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距分载基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576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短距分载基座,包括一抬梁、两个支架、两个强纵桁及一底板,两个支架和两个强纵桁分别平行间隔设置于底板的上表面,两个支架和两个强纵桁的与底板相结合的面均垂直于底板上表面,且,两个支架和两个强纵桁分别对应垂直连接,使得两个支架、两个强纵桁及底板合围成一只有下底,上端敞口的立方体型框体,抬梁中部凹陷呈水平面,的相对的两端部向上延伸后再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两臂,凹陷的中部设置于所述框体内,所述两臂分别搭接于所述两个支架的上端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保证自身强度的情况下,将立柱的集中荷载分散传递到地面,并且无需大幅抬升模块高度,充分保证了结构建造时的整体稳性。

Short distance load sharing ba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短距分载基座
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钢结构安装
,具体涉及一种短距分载基座。
技术介绍
大型钢结构模块总体荷载通常由立柱传递到地面。为了承受立柱传递下来的巨大荷载,立柱的下方通常都设计有深入地下的桩基础作为支撑。但是在建造时,一般采用异地建造,然后整体托运安装,钢结构建造地点的下方无桩基础支撑。所以需要在立柱和地面之间设置基座进行分载,减小对地压强,以便达到地基承载力要求。而且当模块自身高度大于底面尺寸时,还要考虑垫高后的模块稳性损失,导致基座高度受到限制。传统基座由钢板拼接而成,为了荷载的扩散传递,要留足扩散距离,导致高度很大,无法满足那种高大钢结构模块建造时的稳性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立柱基座高度过大的问题。通过将基座内部设计成抬梁形式,在短距离内对上部集中力进行有效分载,并且两侧避开立柱设置强纵桁,上翼板高于立柱底面,在不增加板厚的情况下提升了基座的整体刚度,降低制作成本。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短距分载基座,包括一抬梁、两个支架、两个强纵桁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短距分载基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抬梁、两个支架、两个强纵桁及一底板,所述两个支架和所述两个强纵桁分别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两个支架和所述两个强纵桁的与所述底板相结合的面均垂直于所述底板上表面,且,所述两个支架和所述两个强纵桁分别对应垂直连接,使得所述两个支架、两个强纵桁及所述底板合围成一只有下底,上端敞口的立方体型框体,所述抬梁中部凹陷呈水平面,抬梁的相对的两端部向上延伸后再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两臂,凹陷的中部设置于所述框体内,所述两臂分别搭接于所述两个支架的上端面,且凹陷的中部与所述底板不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短距分载基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抬梁、两个支架、两个强纵桁及一底板,所述两个支架和所述两个强纵桁分别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两个支架和所述两个强纵桁的与所述底板相结合的面均垂直于所述底板上表面,且,所述两个支架和所述两个强纵桁分别对应垂直连接,使得所述两个支架、两个强纵桁及所述底板合围成一只有下底,上端敞口的立方体型框体,所述抬梁中部凹陷呈水平面,抬梁的相对的两端部向上延伸后再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两臂,凹陷的中部设置于所述框体内,所述两臂分别搭接于所述两个支架的上端面,且凹陷的中部与所述底板不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距分载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晖
申请(专利权)人:中海福陆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