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口防水结构,包括底座、翻杆、外盖和防水布,底座为凹槽结构,凹槽结构的底面设有充电口,翻杆为U形结构,翻杆U形结构的一端铰接于底座的凹槽结构上,外盖与翻杆U形结构的另一端相连接,防水布的一侧边连接于充电口上方的底座上,所述防水布的另一侧边连接于外盖上,并在防水布的上表面形成流体通道,通过U形结构的翻杆,使得外盖在开启状态放置于车体上方,避免了盖体边缘延伸至底座方向使得液体被引入底座内,在底座与盖体之间设置防水布,使得液体通过防水布上方的流体通道进行引流,避免了盖体开启时液体流向充电区域,造成漏电或短路等危险,提高了充电盖结构的防水能力。
Waterproof structure of charging po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口防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车辆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充电口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电池、电动机技术的进步并受惠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比以及技术含量均在不断地提高。在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中,大部分车辆的充电口设置在传统汽车加油口所在的位置,以遵循用户的车辆使用习惯。然而不同于传统内燃机车辆的特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时间长,且充电时对外界的液体较为敏感,因此不少厂商在充电口上设置了防水结构,现有的充电口盖防水结构一种是在充电盖闭合时,通过盖子与充电座直接对接的结构实现紧闭密封;另一种无防水结构仅靠充电座自带的盖子防止水进入充电座内部,然而上述翻杆在充电盖开启后无法起到防水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充电口防水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盖开启后无法起到防水作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人提供了一种充电口防水结构,包括底座、翻杆、外盖和防水布;所述底座为凹槽结构,底座的凹槽结构上设有接口装配位,接口装配位用于装配线束;所述翻杆为U形结构,翻杆U形结构的一端铰接于底座的凹槽结构上;所述外盖与翻杆U形结构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防水布的一侧边连接于底座的上方,所述防水布的另一侧边连接于外盖上,并在防水布的上表面形成流体通道。进一步地,所述翻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翻杆分别设置于外盖的两侧,防水布的宽度与翻杆之间的间距相适配。进一步地,所述防水布采用EPDM橡胶材质。进一步地,充电口防水结构还包括防水布压条,所述防水布的侧边通过防水布压条与底座和外盖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防水布上表面的侧边设有条形凸起,所述条形凸起的两端分别朝向底座和外盖方向。进一步地,所述接口装配位的数量为两个以上。进一步地,所述翻杆为中空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翻杆的中空结构内设有交错设置的支架。进一步地,所述翻杆通过螺栓与外盖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设有装配孔,装配孔的数量为2个以上。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通过设置U形结构的翻杆,使得外盖在开启时,翻杆得以绕过盖体四周结构,并在开启状态放置于结构上方,避免了盖体边缘延伸至底座方向使得液体被引入底座内,在底座与盖体之间设置防水布,使得液体得以通过防水布进行阻挡,并通过防水布上方的流体通道进行引流,避免了在充电状态下下雨等原因造成盖体开启时液体流向充电区域,造成线束对接的区域漏电或短路等危险,提高了散乱对接线束的整洁性,提高了堆积区域的防水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充电口防水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充电口防水结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1、底座;102、接口装配位;201、翻杆;301、外盖;401、防水布;402、防水布压条。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一并参阅图1以及图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防水充电口结构,包括底座101、翻杆201、外盖301和防水布401。底座101上设有接口装配位102,并为凹槽结构,接口装配位102设置于底座101凹槽结构的底面上,翻杆201为U形结构,翻杆201的U形结构一端端部铰接于底座101的凹槽结构上。外盖301与翻杆201的U形结构另一端端部相连接,并通过翻杆201得以沿底座101的铰接点转动。防水布401的一个侧边连接于底座101的接口装配位102上方,防水布401的另一个侧边连接于外盖301上,并在外盖301及底座101的充电口102上方之间形成流体通道。根据上述结构,在防水充电结构的使用过程中,将需要对接的线路端部通过螺栓、卡扣或粘结等方式装配于底座的接口装配位上,在外盖打开时,翻杆的U形结构一端沿底座的铰接点转动,并带动外盖离开车体表面向外侧开启,翻杆在沿铰接点转动过程中,U形结构的凹槽部分绕过车体表面,使得外盖整体在开启时位于车体的外侧。