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8137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6:31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无线充电机构,无线充电机构包括无线充电线圈以及用于向无线充电线圈供电的控制组件,控制组件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性连接;壳体具有用于与移动终端配合的第一面、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以及连接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外周面,无线充电线圈位于壳体之第一面的内侧;无线充电线圈靠近壳体之第二面的一侧设有散热腔,外周面上沿无线充电线圈周向设有与散热腔连通的多个散热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采用散热腔和散热孔,使得无线充电装置在为移动终端充电时,能够快速的将无线充电线圈和移动终端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提高了散热效率,有利于提高无线充电装置和移动终端的使用寿命。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线充电装置
本技术属于无线充电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无线充电装置在为移动终端无线充电时,其一面与移动终端适配,将移动终端固定,以实现无线充电装置位置与移动终端位置的对应。这一种结构的无线充电装置,其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接触面较大,造成无线充电装置的体积大,不利于携带。由于无线充电线圈和移动终端在充电过程中大量放热,无线充电装置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接触面积大,不利于散热,会降低无线充电装置和移动终端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线充电线圈和移动终端在充电过程中大量放热,无线充电装置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接触面积大,不利于散热,会降低无线充电装置和移动终端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无线充电机构,所述无线充电机构包括无线充电线圈以及用于向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供电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电性连接;所述壳体具有用于与移动终端配合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外周面,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位于所述壳体之第一面的内侧;所述无线充电线圈靠近所述壳体之第二面的一侧设有散热腔,所述外周面上沿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周向设有与所述散热腔连通的多个散热孔。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孔位于所述外周面靠近所述壳体之第一面的一侧,所述控制组件位于所述散热腔靠近所述壳体之第二面的一侧。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腔的顶部设有供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安装的散热板。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之第一面的内侧设有容置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容置槽。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支撑所述无线充电机构的支架,所述支架的顶部具有连通所述散热腔和所述散热孔的多个窗口。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机构还包括用于向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供电的电源,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与所述电源连接的电源电路板、控制按键以及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端口,所述电源电路板与所述电源、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和所述连接端口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内的音响机构,所述音响机构位于所述壳体内远离所述第一面的一侧,所述音响机构与所述控制组件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音响机构包括喇叭和用于向所述喇叭供电的控制模组,所述喇叭朝向所述壳体之第一面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组和所述控制组件设于所述喇叭的侧边。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将所述无线充电装置与外部固定部位连接的提手带。本技术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采用散热腔和散热孔,使得无线充电装置在为移动终端充电时,能够快速的将无线充电线圈和移动终端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提高了散热效率,有利于提高无线充电装置和移动终端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图1中无线充电装置的爆炸图;图4为图1中无线充电装置的主视图;图5为图4中无线充电装置沿A-A剖线的剖视图;图6为图4中支架的爆炸图;图7为图1中无线充电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中上壳内侧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1—壳体、111—上壳、112—下壳、100—散热腔、1110—散热孔、1101—壳体的第一面、1102—外周面、1103—壳体的第二面、1104—容置槽、12—支架、121—上支架、1210—窗口、122—下支架、13—散热板、14—压盖、15—提手带、20—音响机构、21—喇叭、22—控制模组、221—音响电路板、222—音响按键、223—指示灯、30—无线充电机构、31—控制组件、311—电源电路板、312—控制按键、313—连接端口、32—无线充电线圈、33—电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8,现对本技术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进行说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11、无线充电机构30,无线充电机构30设置在壳体11内。无线充电机构30包括无线充电线圈32和控制组件31,控制组件31用于向无线充电线圈32供电,控制组件31与无线充电线圈32电性连接。壳体11具有第一面、第二面和外周面1102,壳体的第一面1101可用于与移动终端配合,支撑移动终端;壳体的第二面1103与壳体的第一面1101相对,可使无线充电装置平稳的放置在平面(如桌面、台面、底面等)上;壳体11的外周面1102位于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外周面1102的两侧分别与壳体的第一面1101和壳体的第二面1103连接。无线充电线圈32位于壳体的第一面1101的内侧,壳体11内设有散热腔100,散热腔100位于无线充电线圈32靠近壳体的第二面1103的一侧。外周面1102上设有多个散热孔1110,多个散热孔1110沿无线充电线圈32周向设置,且散热孔1110与散热腔100和壳体11外部连通。采用散热腔100能够加速无线充电线圈32与散热腔100内空气的热交换,采用散热孔1110便于散热腔100内空气与外部空气之间的流通,从而提高了无线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无线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机构包括无线充电线圈以及用于向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供电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电性连接;所述壳体具有用于与移动终端配合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外周面,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位于所述壳体之第一面的内侧;所述无线充电线圈靠近所述壳体之第二面的一侧设有散热腔,所述外周面上沿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周向设有与所述散热腔连通的多个散热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无线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机构包括无线充电线圈以及用于向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供电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电性连接;所述壳体具有用于与移动终端配合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外周面,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位于所述壳体之第一面的内侧;所述无线充电线圈靠近所述壳体之第二面的一侧设有散热腔,所述外周面上沿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周向设有与所述散热腔连通的多个散热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孔位于所述外周面靠近所述壳体之第一面的一侧,所述控制组件位于所述散热腔靠近所述壳体之第二面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腔的顶部设有供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安装的散热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之第一面的内侧设有容置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容置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支撑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移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倍力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