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立式布置的压力容器,所述压力容器内部从上至下分为不连通的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介质交换口,所述下腔体分为不连通的左腔体和右腔体,所述左腔体和右腔体分别设置与外界连通的介质交换口,所述上腔体内部设置下端固定且上端浮动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罩体和N组螺旋形的换热管,N/2组换热管的下端与下腔体的左腔体连通,N/2组换热管的下端与下腔体的右腔体连通,且所有的换热管上端均与罩体围成的浮动腔体连通,本管壳式换热器采用螺旋式换热管,解决换热管受热伸缩的问题,有效避免换热管破裂和密封不严的问题。
A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具体为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经常会使用换热器对介质进行换热,其中管壳式换热器属于一种常见的换热器,传统的换热器内部的换热管为直列管,当换热管受热时,会发生轴向伸缩,造成内部应力增加,影响设备的密封性能,严重的会造成换热管破裂,且直列式换热管在壳体内部的行程较短,介质在壳体内部的滞留时间短,热交换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管壳式换热器,采用螺旋式换热管,解决换热管受热伸缩的问题,有效避免换热管破裂和密封不严的问题,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立式布置的压力容器,所述压力容器内部从上至下分为不连通的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介质交换口,所述下腔体分为不连通的左腔体和右腔体,所述左腔体和右腔体分别设置与外界连通的介质交换口,所述上腔体内部设置下端固定且上端浮动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罩体和N组螺旋形的换热管,N/2组换热管的下端与下腔体的左腔体连通,N/2组换热管的下端与下腔体的右腔体连通,且所有的换热管上端均与罩体围成的浮动腔体连通;所述换热管的外部设置能够上下抽动的清洁组件。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压力容器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密封连接的上封头、中间罐体和下封头,所述上封头和中间罐体围成压力容器的上腔体,所述下封头内部竖直布置分隔左腔体和右腔体的隔板,压力容器采用组合式结构设计,便于拆装和运输,便于对内部组件进行安装和检修。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换热管的上下两端外部分别固定设置上端板和下端板,所述罩体与上端板围成密闭的浮动腔体,所述下端板将压力容器分割为上腔体和下腔体。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压力容器内壁固定设置限制换热组件浮动部分向下运动的限位块,所述换热组件的上端浮动部分与压力容器的内壁顶部之间设置弹簧,通过限位块和弹簧的双向作用力,保证换热组件上端的浮动部分位置稳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清洁组件包括竖直布置的安装杆,所述安装杆表面间隔布置与换热管外壁接触的清洁刷,所述压力容器的顶部竖直贯穿且密封滑动安装光杆,所述光杆下端与安装杆固定安装,所述光杆的上端与压力容器的外壁之间设置竖直布置的伸缩部,通过伸缩部带动光杆和安装杆上下抽动,带动清洁刷在换热管表面摩擦,去除换热管外部的水垢,保证换热效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管壳式换热器采用螺旋形的换热管,当换热管受热伸长时,能够模拟弹簧形变的形式,减少向两端的伸缩量,保证密封性能,且换热组件的上端处于浮动状态,不限制换热管的变形,避免换热管受力折断,而且在采用螺旋形的换热管,有效延长换热管在压力容器内的行程,有效延长介质的滞留时间,提升换热效果,同时,在内部集成清洁组件,对换热管外部的水垢进行清理,提升换热管的换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换热组件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下封头示意图。图中:1压力容器、101中间罐体、102上封头、103下封头、104隔板、2换热组件、201下端板、202上端板、203罩体、204换热管、3清洁组件、301安装杆、302清洁刷、303光杆、304伸缩部、4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立式布置的压力容器1,压力容器1内部从上至下分为不连通的上腔体和下腔体,上腔体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介质交换口,下腔体分为不连通的左腔体和右腔体,左腔体和右腔体分别设置与外界连通的介质交换口,上腔体内部设置下端固定且上端浮动的换热组件2;换热组件2包括罩体203和N组螺旋形的换热管204,N/2组换热管204的下端与下腔体的左腔体连通,N/2组换热管204的下端与下腔体的右腔体连通,且所有的换热管204上端均与罩体203围成的浮动腔体连通;换热管204的外部设置能够上下抽动的清洁组件3。