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距分载基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576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短距分载基座,包括一抬梁、两个支架、两个强纵桁及一底板,两个支架和两个强纵桁分别平行间隔设置于底板的上表面,两个支架和两个强纵桁的与底板相结合的面均垂直于底板上表面,且,两个支架和两个强纵桁分别对应垂直连接,使得两个支架、两个强纵桁及底板合围成一只有下底,上端敞口的立方体型框体,抬梁中部凹陷呈水平面,的相对的两端部向上延伸后再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两臂,凹陷的中部设置于所述框体内,所述两臂分别搭接于所述两个支架的上端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保证自身强度的情况下,将立柱的集中荷载分散传递到地面,并且无需大幅抬升模块高度,充分保证了结构建造时的整体稳性。

Short distance load sharing ba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短距分载基座
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钢结构安装
,具体涉及一种短距分载基座。
技术介绍
大型钢结构模块总体荷载通常由立柱传递到地面。为了承受立柱传递下来的巨大荷载,立柱的下方通常都设计有深入地下的桩基础作为支撑。但是在建造时,一般采用异地建造,然后整体托运安装,钢结构建造地点的下方无桩基础支撑。所以需要在立柱和地面之间设置基座进行分载,减小对地压强,以便达到地基承载力要求。而且当模块自身高度大于底面尺寸时,还要考虑垫高后的模块稳性损失,导致基座高度受到限制。传统基座由钢板拼接而成,为了荷载的扩散传递,要留足扩散距离,导致高度很大,无法满足那种高大钢结构模块建造时的稳性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立柱基座高度过大的问题。通过将基座内部设计成抬梁形式,在短距离内对上部集中力进行有效分载,并且两侧避开立柱设置强纵桁,上翼板高于立柱底面,在不增加板厚的情况下提升了基座的整体刚度,降低制作成本。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短距分载基座,包括一抬梁、两个支架、两个强纵桁及一底板,所述两个支架和所述两个强纵桁分别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两个支架和所述两个强纵桁的与所述底板相结合的面均垂直于所述底板上表面,且,所述两个支架和所述两个强纵桁分别对应垂直连接,使得所述两个支架、两个强纵桁及所述底板合围成一只有下底,上端敞口的立方体型框体,所述抬梁中部凹陷呈水平面,抬梁的相对的两端部向上延伸后再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两臂,凹陷的中部设置于所述框体内,所述两臂分别搭接于所述两个支架的上端面。优选的,所述两个支架和所述两个强纵桁均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优选的,每个强纵桁均包括竖直部和位于竖直部顶端的水平部,所述竖直部的底部用于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水平部的水平底面面积远小于所述竖直部的竖直表面的面积。优选的,在所述框体的上端方向,所述强纵桁的水平部不遮挡所述抬梁。优选的,所述两个支架和所述两个强纵桁分别对应垂直穿插。优选的,所述抬梁的凹陷的中部与所述两臂之间呈钝角。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短距分载基座能够在保证自身强度的情况下,将立柱的集中荷载分散传递到地面,并且无需大幅抬升模块高度,充分保证了结构建造时的整体稳性。附图说明图1为短距分载基座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短距分载基座,如图1所示,包括一抬梁1、两个支架2、两个强纵桁3及一底板4。详见图1,所述底板4为扁平的薄板,其上下底面为平行平面,且底板4的底面形状不限,常用矩形。每个强纵桁3均包括竖直部分31和水平部分32,水平部分32设置于竖直部分31的顶端。参见图1,所述水平部分32的水平底面面积远小于所述竖直部31的竖直表面的面积。两个支架2、两个强纵桁3的竖直部分31和水平部分32均为薄板结构。所述两个支架2平行间隔固定设置于所述底板4的上表面,所述两个强纵桁3的竖直部分也平行间隔固定设置于所述底板4的上表面,两个支架2和两个强纵桁3的竖直部分31均垂直于底板4的上表面,也即与底板4所在的平面垂直。两个支架2和两个强纵桁3的竖直部分31分别对应垂直穿插,如图1所示,两个支架2和两个竖直部分31对应穿插连接,使得两个支架2、两个强纵桁3的竖直部分31及底板4合围成一个只有下底,上端敞口的立方体型框体。所述抬梁1中部凹陷呈水平面,形成水平的凹陷部11,凹陷部11的相对的两端向上延伸后再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抬梁1的两臂12,凹陷部11设置于所述框体内,所述两臂12分别搭接于所述两个支架2的上端面上。参见图1,所述抬梁1的凹陷部11与所述两臂12之间呈钝角,即,所述凹陷部11的相对的两端以一个倾斜角度向上延伸,而不是垂直向上延伸。抬梁1的凹陷部11与底板4之间不接触,有间距,相当于抬梁1悬设于底板4之上。在所述框体的上端方向,所述强纵桁3的水平部32不遮挡所述抬梁1。俯视本实施例的基座,所述抬梁1的两臂12和所述强纵桁3的水平部32合围成一个宽边矩形。总结起来,抬梁1位于本实施例的基座中央,抬梁1的两端即两臂12分别对应架在两个支架2上,抬梁1的凹陷部11用于与立柱底部接触,承受立柱传递的向下的压力;支架2位于抬梁1两端,支撑抬梁1,并且与强纵桁3连接;相对于两个支架2,两个强纵桁3纵向布置,与支架2和底板4均连接;底板4位于本实施例的基座底部,与地面接触,将分载后的力传递到地面。实际使用时,只需要根据立柱位置将本实施例的短距分载基座摆放到位,然后将立柱摆放到基座的抬梁1上,使立柱底部进入抬梁1的凹陷部11即可。立柱将上部荷载传递给抬梁1,通过抬梁1的两臂32传递给支架2,接着再传递给强纵桁3,最后传递到底板4,完成了力的分散传递。强纵桁的作用是环绕于立柱周围,有效增强了基座的整体刚度。本实施例中未进行说明的内容为现有技术,故不再进行赘述。本实施例短距分载基座的优点:在上部立柱与地面距离很短的情况下,也能将立柱的集中荷载分散传递到底板上,减小对地压强。适用于稳性要求高的模块建造中。以上所述,仅是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短距分载基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抬梁、两个支架、两个强纵桁及一底板,所述两个支架和所述两个强纵桁分别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两个支架和所述两个强纵桁的与所述底板相结合的面均垂直于所述底板上表面,且,所述两个支架和所述两个强纵桁分别对应垂直连接,使得所述两个支架、两个强纵桁及所述底板合围成一只有下底,上端敞口的立方体型框体,所述抬梁中部凹陷呈水平面,抬梁的相对的两端部向上延伸后再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两臂,凹陷的中部设置于所述框体内,所述两臂分别搭接于所述两个支架的上端面,且凹陷的中部与所述底板不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短距分载基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抬梁、两个支架、两个强纵桁及一底板,所述两个支架和所述两个强纵桁分别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两个支架和所述两个强纵桁的与所述底板相结合的面均垂直于所述底板上表面,且,所述两个支架和所述两个强纵桁分别对应垂直连接,使得所述两个支架、两个强纵桁及所述底板合围成一只有下底,上端敞口的立方体型框体,所述抬梁中部凹陷呈水平面,抬梁的相对的两端部向上延伸后再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两臂,凹陷的中部设置于所述框体内,所述两臂分别搭接于所述两个支架的上端面,且凹陷的中部与所述底板不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距分载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晖
申请(专利权)人:中海福陆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