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8134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6: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载充电器,包括:壳体、充电接口及提手,壳体能够完全插设于车载电源的取电口内;充电接口嵌设于壳体的第一端,壳体内还设有电路板,充电接口安装于电路板上;且壳体的第一端设有卡位槽;提手转动设于壳体的第一端,且提手能够通过自身的转动完全移入并卡持于卡位槽内或从卡位槽内移出;壳体的第一端为壳体背离取电口底壁的一端。上述车载充电器,由于其壳体能够完全插设于车载电源的取电口内,从而可确保在将壳体插入取电口内时,壳体不会凸出于取电口的入口端端面,从而可使得用户在不使用车载充电器的情况下可通过盖体与取电口的入口端端面的贴合而实现对取电口较好地密封,有效地克服车载电源的安全使用隐患。

Car char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载充电器
本技术涉及车载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车载充电器。
技术介绍
车载充电器是为了方便车主用车载车充电源随时随地为电子产品充电的配件。传统的车载充电器的壳体插入车载电源的取电口以后往往会凸出于取电口的入口端端面,并且车载充电器的提手与壳体通常采用分离式的安装方式,使得该提手难以与壳体较好地贴合,实现提手的存放与隐藏,致使用户在不使用车载充电器的情况下无法通过盖体将车载电源的取电口较好地密封,从而给车载电源的安全使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克服车载电源的安全使用隐患的车载充电器。一种车载充电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能够完全插设于车载电源的取电口内;充电接口,嵌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电路板,所述充电接口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且所述壳体的第一端设有卡位槽;及提手,转动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且所述提手能够通过自身的转动完全移入并卡持于所述卡位槽内或从所述卡位槽内移出;其中,所述壳体的第一端为所述壳体背离所述取电口底壁的一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壳体插入所述取电口内时,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端面与所述取电口的开口端端面相平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所述提手通过连接轴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包括两根,两根所述连接轴分别部分穿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的相对两侧,所述提手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为单根,单根所述连接轴贯穿所述壳体第一端的相对两侧,所述提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轴的两端转动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卡孔,所述车载充电器还包括导电弹片,所述导电弹片包括:连接片,设于所述壳体内;支脚,设于所述连接片上,并与所述充电接口电接触;及凸块,设于所述连接片上,并与支脚间隔设置,且所述凸块卡持于所述卡孔中并凸出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凸块用于与车载电源的接电部电接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脚朝靠近所述壳体的轴线的方向倾斜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脚包括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所述第一支部与所述连接片连接,并朝靠近所述壳体的轴线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支部与所述第一支部远离所述连接片的一端连接,并朝远离所述壳体的轴线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支部与所述第一支部的连接处与所述充电接口电接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块和所述卡孔均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凸块相对设置于所述连接片的两端,两个所述凸块与两个所述卡孔一一对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载电源的接电部包括负接电部和正接电部,所述凸块用于与所述车载电源的负接电部电接触,所述车载充电器还包括导电头,所述导电头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二端,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导电头用于与所述车载电源的正接电部电接触,所述车载电源的负接电部和所述车载电源的正接电部设于所述车载电源的取电口内。上述车载充电器,由于其壳体能够完全插设于车载电源的取电口内,从而可确保在将壳体插入取电口内时,壳体不会凸出于取电口的入口端端面;并且,在本方案中,壳体的第一端设有卡位槽,提手转动设于壳体的第一端,且提手能够通过自身的转动完全移入并卡持于卡位槽内或从卡位槽内移出,因此,用户可通过外力驱动提手转动,使得提手在需要使用时将其从卡位槽内移出,而在不需要使用时将其完全移入并卡持于卡位槽内而不会凸出于壳体的第一端端面,以便于提手的存放与隐藏,从而确保用户在不使用车载充电器的情况下可通过盖体与取电口的入口端端面的贴合而实现对取电口较好地密封,有效地克服车载电源的安全使用隐患,同时还可以增强车载充电器与车载电源组装后的结构的整体美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一实施例中车载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实施例中车载充电器的剖面图;图3为一实施例中车载充电器和车载电源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实施例中车载充电器中导电弹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实施例中车载电源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一实施例中的车载充电器10包括充电器本体100和用于与充电器本体100相配合的导电弹片300,充电器本体100包括壳体110和充电接口120,充电接口120嵌设于壳体110的第一端,壳体110内还设有电路板200,充电接口120安装于电路板200上,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的第一端为壳体110背离取电口21底壁的一端。进一步地,壳体110能够完全插设于车载电源20的取电口21内,如此设置,从而可确保在将车载充电器10的壳体110插入取电口21内时,壳体110不会凸出于取电口21的入口端端面,从而可使得用户在不使用车载充电器10的情况下可通过盖体与取电口21的入口端端面的贴合而实现对取电口21较好地密封,有效地克服车载电源20的安全使用隐患,同时由于壳体110可以在车载电源20的取电口21内较好地隐藏,有利于增强车载充电器10与车载电源20组装后的结构的整体美感。在本实施例中,当壳体110插入取电口21内时,壳体110的第一端端面(壳体110背离取电口21底壁的一端端面)与取电口21的开口端端面相平齐。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壳体110插入取电口21内时,壳体110的第一端端面(壳体110背离取电口21底壁的一端端面)可低于取电口21的开口端端面。如图1、图4及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10的侧壁上设有卡孔112,导电弹片300包括连接片310、支脚320及凸块330,连接片310设于壳体110内;支脚320设于连接片310上,并与充电接口120电接触;凸块330设于连接片310上,并与支脚320间隔设置,且凸块330卡持于卡孔112中并凸出于壳体110的外部,凸块330用于与车载电源20的接电部22电接触。上述导电弹片300,其连接片310设于充电器本体100的壳体110内,支脚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所述壳体能够完全插设于车载电源的取电口内;/n充电接口,嵌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电路板,所述充电接口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且所述壳体的第一端设有卡位槽;及/n提手,转动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且所述提手能够通过自身的转动完全移入并卡持于所述卡位槽内或从所述卡位槽内移出;其中,所述壳体的第一端为所述壳体背离所述取电口底壁的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能够完全插设于车载电源的取电口内;
充电接口,嵌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电路板,所述充电接口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且所述壳体的第一端设有卡位槽;及
提手,转动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且所述提手能够通过自身的转动完全移入并卡持于所述卡位槽内或从所述卡位槽内移出;其中,所述壳体的第一端为所述壳体背离所述取电口底壁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壳体插入所述取电口内时,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端面与所述取电口的开口端端面相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所述提手通过连接轴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包括两根,两根所述连接轴分别部分穿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的相对两侧,所述提手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为单根,单根所述连接轴贯穿所述壳体第一端的相对两侧,所述提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轴的两端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卡孔,所述车载充电器还包括导电弹片,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良梁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俊凯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