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腐蚀连接结构,该防腐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金属件、异金属件和第二物件,异金属件连接第一金属件与第二物件。异金属件与第一金属件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能防止异金属腐蚀的第一隔离层,第一金属件与第二物件的接触面之间密封有第二隔离层,第二隔离层与第一隔离层连通。第一金属件与第二物件之间的湿气和盐雾等电解质被第二隔离层隔断了,从而能够防止第一金属件与第二物件之间的湿气和盐雾等电解质通过第一隔离层的孔隙或缺口电连接第一金属件与异金属件,从而能够提高防异金属腐蚀的效果。
Anti corrosion connection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腐蚀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腐蚀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异金属腐蚀又称电偶腐蚀,在同一腐蚀介质中,凡具有不同电极电位的金属相互接触所发生的电化学腐蚀即异金属腐蚀。异种金属在同一介质中接触,由于电极电位不相等而有电偶电流流动。电位低的金属成为阳极,其腐蚀速率较接触前大大提高,有时会增加数十倍,造成接触处的局部腐蚀。电位高的金属成为阴极,其腐蚀速率较接触前大大降低,甚至不发生腐蚀。紧固件连接两个部件的时候,紧固件往往与待连接的部件属于不同的金属材料。为了防止紧固件与两个部件之间发生异金属腐蚀,需要在紧固件与两个部件之间设置防腐层。但是很难保证防腐层各处厚度一致,难免会有孔隙或缺口。现有的两个部件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容易进入湿气和盐雾等电解质,电解质容易通过上述孔隙或缺口形成电子通道进而电连接紧固件与两个部件,从而降低防异金属腐蚀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防异金属腐蚀效果好的防腐蚀连接结构。一种防腐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金属件、异金属件和第二物件,所述异金属件连接所述第一金属件与所述第二物件;所述异金属件与所述第一金属件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能防止异金属腐蚀的第一隔离层,所述第一金属件与所述第二物件的接触面之间密封有所述第二隔离层,所述第二隔离层与所述第一隔离层连通。在上述的防腐蚀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层密封所述异金属件与所述第一金属件的接触面之间的间隙,且所述第一隔离层密封所述异金属件与所述第二物件的接触面之间的间隙。在上述的防腐蚀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层和所述第二隔离层均为非粘接剂层。在上述的防腐蚀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层和所述第二隔离层是由相同的流态体形成的流态层。在上述的防腐蚀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态体设置在所述异金属件的外表面,且在所述异金属件连接所述第一金属件与所述第二物件的过程中,自动流动形成所述第一隔离层和所述第二隔离层。在上述的防腐蚀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件和所述第二物件至少其中一个为镁合金,且所述异金属件的电极电位高于所述镁合金。在上述的防腐蚀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件和所述第二物件均设置有连接孔,所述异金属件螺纹连接所述第一金属件与所述第二物件。在上述的防腐蚀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态体流动至所述异金属件的底端且堆积形成第一隔离体,所述第一隔离体封堵所述异金属件与所述连接孔之间的间隙的底端口。在上述的防腐蚀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异金属件包括相连的螺纹杆和头部,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螺纹杆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隔离层,所述头部覆盖有第二隔离体,所述第二隔离体封堵所述异金属件与所述连接孔之间的间隙的顶端口。在上述的防腐蚀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头部位于所述连接孔内。在上述的防腐蚀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孔的孔壁设置有预处理层。在上述的防腐蚀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件与所述第二物件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预处理层。本技术的防腐蚀连接结构的优点在于:所述第一金属件与所述第二物件之间的湿气和盐雾等电解质被所述第二隔离层隔断了,从而能够防止所述第一金属件与所述第二物件之间的湿气和盐雾等电解质通过所述第一隔离层的孔隙或缺口电连接所述第一金属件与所述异金属件,从而能够提高所述防异金属腐蚀的效果。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一金属件、异金属件和第二物件的分解图;图2为图1在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沉投螺钉连接第一金属件和第二物件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圆柱头螺钉连接第一金属件和第二物件的剖视图;图5为图4在I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部件名称及标号如下:第一金属件10、第一连接孔11、外敞口端111、连接底面13、异金属件20、螺纹杆21、头部22、第二物件30、第二连接孔31、连接顶面32、第一隔离层41、第二隔离层42、第一隔离体43、第二隔离体44、预隔离层50、第一预隔离层51、第二预隔离层52。