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84835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7: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属于建筑物墙体施工的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包括墙本体,墙本体由砖块堆砌而成,所述墙本体内设置有抗震层,抗震层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钢板和抵接设置于两块钢板之间的多个连接板,连接板倾斜设置,且相邻连接板固定相连;抗震层水平置于相邻砖块层之间,且抗震层与砖块层固定连接,达到提高墙体抗震的效果。

An earthquake resistant wall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物墙体施工的
,尤其涉及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
技术介绍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是最具突发性和毁灭性的,地震会对建筑物施加地震力,其中水平的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最大,容易造成建筑物的结构坍塌,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现有的可参考公布号为CN108775107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便于堆砌的砌块砖,包括上砖体、中间砖体和下砖体,上砖体和中间砖体之间以及中间砖体和下砖体之间均设有承压层;上砖体上方的两端设有对称布置的定位块,且定位块为圆台型结构,下砖体下端设有与定位块相配合的定位槽;中间砖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相互配合且为上下竖直布置的梯形槽和梯形凸起,本专利技术具有能够有效提高墙体堆砌质量和堆砌速度的特点。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该堆砌的砌块砖在使用过程中,上砖体、中砖体和下砖体通过卡接连接,当发生地震时,该堆砌的墙体不具有抗震效果,很容易发生坍塌,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通过在墙体之间设置抗震层,以达到提高墙体抗震的效果。本技术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包括墙本体,墙本体由砖块堆砌而成,所述墙本体内设置有抗震层,抗震层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钢板和抵接设置于两块钢板之间的多个连接板,连接板倾斜设置,且相邻连接板固定相连;抗震层水平置于相邻砖块层之间,且抗震层与砖块层固定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搭建该抗震墙体时,砖块层和抗震层间隔设置,抗震层底部的钢板与砖块层固接,然后将焊接在一起的多个连接板放置在钢板上并与钢板固接,连接板呈三角形设计,增加了连接板之间的稳定性,然后再在连接板的顶部固接另一块钢板,然后再在顶部的钢板上放置砖块层,并使得顶部的钢板与砖块层固接,当发生地震时,地震波带动整个墙体上下震动,抗震层的三角形结构具有强稳定性,相对比现有技术中砖块层的连接结构,本技术具有三角形结构的抗震层,到达了提高墙体抗震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两块所述钢板相对的一侧均固设有定位块,定位块正对两个连接板的抵接位置处设置,定位块向内开设有定位槽,定位槽内固设有抗震块,连接板的两侧置于定位槽内并与抗震块抵接相连。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两个连接板抵接的位置设置有定位块,连接板抵接的位置处与定位槽内的抗震块相抵接,抗震块具有减震的作用,当发生地震时,与抗震块抵接的连接板共同配合加强减震作用,进一步提高抗震层的抗震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与抗震块抵接位置处固接有平板,平板水平置于定位槽内并与定位槽滑移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平板与连接板抵接的位置处固定连接,加大连接板与抗震块的连接面积,加大连接板的受力,增强地震时连接板与抗震块配合使用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抗震块对连接板的减震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震块包括金属板和橡胶板,金属板和橡胶板交替设置,且金属板和橡胶板之间经过硫化处理。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橡胶板质软,受到外力时可以发生轻微形变,金属板质硬,可以对地震波携带的能量进行阻挡,橡胶板和金属板配合使用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且橡胶板与金属板之间经过硫化处理,使得橡胶板较为稳固的粘附在金属板上,提高抗震块自身的稳定性,抗震效果更佳。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背离抗震块的一侧设置有稳定板,稳定板水平置于两个相邻连接板之间,且稳定板的两侧分别与两个连接板固定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连接板背离抗震块的一侧设置稳定板,加强相邻连接板之间的连接,提高连接板在地震过程中的使用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抗震层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效果。