖中通过,这种方法要求金属护袖与屏蔽壳体的平面垂直,并且在屏蔽壳体的内侧与外侧保留足够的长度,此外,这个保留长度与开孔的尺寸成正比,所以对于较大的开孔,金属护袖的长度会变得很大,占用微波暗室内部与外部的空间,此外,对于进出微波暗室的大型金属软管,必须将金属软管本身与金属护袖焊接以保证屏蔽壳体的电完整性。这样会导致金属软管无法移动,使用极为不便。同时,焊接还可能会对金属软管本身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复合金属屏蔽材料护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复合金属屏蔽材料护袖。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复合金属屏蔽材料护袖,包括矩形护袖隔间、装放结构和屏蔽结构,所述矩形护袖隔间一侧中部安装有屏蔽门,且矩形护袖隔间一侧顶部开设有矩形条口;所述装放结构包括软性海绵内芯板,所述软性海绵内芯板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软性海绵内芯板对向端面中间位置对称形成一个穿孔,两个所述软性海绵内芯板安装在矩形条口内,且软性海绵内芯板边缘周围包裹有导电布;所述屏蔽结构包括屏蔽壳体和吸波泡沫,所述屏蔽壳体安装在矩形护袖隔间一侧侧壁上,且屏蔽壳体通过出线孔与矩形护袖隔间内部连通,所述出线孔和穿孔内均穿有同一条金属软管,且位于矩形护袖隔间内的金属软管包裹在吸波泡沫内。优选的,所述软性海绵内芯板一侧侧面中部开设有半圆凹槽,且半圆凹槽内暴露有软性海绵。优选的,所述吸波泡沫填充在矩形护袖隔间的整个内部空间,且位于矩形护袖隔间内的金属软管呈四分之一圆弧状分布。优选的,所述穿孔和出线孔分别位于矩形护袖隔间内相互垂直的两个内侧壁上,且穿孔内和出线孔内的金属软管均为密封的。优选的,所述矩形护袖隔间一侧侧面中部开设有门框,且门框通过活动连接件与屏蔽门一侧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矩形护袖隔间由复合金属屏蔽板结构焊接而成,且矩形护袖隔间的体积小于屏蔽壳体的体积。优选的,所述软性海绵内芯板之间通过对向的两个半圆凹槽相互贴靠在一起呈枷的形状,且两个软性海绵内芯板之间形成的穿孔和出线孔的内径尺寸等于金属软管的外径尺寸。优选的,所述矩形护袖隔间与屏蔽壳体共用一面侧墙,且矩形护袖隔间墙体所用复合金属屏蔽材料的厚度为300mm。优选的,所述金属软管内紧密安装有线缆,且金属软管相应部位位于矩形护袖隔间内和屏蔽壳体内。优选的,所述屏蔽门与门框之间缝隙通过复合金属屏蔽材料条片相互密封,且复合金属屏蔽材料条片粘接在门框内周围内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种复合金属屏蔽材料护袖设计合理,通过软性海绵内芯板及带有金属屏蔽材料的矩形护袖隔间均具有优良的回弹特性与金属软管接触部分可以完全贴合,并且同时可以和矩形护袖隔间的出口部分完全贴合,以保证电完整性,实现屏蔽功能,通过吸波泡沫填充矩形护袖隔间的内部其余空间,以吸收从屏蔽壳体泄露出来的微波能量。2、该种复合金属屏蔽材料护袖设计合理,通过穿孔与出线孔不再同一直线上,能够避免泄露的微波直射出口,以尽量提高屏蔽效果,同时矩形护袖隔间的大小满足金属软管的最小弯曲半径,从而方便护袖装卸与维护,且不占用暗室空间和不影响金属软管的活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软性海绵内芯板结构示意图。图中:1、矩形护袖隔间,2、矩形条口,3、导电布,4、软性海绵内芯板,5、穿孔,6、门框,7、屏蔽门,8、金属软管,9、屏蔽壳体,10、吸波泡沫,11、出线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得本技术的技术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复合金属屏蔽材料护袖,包括矩形护袖隔间1、装放结构和屏蔽结构,所述矩形护袖隔间1一侧中部安装有屏蔽门7,且矩形护袖隔间1一侧顶部开设有矩形条口2;所述装放结构包括软性海绵内芯板4,所述软性海绵内芯板4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软性海绵内芯板4对向端面中间位置对称形成一个穿孔5,两个所述软性海绵内芯板4安装在矩形条口2内,且软性海绵内芯板4边缘周围包裹有导电布3;所述屏蔽结构包括屏蔽壳体9和吸波泡沫10,所述屏蔽壳体9安装在矩形护袖隔间1一侧侧壁上,且屏蔽壳体9通过出线孔11与矩形护袖隔间1内部连通,所述出线孔11和穿孔5内均穿有同一条金属软管8,且位于矩形护袖隔间1内的金属软管8包裹在吸波泡沫10内。