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屋面层单元,包括混凝土浇筑的屋面层(1),所述屋面层(1)内部设有横向分布的多组板纵向筋(2)、纵向分布的多组板横向筋(3)和纵向分布的多组板承重筋(4);所述板承重筋(4)包含位于屋面层(1)外侧的1条上板桁架钢筋(41),上板桁架钢筋(41)上连接有位于屋面层(1)内侧的两条间隔分布的下板桁架钢筋(42),所述上板桁架钢筋(41)和下板桁架钢筋(42)通过桁架腹筋(43)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施工工艺简单、预制屋面层起吊部位起吊承受能力强、施工造价较低的优点。
A prefabricated roof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屋面层单元
本技术涉及屋面层
,特别是一种预制屋面层单元。
技术介绍
建筑物中屋面层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来承载其上面的家具、设备和人等荷载,并将荷载传递给承重构件,以保持建筑物的水平支撑。目前的屋面层建造一般采用现场浇筑和吊装预制屋面层拼装两种方式。采用现场浇筑屋面层,需先搭建模架、浇筑施工最后拆除模板,整个建设施工要求较高,施工工艺复杂且施工进度较慢;采用吊装预制屋面层作业,目前普通的预制屋面层采用弯曲板筋作为起吊部位,弯曲板筋的起吊承受能力有限,无法承受较大预制屋面层的重量;一般房间的屋面层面积多达几十平米,要铺满需使用大量的普通预制屋面层,其整个施工过程需多次吊装和浇筑作业,施工过程麻烦,导致施工的造价较高。所以目前一般的屋面层
,存在现场浇筑施工工艺复杂、预制屋面层起吊部位起吊承受能力有限和施工造价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屋面层单元。本技术具有施工工艺简单、预制屋面层起吊部位起吊承受能力强、施工造价较低的优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前述的预制屋面层中,包括混凝土浇筑的屋面层,所述屋面层内部设有横向分布的多组板纵向筋、纵向分布的多组板横向筋和纵向分布的多组板承重筋;所述板承重筋包含位于屋面层外侧的1条上板桁架钢筋,上板桁架钢筋上连接有位于屋面层内侧的两条间隔分布的下板桁架钢筋,所述上板桁架钢筋和下板桁架钢筋通过桁架腹筋连接。前述的预制屋面层中,所述板纵向筋和板横向筋两端露出。前述的预制屋面层中,所述上板桁架钢筋位于与其连接的两条下板桁架钢筋的中垂线上;所述桁架腹筋呈多个V型结构首尾连接的形状,桁架腹筋分别连接在上板桁架钢筋外侧和下板桁架钢筋内侧。前述的预制屋面层中,所述下板桁架钢筋和板横向筋位于板纵向筋上方。前述的预制屋面层中,所述屋面层设有预埋电安装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使用预制屋面层施工,只需吊装安装后进行加固浇筑,无需现场搭建模架再进行整体浇筑,施工工艺简单;使用板承重筋取代一般预制屋面层的弯曲板筋作为起吊部位,板承重筋的起吊承重能力更强,预制屋面层规模能相应扩大;针对大面积房间屋面层的铺设,只需几块大型预制屋面层单元就可取代大量小型预制屋面层单元,吊装和施工明显减轻很多工作量,从而降低屋面层的施工造价;板承重筋工艺简单,实施成本不高,却能有效提高预制屋面层起吊部位的起吊承重能力从而降低屋面层施工造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钢筋结构局部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板承重筋结构正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板承重筋结构局部侧面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屋面层,2-板纵向筋,3-板横向筋,4-板承重筋,5-预埋电安装孔,41-上板桁架钢筋,42-下板桁架钢筋,43-桁架腹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实施例。一种预制屋面层单元,构成如图1至4所示,包括混凝土浇筑的屋面层1,所述屋面层1内部设有横向分布的多组板纵向筋2、纵向分布的多组板横向筋3和纵向分布的多组板承重筋4;所述板承重筋4包含位于屋面层1外侧的1条上板桁架钢筋41,上板桁架钢筋41上连接有位于屋面层1内侧的两条间隔分布的下板桁架钢筋42,所述上板桁架钢筋41和下板桁架钢筋42通过桁架腹筋43连接。所述板纵向筋2和板横向筋3两端露出在屋面层1外;屋面层1规格为:长2780mm*宽1580mm*高60mm;板纵向筋2的规格为:牌号HRB400(C),长1800mm,φ8mm;板横向筋3的规格为:牌号HRB400(C),长3000mm,φ8mm。所述上板桁架钢筋41位于与其连接的两条下板桁架钢筋42的中垂线上;上板桁架钢筋41和下板桁架钢筋42的规格为:牌号HRB400(C),长2680mm,φ8mm;桁架腹筋43规格为:牌号HPB300(A),φ6mm;两根下板桁架钢筋41之间轴心距为64mm,上板桁架钢筋42轴心垂直下板桁架钢筋42轴心水平面的距离为82mm;所述桁架腹筋43呈多个V型结构首尾连接的形状,桁架腹筋43分别连接在上板桁架钢筋41外侧和下板桁架钢筋42内侧构成稳固的三棱柱。所述的板纵向筋2轴心距离屋面层1底部19mm,下板桁架钢筋42轴心和板横向筋3轴心距离屋面层1底部27mm;板承重筋4和板横向筋3分别焊接在板纵向筋2上。所述的屋面层1内预埋17条板纵向筋2、10条板横向筋3和3组板承重筋4焊接成的钢筋架,板承重筋4的上板桁架钢筋41露出。所述的屋面层1可根据实际建设情况调整形状,留出预装水管等部位。工作原理:本技术内预埋17条板纵向筋2和10条板横向筋3焊接成的钢筋架,钢筋架作为预制屋面层内骨架从而提高预制屋面层的整体结构强度。使用3组由2条下板桁架钢筋42、1条上板桁架钢筋41和2条M型桁架腹筋43焊接成的板承重筋4作为预制板吊装受力部位,板承重筋4同时也焊接在板纵向筋2上。下板桁架钢筋41和部分桁架腹筋43同样预埋在屋面层1内。当吊装作业时,吊装钢筋穿过板承重筋4,把预制屋面层单元吊装到预定位置,多次吊装安装多组预制屋面层单元后组成屋面层整体,对屋面层整体进行二次浇筑加固从而建设成屋面层毛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屋面层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浇筑的屋面层(1),所述屋面层(1)内部设有横向分布的多组板纵向筋(2)、纵向分布的多组板横向筋(3)和纵向分布的多组板承重筋(4);所述板承重筋(4)包含位于屋面层(1)外侧的1条上板桁架钢筋(41),上板桁架钢筋(41)上连接有位于屋面层(1)内侧的两条间隔分布的下板桁架钢筋(42),所述上板桁架钢筋(41)和下板桁架钢筋(42)通过桁架腹筋(43)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屋面层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浇筑的屋面层(1),所述屋面层(1)内部设有横向分布的多组板纵向筋(2)、纵向分布的多组板横向筋(3)和纵向分布的多组板承重筋(4);所述板承重筋(4)包含位于屋面层(1)外侧的1条上板桁架钢筋(41),上板桁架钢筋(41)上连接有位于屋面层(1)内侧的两条间隔分布的下板桁架钢筋(42),所述上板桁架钢筋(41)和下板桁架钢筋(42)通过桁架腹筋(4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屋面层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纵向筋(2)和板横向筋(3)两端露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建良,宁建成,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筑扬混凝土建筑构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