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管护套碳纤维加热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84724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管护套碳纤维加热电缆,由里向外依次包括:铜导体、第一云母带绝缘层、碳纤维绞合加热层、第二云母带绝缘层、铜管导电层;铜导体与第一云母带绝缘层之间通过内卡箍连接碳纤维绞合加热层;碳纤维绞合加热层与铜管导电层连接通过外卡箍连接。与常规电缆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管护套碳纤维加热电缆具有重量轻、超长、寿命长、免维护、耐高温、抗拉能力强、加热均匀、升温速度快等特点,能高效地进行热量传导,热效率显著,且由于重量轻,使得抽油杆的重量大大降低,减轻电机负荷量;另外,本电缆具有碳纤维加热和减轻电机负荷双重节能作用,且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在反复作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断裂。

Composite tube sheathed carbon fiber heating c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管护套碳纤维加热电缆
本技术属于加热电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管护套碳纤维加热电缆。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国际石油资源开采和需求量越来越大,原高质油的储备越来越少,高蜡油勘测和开发逐渐成为石油开采的主流。以我国为例,截止目前我国境内共发现新油田40多处,大约2.6万口油井,但80%是“三高”油品,即含腊高(20-30%)、凝固点高(25℃~30℃)、粘度高(10-20厘帕)。由于原油中含有大量石蜡、沥青,随着原油抽油杆提升较慢,接近地表层原油的温度相应下降,出现石油凝结现象,油井原油流量也相应降低及停产。为了提高原油产量,需要在油井抽油杆内安装一根加热电缆,提升原油温度,以达到温度补偿,从而提高原油的流动性能。现在如何开采原油,利用电能转换热能解决降低粘度,电能耗量太大,增大了原油开采成本。节能、降低成本成为一大难题,也是石油开采过程中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早在70年代,辽河油田就开始应用油杆伴热技术。至今已有40多年,油杆伴热技术主要是集肤效应法,也就是将绝缘单芯电缆放入空心油杆内,电缆底端与空心油杆短接,形成回路,通电后电缆产生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管护套碳纤维加热电缆,其特征在于,由里向外依次包括:铜导体、第一云母带绝缘层、碳纤维绞合加热层、第二云母带绝缘层、铜管导电层;所述铜管导电层外表面复合不锈钢管护套层;/n所述第一云母带绝缘层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第一环形开口,所述第一环形开口的深度等于所述第一云母带绝缘层的厚度;/n所述第二云母带绝缘层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第二环形开口,所述第二环形开口的深度等于所述第二云母带绝缘层的厚度;/n与所述第一环形开口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内卡箍,所述内卡箍将所述铜导体与所述碳纤维绞合加热层连接;/n与所述第二环形开口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外卡箍,所述外卡箍将所述碳纤维绞合加热层与所述铜管导电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管护套碳纤维加热电缆,其特征在于,由里向外依次包括:铜导体、第一云母带绝缘层、碳纤维绞合加热层、第二云母带绝缘层、铜管导电层;所述铜管导电层外表面复合不锈钢管护套层;
所述第一云母带绝缘层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第一环形开口,所述第一环形开口的深度等于所述第一云母带绝缘层的厚度;
所述第二云母带绝缘层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第二环形开口,所述第二环形开口的深度等于所述第二云母带绝缘层的厚度;
与所述第一环形开口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内卡箍,所述内卡箍将所述铜导体与所述碳纤维绞合加热层连接;
与所述第二环形开口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外卡箍,所述外卡箍将所述碳纤维绞合加热层与所述铜管导电层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管护套碳纤维加热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导体的直径为6.2mm,采用直径为8mm的无氧铜杆热熔挤压制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管护套碳纤维加热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管导电层采用无氧铜带纵缝氩弧焊接拉制而成。


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萌李季刘锐李腾韩天雨
申请(专利权)人:秦皇岛津峰线缆制造有限公司李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