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宗福专利>正文

多用旅行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81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装置公开了一种方便多用旅行床,它在原床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对可折叠的床架连件5和6,可使床架折叠方便,同时又把部分床腿改成折叠式。因此,它使改进了的多用旅行床功能增多,既能当凳、椅或躺椅,又可部分折叠后成四轮的推车或两轮的拉车,而还能当四轮的凳车。它可卸去小轮或上调小轮使之成为一张稳固的旅行床。使用时拧动控钮即可拉开或合上及折成所需工具形状。(*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方便多用旅行床。它属人们休息用品。本多用旅行床是在现有的旅行床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改进的旅行床折叠方便,它减少了套入部分,增加了折叠和功能部分。在一种公开的旅行床中,各床架横向和纵向都是相互套入连接的,在使用时拉开和合上及安装比较费事,且床腿不能折叠,更不能当椅子用。上面描述的那种旅行床是由中国专利局在技术总第314号公报上(CN2086093V)所公开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避免这些缺点,创造一种开合方便又能当椅子用,且床腿可折叠的多用旅行床。本专利技术上述的目的是这样解决实现的在现有的旅行床基础上而改进的旅行床上增加了可调角度的床架连件5和6,在床架下面的床腿上改进了可折叠的活动床腿。由于上述解决方案中增加了折叠部分和功能,因此,可十分方便的供人们使用,同时开合及携带均很方便。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多用旅行床拉开全视图。图2分腿拉开折叠显示图。图3是分腿与腿座和子腿连接剖示图。图4是横架17右视图。图5是横架17左视图。图6是横架17合叠显示图。图7是另一方案腿座与分腿连接部位显示图。图8是另一方案横架23上的活接显示图。图9是蓬帐及床垫支起和蓬帐开口显示图。图10是骨架连接拉开显示图。图11是骨架与弹片连接显示图。图12是连接骨架之间的连夹13显示图。图13是骨架和软条12折叠后显示图。图14是软条14与连夹13连接显示图。图15是小轮与轴杆显示图。图16是分腿与子腿设置位置显示图。图17是另一方案的多用旅行床拉开全视图。图18是另一方案多用旅行床全折叠后显示图。图19是部分折叠后当推车或椅子用显示图。图20是全折叠后的显示图。在图1所示的整体拉开显示图中,1是A床架,它由金属管制成,对称设置,中间由头心27连接,27一端与A床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A床架套入伸缩可动连接,并由一侧架上的控扭21控制横向开合。A床架1通过脚管2与B床架4套式可动连接,连接处由控扭21控制伸缩。连脚管2呈管状,它固定设置在B床架4前端弯曲处内侧。3是骨架孔,是连接骨架支撑蓬帐30的,4是B床架,它前端弯曲并探出一部分,探出部分为床腿25,25内侧上还设有固定的横架23;后部靠端处的正下方设有一床腿,此床腿由腿座18和分腿19组成,18呈管形,它固定连接在B床架上,分腿19与18弹性活动连接,分腿内侧设有固定的横架23;本床架B4是左右两部分为一组对称设置,中间由横架23(一粗管和一细管)套式可动伸缩连接,并由控扭21在横架上控制B床架4之间开合;B床架4后端处设有固定的床架联件5,它与C床架7前端处的固定床架连件6由铆钉或螺栓连接,为折叠式活动连接,并由控扭21控制所需各种角度(通过它可折叠成各种角度的椅子或几种形状的小车)。C床架7后部靠近端部的正下方设有固定的腿座18和弹性活动连接的分腿19,在分腿内侧还没有固定的横架17;C床架7也是左右两部分为一组对称设置,中间由横架17滑动叠式连接,连接处由控扭21控制。8是骨架,它由两节板条构成,两板条中间由铆钉9连接,同时弹片10穿在铆钉上(此弹片由弹性的金属片制成,它一端平面上设有一固定的凸头,另一端平面上有一孔)一同与板条8铆连,此两板条展开时由弹片凸头控制,如图11和图10所示;合叠时则不用凸头控制,如图13所示。