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防腐蚀连接结构,该防腐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金属件10、异金属件20和第二物件30,异金属件20是一种连接件,异金属件20连接第一金属件10与第二物件30。第一金属件10的电极电位低于异金属件20,第一金属件10与异金属件20接触之后,第一金属件10容易发生异金属腐蚀,因此需要提高第一金属件10的抗异金属腐蚀的能力。异金属件20可以为带有螺纹的螺钉、销钉、螺柱、螺母等。异金属件20可采用盘头、中柱头、扁头、沉头、六角头、圆柱头、内六角、六角头、六角头带垫片、沉头带垫片、盘头带垫片等多种结构。异金属件20表面可以设置有氧化膜层或者其他绝缘涂层,包括阳极氧化层、电镀层、电泳层、喷漆层、喷粉层、发黑层、磷化层、钝化层等。图3显示的是异金属件20为沉头螺钉时的防腐蚀连接结构的剖视图,图4显示的是异金属件20为圆柱头螺钉时的防腐蚀连接结构的剖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异金属件20与第一金属件10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能防止异金属腐蚀的第一隔离层41,第一金属件10与第二物件30的接触面之间密封有第二隔离层42,第二隔离层42与第一隔离层41连通。本实施例的防腐蚀连接结构的优点在于:第一金属件10与第二物件30之间的湿气和盐雾等电解质被第二隔离层42隔断了,从而能够防止第一金属件10与第二物件30之间的湿气和盐雾等电解质通过第一隔离层41的孔隙或缺口电连接第一金属件10与异金属件20,从而能够提高防异金属腐蚀的效果。第二隔离层42可以延伸至第一金属件10与第二物件30全部的接触面,进而完全消除第一金属件10与第二物件30之间的间隙。也可以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隔离层42只有一段长度,不完全消除第一金属件10与第二物件30之间的间隙。这两种情况均能够防止第一金属件10与第二物件30之间的湿气和盐雾等电解质通过第一隔离层41的孔隙或缺口电连接第一金属件10与异金属件20。如果异金属件20与第一金属件10之间以及异金属件20与第二物件30之间具有湿气和盐雾等电解质,该电解质仍然会通过第一隔离层41的孔隙或缺口电连接第一金属件10与异金属件20。为了防止异金属件20与第一金属件10之间以及异金属件20与第二物件30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腐蚀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金属件(10)、异金属件(20)和第二物件(30),所述异金属件(20)连接所述第一金属件(10)与所述第二物件(30);/n所述异金属件(20)与所述第一金属件(10)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能防止异金属腐蚀的第一隔离层(41),所述第一金属件(10)与所述第二物件(30)的接触面之间密封有第二隔离层(42),所述第二隔离层(42)与所述第一隔离层(41)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腐蚀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金属件(10)、异金属件(20)和第二物件(30),所述异金属件(20)连接所述第一金属件(10)与所述第二物件(30);
所述异金属件(20)与所述第一金属件(10)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能防止异金属腐蚀的第一隔离层(41),所述第一金属件(10)与所述第二物件(30)的接触面之间密封有第二隔离层(42),所述第二隔离层(42)与所述第一隔离层(4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腐蚀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层(41)密封所述异金属件(20)与所述第一金属件(10)的接触面之间的间隙,且所述第一隔离层(41)密封所述异金属件(20)与所述第二物件(30)的接触面之间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腐蚀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层(41)和所述第二隔离层(42)均为非粘接剂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腐蚀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层(41)和所述第二隔离层(42)是由相同的流态体形成的流态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腐蚀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态体设置在所述异金属件(20)的外表面,且在所述异金属件(20)连接所述第一金属件(10)与所述第二物件(30)的过程中,自动流动形成所述第一隔离层(41)和所述第二隔离层(4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腐蚀连接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婉,邓兴欣,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