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6412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移动空调,包括蓄冷系统、取冷换热器和送冷换热器。其中,蓄冷系统包括蓄冷箱、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依次连通而形成蓄冷环路。蒸发器和取冷换热器设置于蓄冷箱内。送冷换热器和取冷换热器通过管道连接而形成制冷环路,所述管道包括连接送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入口与取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出口的第一保温管道,第一保温管道的导热系数低于金属管的导热系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保温管道,以连接送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入口与取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出口,能够有效提升载冷剂管路的输送段保温效果,降低制冷环路的冷能损耗,从而提升移动空调的冷能利用效率。

Mobile air conditio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空调
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空调。
技术介绍
常规的移动空调具有体积小、免安装、可移动和局部范围内降温效果比普通空调快等优点,但常规的移动空调往往连接有较粗的排风管以供其向外散热,排风管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移动空调使用的灵活性和便利性。针对上述移动空调移动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受限的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移动空调,包括蓄冷系统和制冷系统(负责取冷和送冷)。在制冷系统运行时,无需启动压缩机(压缩机在蓄冷系统进行蓄冷过程中才会工作),因此,在对环境进行降温的过程中,移动空调不产生额外的热量,故无需安装排风管。但该现有技术还存在以下技术问题:连接取冷换热器和送冷换热器之间的管道采用铜管且完全裸露于空气中,导致载冷剂管路的输送段保温效果不佳,进而导致冷能损耗较为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移动空调,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移动空调的载冷剂管路的输送段保温效果不佳,而导致冷能损耗较为严重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移动空调,所述移动空调包括:蓄冷系统,所述蓄冷系统包括蓄冷箱、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依次连通而形成蓄冷环路,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蓄冷箱内;取冷换热器,所述取冷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蓄冷箱内;送冷换热器,所述送冷换热器和所述取冷换热器通过管道连接而形成制冷环路,所述管道包括连接所述送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入口与所述取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出口的第一保温管道,所述第一保温管道的导热系数低于金属管的导热系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管道包括内管道和保温层,所述内管道用以供载冷剂流通,所述保温层为套设于所述内管道的外周的保温管。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层的材料包括聚乙烯保温材料、聚氨酯保温材料、岩棉和玻璃棉中的任意一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管道和所述保温层之间间隔设置而形成有真空腔。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管道包括内管道和保温层,所述内管道用以供载冷剂流通,所述保温层为涂覆于所述内管道的外周的保温涂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温涂层的材料包括纳米空心陶瓷微珠、无机聚合物、胶粉聚苯颗粒和无机玻化微珠中的任意一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管道为非金属管道,所述第一保温管道包括塑料管道、橡胶管道和有机玻璃管道中的任意一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管道的导热系数小于或等于1.00W/m·K。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取冷换热器的换热管与所述第一保温管道的连接处,以及所述送冷换热器的换热管与所述第一保温管道的连接处均涂覆有密封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管道还包括连接所述送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出口与所述取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入口的第二保温管道,所述第二保温管道的导热系数低于金属管的导热系数。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空调,包括蓄冷系统、取冷换热器和送冷换热器。其中,蓄冷系统包括蓄冷箱、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依次连通而形成蓄冷环路。蒸发器和取冷换热器设置于蓄冷箱内。送冷换热器和取冷换热器通过管道连接而形成制冷环路,所述管道包括连接送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入口与取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出口的第一保温管道,第一保温管道的导热系数低于金属管的导热系数。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保温管道,以连接送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入口与取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出口,能够有效提升载冷剂管路的输送段保温效果,降低制冷环路的冷能损耗,从而提升移动空调的冷能利用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移动空调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移动空调中第一保温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移动空调中第一保温管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移动空调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1冷凝器12蒸发器13蓄冷箱14压缩机15节流装置16排热风机21取冷换热器22送冷换热器23液体泵24送冷风机25第一保温管道251内管道252保温层253真空腔26第二保温管道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空调,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技术实施例的移动空调进行具体说明。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空调包括:蓄冷系统,所述蓄冷系统包括蓄冷箱13、压缩机14、蒸发器12和冷凝器11,所述压缩机14、所述冷凝器11和所述蒸发器12依次连通而形成蓄冷环路,所述蒸发器12设置于所述蓄冷箱13内;取冷换热器21,所述取冷换热器21设置于所述蓄冷箱13内;送冷换热器22,所述送冷换热器22和所述取冷换热器21通过管道连接而形成制冷环路,所述管道包括连接所述送冷换热器22的载冷剂入口与所述取冷换热器21的载冷剂出口的第一保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空调包括:/n蓄冷系统,所述蓄冷系统包括蓄冷箱、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依次连通而形成蓄冷环路,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蓄冷箱内;/n取冷换热器,所述取冷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蓄冷箱内;/n送冷换热器,所述送冷换热器和所述取冷换热器通过管道连接而形成制冷环路,所述管道包括连接所述送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入口与所述取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出口的第一保温管道,所述第一保温管道的导热系数低于金属管的导热系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空调包括:
蓄冷系统,所述蓄冷系统包括蓄冷箱、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依次连通而形成蓄冷环路,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蓄冷箱内;
取冷换热器,所述取冷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蓄冷箱内;
送冷换热器,所述送冷换热器和所述取冷换热器通过管道连接而形成制冷环路,所述管道包括连接所述送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入口与所述取冷换热器的载冷剂出口的第一保温管道,所述第一保温管道的导热系数低于金属管的导热系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管道包括内管道和保温层,所述内管道用以供载冷剂流通,所述保温层为套设于所述内管道的外周的保温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的材料包括聚乙烯保温材料、聚氨酯保温材料、岩棉和玻璃棉中的任意一种。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道和所述保温层之间间隔设置而形成有真空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坚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