12是软条,它由弹性的金属条制成,一端设有螺帽,另一端为一弯凸头,此软条卸下螺帽穿在固定在骨架上的接管11中,如图10所示;此骨架也是对称设置,中间由连夹13连接,13由金属片制成,前部呈管形,并有一微卷的卡口缝,中部呈光片形,后部也呈管形,并有一立起的挡片立在管端处的光片上,如图12;此连夹13套在软条14上固定,软条14后部也有一螺帽,如图14所示;两软条连接方法是12上边的弯凸头通过连夹13上的卡口缝卡进,并由挡片挡住弯凸头超位滑动;此骨架连接后设在床架B和C上的骨架孔3内。C床架7后端与D床架15可动套连,并由控扭21在C床架7的后端部一侧上控制15与7之间纵向开合,D床架15是对称设置,中间由尾心16连接,其连接方法与A床架1相同。17是横架,它由两条金属板制成,其中一板中间设有一滑道槽和一控制孔,如图4所示;另一板上设有一铆钉和一个控扭21,并还有4个控制孔,如图5所示;两板连接由铆钉或螺栓穿铆在滑道槽中,并由控扭21控制滑动开合,连接后的两板条各外端与分腿固定连接,如图6所示。腿座18和分腿19之间由连杆28和弹簧29弹性活动连接,弹簧套在连杆28上,此连杆由分腿后部穿进,头穿出插进腿座18内由栓钉从腿座外部销入连接;因弹簧后部有连杆28上的后托托挡,前部有分腿内收缩或镶入的拦挡,因此,在使用时能始终使弹簧被控制在分腿内,因分腿外部设有一挡圈,也不会使分腿无限制的伸进腿座18内,如图3和2所示。为了增加高度,分腿内还设有一可随意取出的子腿20,它由控扭21控制使用和取出,如图3和16所示。21是控扭,它前部为一螺杆,后部有一托,托上有两个小把,呈羊角性,也可制成T字形,此控扭21设置在床上的各个连接处起控制定位作用。22是小轮,它的轴杆一端有一管形的套鼻,套鼻一侧外还设有一控扭21,如图15所示,它套在B床架4上的主腿25和分腿19上,此小轮通过套鼻和控扭可随意调节高低度和方向。23是横架,它由粗细两节金属管组成,中间细管套入粗管内并由控扭21控制伸缩;两端与分腿19固定连接或通过活接34与分腿连接。24是支架座孔,目的是在旅行床折叠成小车时插上支架26挡物品的。26是支架,它由管或实心的棍类材料制成,呈U形,U形头部两侧各设有一个横短头,此支架在使用时是与A床架1前端下面插式连接的,起支撑加强作用。30是蓬帐,它由各种布类制成,横向呈半圆箱形,一侧面上设有开口,开口处设有拉锁31上;在31上方还设有防风雨的防帘32;此蓬布由线缝制,四周边缘设有多个连接孔,孔由金属或塑类材料制的镶圈,圈上设有钩或带子。床垫33呈长方行,由各种布或皮、革、绳等材料制成,四周也设有多个小孔,孔内设有小钩或带子等连接设施件,中间上也有多个小钩和带子。也可根据上述原理设计出另一种方案的多用旅行床,其整体各部结构如图17所示。在这种方案中,它的特征是A床架1是一种直角形的架,与B床架4又是套入式连接,它与D床架设置相同,因此,显得棱角非常分明,而床腿中的腿座18和分腿19是铆式硬性活动连接。腿座18呈半圆形,由金属板制成,上面有多个供分腿变换角度用的小孔,它分两部分呈夹槽形;分腿19上有一固定的扁插接头,头上设有两个孔,此扁插头对正插在腿座18两半圆形的座间内,由铆钉或螺栓连接,如图7所示;它固定和变换角度由控扭21控制,分腿内还设有子腿20。为了使横向拉开方便,C床架7上的横架一侧与分腿间还设有一个可卸下的并带有外螺纹的短管,活接34对正此短管即可拧上和卸下,如图8所示。此床的方便和特征还在于此床在当椅子时可直接由分腿和子腿来支撑,而不用A床架1或支架26(第一方案在当躺椅时须得用A床架或支架支撑才能完成)。本专利技术并不受图中所绘的实施例所限制,它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改变。例如上述床腿除采用拉式制成弹性活动折叠外,还可采用顶式或搬握式,当时也可采用碰珠式或弹片式或齿形闸式以及其它弹性方法制做。上述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用旅行床,是由床架、吊垫、蓬帐、骨架和车轮构成,其特征在于床架是对称设置,横向和纵向是活动连接,连接处设有定位用的控扭;其特征还在于床架上设有床架连件5和6,它们之间是活动连接并可折叠,5和6上面还设有定位用的控扭21,床腿为活动连接可折叠或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宗福
申请(专利权)人:王宗福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