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生物滞留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284584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其包括至少一个模块单元,模块单元包括上模块和下模块;上模块包括生物滞留容器,生物滞留容器的底部设有隔离结构;下模块包括蓄水槽和雨水储蓄容器,蓄水槽通过弹性件安装在雨水储蓄容器中,雨水储蓄容器的侧壁上设有出水通孔。雨水流入生物滞留容器中进行过滤、净化,经处理后的雨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到蓄水槽中,随着蓄水槽中的水量增多,蓄水槽压缩弹性件,蓄水槽的位置下降,当蓄水槽降到排水通孔的位置时,蓄水槽中的水从排水通孔排走,从而弹性件复原,蓄水槽复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组合式的模块连接,从而简化施工操作,提高施工效率;且能在净化雨水的同时,灵活地蓄排雨水,能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生物滞留系统
本技术涉及雨水处理
中的一种生物滞留系统,特别是一种雨水生物滞留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建筑不断增多,不透水面积也随之不断增大,导致雨水不能及时渗透至地下,城市内涝现象时有发生,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均出现过大型城市内涝现象。同时由城市径流雨水形成的面源污染已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极大负担。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生物滞留技术是LID常用的技术类型,通过植物、微生物和介质的联合作用阻滞、渗蓄和净化雨水。由于对生物滞留带认知不足,缺少本土化的操作手册以及成熟完善的评价标准,目前生物滞留带在应用上存在一些问题,如设计工艺简单、施工效率低、植物存活率不高、雨水净化效果难以长期维持、雨水排空时间难以控制以及后期更换维护操作繁琐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其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至少一个模块单元,所述模块单元包括相接的上模块和下模块;/n所述上模块包括用于填充填料的生物滞留容器(1),所述生物滞留容器(1)的底部设有能透水的隔离结构;/n所述下模块包括蓄水槽(6)和具有顶开口的雨水储蓄容器(2),所述蓄水槽(6)通过至少一个弹性件安装在雨水储蓄容器(2)的顶开口中,所述雨水储蓄容器(2)的至少一侧壁上设有出水通孔(2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模块单元,所述模块单元包括相接的上模块和下模块;
所述上模块包括用于填充填料的生物滞留容器(1),所述生物滞留容器(1)的底部设有能透水的隔离结构;
所述下模块包括蓄水槽(6)和具有顶开口的雨水储蓄容器(2),所述蓄水槽(6)通过至少一个弹性件安装在雨水储蓄容器(2)的顶开口中,所述雨水储蓄容器(2)的至少一侧壁上设有出水通孔(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滞留容器(1)内沿竖直方向设有至少两层填充空间,相邻的填充空间之间通过透水土工布(10)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空间的数量为三层,所述填充空间从下至上依次分别为碎石层(11)、混合填料层(12)和种植层(13),所述种植层(13)的底部填充有种植土,所述种植层(13)的上部填充有能覆盖种植土的填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结构包括透水底板(3)和透水土工布(10),所述透水底板(3)上设有多个透水通孔,透水土工布(10)覆盖透水底板(3)的端面。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俊徐斌黄佳敏易志余江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东篱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