所述软性海绵内芯板4一侧侧面中部开设有半圆凹槽,且半圆凹槽内暴露有软性海绵,有利于通过软性海绵强力弹性将金属软管8紧紧完全包裹住;所述吸波泡沫10填充在矩形护袖隔间1的整个内部空间,且位于矩形护袖隔间1内的金属软管8呈四分之一圆弧状分布,明确金属软管8安装放置状态;所述穿孔5和出线孔11分别位于矩形护袖隔间1内相互垂直的两个内侧壁上,且穿孔5内和出线孔11内的金属软管8均为密封的,通过穿孔5和出线孔11错位设置,达到根据需要进行合理分布的效果;所述矩形护袖隔间1一侧侧面中部开设有门框6,且门框6通过活动连接件与屏蔽门7一侧活动连接,通过打开屏蔽门7可以方便对矩形护袖隔间1进行维护;所述矩形护袖隔间1由复合金属屏蔽板结构焊接而成,且矩形护袖隔间1的体积小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金属屏蔽材料护袖,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护袖隔间(1)、装放结构和屏蔽结构,所述矩形护袖隔间(1)一侧中部安装有屏蔽门(7),且矩形护袖隔间(1)一侧顶部开设有矩形条口(2);/n所述装放结构包括软性海绵内芯板(4),所述软性海绵内芯板(4)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软性海绵内芯板(4)对向端面中间位置对称形成一个穿孔(5),两个所述软性海绵内芯板(4)安装在矩形条口(2)内,且软性海绵内芯板(4)边缘周围包裹有导电布(3);/n所述屏蔽结构包括屏蔽壳体(9)和吸波泡沫(10),所述屏蔽壳体(9)安装在矩形护袖隔间(1)一侧侧壁上,且屏蔽壳体(9)通过出线孔(11)与矩形护袖隔间(1)内部连通,所述出线孔(11)和穿孔(5)内均穿有同一条金属软管(8),且位于矩形护袖隔间(1)内的金属软管(8)包裹在吸波泡沫(10)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金属屏蔽材料护袖,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护袖隔间(1)、装放结构和屏蔽结构,所述矩形护袖隔间(1)一侧中部安装有屏蔽门(7),且矩形护袖隔间(1)一侧顶部开设有矩形条口(2);
所述装放结构包括软性海绵内芯板(4),所述软性海绵内芯板(4)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软性海绵内芯板(4)对向端面中间位置对称形成一个穿孔(5),两个所述软性海绵内芯板(4)安装在矩形条口(2)内,且软性海绵内芯板(4)边缘周围包裹有导电布(3);
所述屏蔽结构包括屏蔽壳体(9)和吸波泡沫(10),所述屏蔽壳体(9)安装在矩形护袖隔间(1)一侧侧壁上,且屏蔽壳体(9)通过出线孔(11)与矩形护袖隔间(1)内部连通,所述出线孔(11)和穿孔(5)内均穿有同一条金属软管(8),且位于矩形护袖隔间(1)内的金属软管(8)包裹在吸波泡沫(1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金属屏蔽材料护袖,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海绵内芯板(4)一侧侧面中部开设有半圆凹槽,且半圆凹槽内暴露有软性海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金属屏蔽材料护袖,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泡沫(10)填充在矩形护袖隔间(1)的整个内部空间,且位于矩形护袖隔间(1)内的金属软管(8)呈四分之一圆弧状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金属屏蔽材料护袖,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5)和出线孔(11)分别位于矩形护袖隔间(1)内相互垂直的两个内侧壁上,且穿孔(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本东,王红飞,周茂春,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曼杰科电子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