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供使用者落座的可坐部分,在该可坐部分的下方固联支架,在该支架的下底面上设有固定式脚轮支架,在该脚轮支架上设有脚轮,该脚轮的滚动方向与可坐用具的前后方向相一致;所述脚轮至少为三个,分前后左右固定在所述支架上。(*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坐用具,如椅子,或是出外旅行带的其上设有可坐部分的旅行箱,其上设有可坐部分的推车等等,尤其是一种可方便使用者坐在可坐部分上能方便地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有可方便旋转移动的可坐用具有例如转椅,其一般是在椅子的底部支架上固设万向转轮,以实现椅子向各个方向的移动,而椅子的转动是靠在椅座和底部支架之间构成螺母丝杆的转动结构使椅座和底部支架之间可以相对转动实现的。这种椅子结构比较复杂,制作成本高,并且其中的万向脚轮和螺母丝杆非常容易损坏。另外,这种转椅在移动中,其方向性较难控制,需要在移动的途中进行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转椅结构复杂并易于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移动、转动均易于控制的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包括一个供使用者落座的可坐部分,如是椅子即为椅座,在该可坐部分的下方固联支架,在该支架的下底面上设有固定式脚轮支架,在该脚轮支架上设有脚轮,该脚轮的滚动方向与可坐用具的前后方向相一致;所述支架通过所述脚轮支承在地面上;所述脚轮至少应为三个,分前后左右固定的所述支架上。通过使用者坐在所述可坐用具上脚蹬抵地面,可以使本可坐用具前后移动;当要使本可坐用具转动时,使用者将可坐用具向前或向后翘起,使可坐用具上只是位于最前端或最后端的所述脚轮着地,以所述脚轮为轴心即可使本可坐用具转动一个角度。所述脚轮在所述支架的下底面上可以分两列设置在两侧,也可以设置三列或多列。每列可以前后设置两个脚轮,也可以设置三个或多个。为了使本可坐用具在前后移动和转动中安全稳定,所述脚轮在所述支架底面上的位置最好应满足以下要求位于最前端的脚轮的中心线距离所述可坐部分的最前端边缘的距离为整个可坐部分长度的1/4-1/3,最佳值为1/3。如果最前端的脚轮太靠近可坐部分的最前端边缘,则转动本可坐用具时不易控制,而如果该脚轮太靠后,则可坐用具的稳定性就比较差。位于最后端的脚轮位置最好也有限定位于最后端的脚轮的中心线距离所述可坐部分的最后端边缘的距离不超过整个可坐部分长度的1/3。如果脚轮位置太靠前,可坐用具的稳定性将大大降低。如果本可坐用具具有椅背类靠背,位于最后端的所述脚轮的中心线距离所述靠背的最外端的距离不超过该靠背的最外端到可坐部分的最前端距离的1/3。为了提高本可坐用具的稳定性,最好在所述支架的前端和/或后端向下凸设支撑部,该支撑部的最下端高于所述脚轮的最下端的垂直距离最好是1厘米。本可坐用具可以是凳子、椅子等,也可以是具有可坐部分的旅行箱等用具,还可以是具有可坐部分的推车等。本技术提供的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通过在其底部固设定向的脚轮就可以实现使用者坐在其上的可坐部分上时即可方便地使本用具移动和转动,然而,本用具与现有技术中的同类产品相比结构非常简单,成本也就大大降低,使用者坐在其上面不用上肢和双手就可以灵活快捷地移动和转向,方向性很强,可随心所欲地到达目的地。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作为椅子的本技术提供的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支架结构的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椅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又一种支架结构的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椅子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具有可坐部分的旅行箱式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具有可坐部分的推车式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具有可坐部分的骑跨式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为一把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椅子1,其包括一个供使用者落座的椅座2,在椅座2的下方固联支架3,在支架3的下底面上设有固定式脚轮支架4,在脚轮支架4上设有四个脚轮5,脚轮5的滚动方向与椅子的前后方向相一致;支架3通过脚轮5支承在地面上;脚轮5在支架3的下底面上分两列设置在两侧,每列前后设置两个脚轮。脚轮5在支架3底面上的位置满足以下要求位于最前端的两个脚轮51的中心线距离椅座2的最前端边缘21的距离为整个椅座2长度L的1/3。位于最后端的脚轮52位置为该脚轮52的中心线距离靠背6的最外端61的距离不超过该靠背6的最外端61到椅座2的最前端21距离L1的1/3。在支架3的前端和后端向下凸设支撑部31、32,该支撑部31和32的最下端311和321在垂直距离上高于脚轮5的最下端1厘米。如图2和3是另外两种椅子的结构。如图4所示是一只旅行箱7,在其箱体的上部设有可坐部分71,在箱体的下部设有支架,并在该支架上设有两列、每列两个固定脚轮72,在箱体的前后两端向下凸设两个支撑部73。如图5所示是一推车是具有可坐部分的推车8。在其车体的上部设有可坐部分81,在车体的下部设有支架,并在该支架上设有两列、每列两个固定脚轮82,在车体的前后两端向下凸设两个支撑部83。如图6所示是一具有可坐部分的骑跨式玩具9,在其上部设有可坐部分91,在车体的下部设有支架,并在该支架上设有两列、每列多个固定脚轮92,在玩具体的前后两端也可以向下凸设两个支撑部(图中未示出)。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任何基于本技术技术方案基础上的等效变换,均属于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供使用者落座的可坐部分,在该可坐部分的下方固联支架,在该支架的下底面上设有固定式脚轮支架,在该脚轮支架上设有脚轮,该脚轮的滚动方向与可坐用具的前后方向相一致;所述脚轮至少为三个,分前后左右固定在所述支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轮在所述支架底面上的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位于最前端的脚轮的中心线距离所述可坐部分的最前端边缘的距离为整个可坐部分长度的1/4-1/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其特征在于位于最后端的所述脚轮位置为位于最后端的脚轮的中心线距离所述可坐部分的最后端边缘的距离不超过整个可坐部分长度的1/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靠背设于所述可坐部分的后部,位于最后端的所述脚轮的中心线距离所述靠背的最外端的距离不超过该靠背的最外端到可坐部分的最前端距离的1/3。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架的前端和/或后端向下凸设短于所述脚轮的支撑部。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架的前端和/或后端向下凸设短于所述脚轮的支撑部。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最下端高于所述脚轮的最下端的垂直距离是1厘米。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最下端高于所述脚轮的最下端的垂直距离是1厘米。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轮在所述支架的下底面上分两列设置在两侧,或设置三列或多列;每列前后设置两个脚轮,或设置三个或多个。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方便旋转和移动的可坐用具,其特征在于位于最前端的脚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景斌,
申请(专利权)人:范景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