压力容器1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密封连接的上封头102、中间罐体101和下封头103,上封头102和中间罐体101围成压力容器1的上腔体,下封头103内部竖直布置分隔左腔体和右腔体的隔板104,压力容器1采用组合式结构设计,便于拆装和运输,便于对内部组件进行安装和检修。中间罐101的下端侧壁设置介质交换口,上封头102顶部设置介质交换口,使换热介质从底部进入,从上端排出,有利于延长介质在压力容器1内的滞留时间,增加热量利用率。换热管204的上下两端外部分别固定设置上端板202和下端板201,罩体203与上端板202围成密闭的浮动腔体,下端板201将压力容器1分割为上腔体和下腔体。压力容器1内壁固定设置限制换热组件2浮动部分向下运动的限位块,换热组件2的上端浮动部分与压力容器1的内壁顶部之间设置弹簧4,通过限位块和弹簧4的双向作用力,保证换热组件2上端的浮动部分位置稳定。清洁组件3包括竖直布置的安装杆301,安装杆301表面间隔布置与换热管204外壁接触的清洁刷302,压力容器1的顶部竖直贯穿且密封滑动安装光杆303,光杆303下端与安装杆301固定安装,光杆303的上端与压力容器1的外壁之间设置竖直布置的伸缩部304,通过伸缩部304带动光杆303和安装杆301上下抽动,带动清洁刷302在换热管204表面摩擦,去除换热管204外部的水垢,保证换热效率。清洁刷302根据内部介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耐高温材料,且注意不应与内部介质发生溶解或反应。伸缩部304优选电动伸缩杆或气缸,其线路和控制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见方式。在使用时:将压力容器1立式布置,且将下封头103的两个介质交换口与介质一的管道串接,将上腔体的两个介质交换口分别与介质二的管道串接,介质一首先进入左腔体,经部分换热管204流向罩体203与上端板202围成的浮动腔体内部,后经剩余的换热管204回流至右腔体,介质二从中间罐101侧壁底部进入,注满上腔体后,从上端排出,介质一从换热管204内流过时,与介质二通过换热管204的管壁进行换热,因此换热管204优选薄壁铜管,具有良好的导热能力。在使用中,定期驱动伸缩部304进行伸缩,带动安装杆301上下抽动,促使清洁刷302对换热管204外部进行清洁,且清洁刷302采用间隔式布置,减少换热管204的覆盖面积,保证换热效果。本技术采用螺旋形的换热管204,当换热管204受热伸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立式布置的压力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容器(1)内部从上至下分为不连通的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介质交换口,所述下腔体分为不连通的左腔体和右腔体,所述左腔体和右腔体分别设置与外界连通的介质交换口,所述上腔体内部设置下端固定且上端浮动的换热组件(2);所述换热组件(2)包括罩体(203)和N组螺旋形的换热管(204),N/2组换热管(204)的下端与下腔体的左腔体连通,N/2组换热管(204)的下端与下腔体的右腔体连通,且所有的换热管(204)上端均与罩体(203)围成的浮动腔体连通;所述换热管(204)的外部设置能够上下抽动的清洁组件(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立式布置的压力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容器(1)内部从上至下分为不连通的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介质交换口,所述下腔体分为不连通的左腔体和右腔体,所述左腔体和右腔体分别设置与外界连通的介质交换口,所述上腔体内部设置下端固定且上端浮动的换热组件(2);所述换热组件(2)包括罩体(203)和N组螺旋形的换热管(204),N/2组换热管(204)的下端与下腔体的左腔体连通,N/2组换热管(204)的下端与下腔体的右腔体连通,且所有的换热管(204)上端均与罩体(203)围成的浮动腔体连通;所述换热管(204)的外部设置能够上下抽动的清洁组件(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容器(1)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密封连接的上封头(102)、中间罐体(101)和下封头(103),所述上封头(102)和中间罐体(101)围成压力容器(1)的上腔体,所述下封头(103)内部竖直布置分隔左腔体和右腔体的隔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倩,于静,刘延鹏,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市压力容器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