本实用性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的夹角为50-80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两个相邻连接板之间的夹角设置在50-80度,提高连接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当相邻连接板之间的角度较小时,单位长度内的连接板的所需量较多,对墙本体的负重较大;当相邻连接板之间的角度较大时,相邻连接板之间的承载能力较差,连接板的抵接位置处容易被压坏,所以50-80度为最适角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墙本体上设置有多个抗震层。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墙本体上设置多个抗震层,且令抗震层与砖块层间隔设置,多层抗震层逐步减缓地震波的震动,提高墙本体的抗震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一米所述钢板长度内设置有十二至二十块连接板,且相邻连接板抵接相连设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一米钢板长度内设置十二至二十块连接板,当连接板的数量较少时,不足以支撑抗震层上方的砖块层的重力,稳定性较差;当连接板的数量较多时,增加抗震层的成本,且使得抗震层本事的重量大增,增大墙本体的负重。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在墙本体中间隔设置抗震层和砖块层,相对比现有技术中转块层的连接结构,到达了提高墙体抗震的效果;2、通过在抗震层内设置抗震块,加强抗震块与连接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当发生地震时,抗震块配合连接板一起对墙本体进行减震,进一步加强减震作用,提高抗震层的抗震效果;3、通过对橡胶板和金属板间隔设置的抗震块进行硫化处理,令橡胶板较为稳固的粘附在金属板上,提高抗震块自身的稳定性,抗震效果更佳。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1、墙本体;2、抗震层;21、钢板;22、连接板;221、平板;222、稳定板;3、定位块;31、定位槽;32、抗震块;321、金属板;322、橡胶板;4、砖块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包括墙本体1,墙本体1由砖块堆砌而成,墙本体1内设置有抗震层2,抗震层2水平置于相邻砖块层4之间,且抗震层2与砖块层4固定连接,当发生地震时,地震波带动整个墙本体1上下震动,抗震层2置于墙本体1之间对地震波起到减缓的作用,相对比现有技术中砖块层4的连接结构,本技术到达了提高墙本体1抗震的效果。如图2所示,抗震层2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钢板21和抵接设置于两块钢板21之间的多个连接板22,连接板22倾斜设置,且相邻连接板22固定相连,两个连接板22之间的夹角为50-80度,当相邻连接板22之间的角度较小时,单位长度内的连接板22的所需量较多,对墙本体1的负重较大;当相邻连接板22之间的角度较大时,相邻连接板22之间的承载能力较差,连接板22的抵接位置处容易被压坏,本实施例优选设置两个相邻连接板22之间的夹角为60度,用以提高抗震层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结合图1和图2,搭建抗震层2时,抗震层2底部的钢板21与砖块层4固接,然后将焊接在一起的多个连接板22放置在钢板21上并与钢板21固接,连接板22呈三角形设计,增加了连接板22之间的稳定性,然后再在连接板22的顶部固接另一块钢板21,然后再在顶部的钢板21上放置砖块层4,并使得顶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包括墙本体(1),墙本体(1)由砖块堆砌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本体(1)内设置有抗震层(2),抗震层(2)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钢板(21)和抵接设置于两块钢板(21)之间的多个连接板(22),连接板(22)倾斜设置,且相邻连接板(22)固定相连;抗震层(2)水平置于相邻砖块层(4)之间,且抗震层(2)与砖块层(4)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包括墙本体(1),墙本体(1)由砖块堆砌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本体(1)内设置有抗震层(2),抗震层(2)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钢板(21)和抵接设置于两块钢板(21)之间的多个连接板(22),连接板(22)倾斜设置,且相邻连接板(22)固定相连;抗震层(2)水平置于相邻砖块层(4)之间,且抗震层(2)与砖块层(4)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两块所述钢板(21)相对的一侧均固设有定位块(3),定位块(3)正对两个连接板(22)的抵接位置处设置,定位块(3)向内开设有定位槽(31),定位槽(31)内固设有抗震块(32),连接板(22)的两侧置于定位槽(31)内并与抗震块(32)抵接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2)与抗震块(32)抵接位置处固接有平板(221),平板(221)水平置于定位槽(31)内并与定位槽(31)滑移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可壹李伟森姚金龙莫济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凌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