于此同时,防水布跟随开启的外盖展开,并在外盖与底座的接口装配位上方之间形成流体通道,在线路接口在接口装配位上对接时,若出现下雨等情况,水在下落过程中落于盖体以及防水布上,防水布将液体引导至一侧边,避免了液体下落并流向线路的对接区域。通过设置U形结构的翻杆,使得外盖在开启时,翻杆得以绕过盖体四周结构,并在开启状态放置于结构上方,避免了盖体边缘延伸至底座方向使得液体被引入底座内,在底座与盖体之间设置防水布,使得液体得以通过防水布进行阻挡,并通过防水布上方的流体通道进行引流,避免了在充电状态下下雨等原因造成盖体开启时液体流向充电区域,造成线束对接的区域漏电或短路等危险,提高了散乱对接线束的整洁性,便于使该结构运用于需对接线缆的移动设备和充电设备上,提高了堆积区域的防水能力。请参阅图2,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翻杆201为中空结构,以减轻翻杆结构本身的重量,在其他实施例中,翻杆的中空结构上也可以设置交错设置的支架,以便于在减轻翻杆重量的情况下保证结构的强度。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底座上设有装配孔,以适配可能出现的装配场景。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翻杆通过螺栓与外盖相连接。请参阅图2,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翻杆201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设置于外盖301的两侧,防水布401的宽度与两个翻杆201之间的间距相适配。通过将防水布的宽度与两个翻杆之间的间距相适配,使得盖体在开启的过程中,防水布展开,且两侧与翻杆接触,使得液体无法由翻杆之间的空间向下滴落,提高盖体与底座之间的防水性能。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防水布采用EPDM橡胶材质,EPDM材质即为三元乙丙橡胶是乙烯、丙烯和少量的非共轭二烯烃的共聚物,通过采用EPDM材质的防水布,使得防水结构具有良好的耐老化、耐腐蚀性的特点。请参阅图2,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防水布401还包括条形凸起,条形凸起设置于底座与外盖之间的防水布侧边上,并向流体通道的一面凸起。通过设置条形凸起,使得防水布上表面的流体通道在流动液体的过程中,避免液体从侧边滴落,影响防水效果。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在底座连接防水布的位置可设置引流孔和引流槽,将防水布上积聚的液体通过引流孔和引流槽排出,避免了液体积聚于防水布上,造成积水进而出现液体溢出防水布的问题。请参阅图1,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防水布压条402,防水布压条上设有固定凸起,底座与外盖上设有与固定凸起相适配的凹槽,固定凸起穿过防水布连接于底座和外盖上。通过设置防水布压条,使得防水布得以固定于底座和外盖上。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胶粘的方式,以提高密封性,也可采用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实现防水布的可拆固定,便于对部件进行更换。在上述实施例中,接口装配位的数量可采用2个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技术的创新理念,对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口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翻杆、外盖和防水布;/n所述底座为凹槽结构,底座的凹槽结构上设有接口装配位,接口装配位用于装配线束;/n所述翻杆为U形结构,翻杆U形结构的一端铰接于底座的凹槽结构上;/n所述外盖与翻杆U形结构的另一端相连接;/n所述防水布的一侧边连接于底座的上方,所述防水布的另一侧边连接于外盖上,并在防水布的上表面形成流体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口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翻杆、外盖和防水布;
所述底座为凹槽结构,底座的凹槽结构上设有接口装配位,接口装配位用于装配线束;
所述翻杆为U形结构,翻杆U形结构的一端铰接于底座的凹槽结构上;
所述外盖与翻杆U形结构的另一端相连接;
所述防水布的一侧边连接于底座的上方,所述防水布的另一侧边连接于外盖上,并在防水布的上表面形成流体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口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翻杆分别设置于外盖的两侧,防水布的宽度与翻杆之间的间距相适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口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布采用EPDM橡胶材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口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充电口防水结构还包括防水布压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华中,王虎生,吴贵新,胡殿柱,刘心文,陈云,王宝明,朱启维,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