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可溶性铜盐和可溶性钴盐溶于水中,进行水热反应,反应结束后经离心、洗涤、干燥,得到Cu‑Co前体;将上述的Cu‑Co前体与次亚磷酸钠混合后在保护气氛下煅烧,得到Cu‑Co‑P复合材料;将复合材料制备成工作电极,用于超级电容器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水热合成了Cu‑Co‑P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含有丰富的中孔和微孔,以达到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且复合材料具有制备方法简单,环境友好,大大缩短了合成时间,便于大规模生产高纯度的Cu‑Co‑P复合材料的优点。
A cu-co-p composite material and it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Cu-Co-P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化学及纳米材料
,尤其是涉及一种Cu-Co-P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超级电容器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储能和转换领域。然而,目前可用的SCs的能量密度远远低于典型的锂离子电池。因此,开发高能量密度的新材料用于高性能SCs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铜或钴基纳米结构具有丰富的氧化态,可以有效地进行氧化还原电荷转移,从而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与单一的铜或钴基材料相比,二元铜钴基材料具有更好的性能,包括更高的导电性或更突出的电容特性。研究表明,铜钴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和氢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分别优于相应的单一铜或钴化合物。中国专利CN108325544合成了一种三元Cu-Co-P纳米棒,包括:将硝酸铜、硝酸钴、尿素、氟化铵在水中混合在一起,制得前驱体混合溶液;将基底置于前驱体混合溶液中,并在高压釜中以100~120℃反应480~600分钟,从而在基底上制得CuCo-LDH纳米棒;将干燥后的基底连同CuCo-LDH纳米棒置于盛有次亚磷酸钠的瓷舟中,再转移至管式炉中,以300~350℃加热0.5~2小时,即制得三元Cu-Co-P纳米棒。该专利技术制备时间长,制备步骤较多,限制了其工业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制备过程复杂、电化学性能有待提高的缺陷而提供一种Cu-Co-P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可溶性铜盐和可溶性钴盐溶于水中,进行水热反应,反应结束后经离心、洗涤、干燥,得到Cu-Co前体;(2)将上述的Cu-Co前体与次亚磷酸钠混合后在保护气氛下煅烧,得到Cu-Co-P复合材料。所述的可溶性铜盐为硝酸铜,所述的可溶性钴盐为硝酸钴;所述的可溶性铜盐和可溶性钴盐的摩尔比为1:(0.5-2)。所述的水热反应过程中,温度为150-200℃,时间为6-14h。所述的保护气氛为氮气气氛,所述的煅烧过程中,煅烧温度为300-400℃,煅烧时间为2-4h。所述的干燥为真空干燥,干燥温度为55-65℃,时间为10-14h。所述的次亚磷酸钠与可溶性铜盐的比例为0.01-0.05g:1mol。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的制备方法得到的Cu-Co-P复合材料。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的制备方法得到的Cu-Co-P复合材料的应用,将所述的复合材料制备成工作电极,用于超级电容器中。所述的工作电极的制备过程为:将所述的复合材料研磨后,与炭黑及聚四氟乙烯混合均匀,之后压合在泡沫镍片上,经干燥后即得到所述的工作电极。工作电极的制备过程中,所述的复合材料、炭黑与聚四氟乙烯的质量比为8:(0.8-1.2):(0.8-1.2);所述的干燥过程中,温度为50-70℃,时间为10-15h。本专利技术基于磷在Cu-Co磷化物中的电负性低于氧、硫和硒在相应的Cu-Co化合物中的电负性,可以促进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原理,将Cu-Co-P复合材料作为电极材料。此外,Cu-Co-P作为一种亚金属合金,其固有电导率远远高于其他钴基化合物,Cu-Co-P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活性和导电性,同时,它们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友好性。从复合材料的形貌上看,该复合材料为纳米片,介孔纳米片具有明显的表面积大、电活性位点多、力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利用导电衬底支撑铜-钴-磷复合材料,可以进一步促进电荷转移,提高电极的导电性。本专利技术在制备Cu-Co-P复合材料的过程中,通过Cu-Co前体在煅烧条件下的直接磷酸化反应,制备了Cu-Co-P纳米片的三维网络。优化后的Cu-Co-P纳米片具有相互连接的结构和众多的介孔,被证明是一种优越的储能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通过水热法和煅烧法合成了二元Cu-Co-P复合材料,具有众多介孔的Cu-Co-P纳米片相互连接,可以提供大量的表面位置,促进电解质的扩散,保持结构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2)利用本专利技术中的Cu-Co-P复合材料制备出的工作电极具有高电流密度,用于超级电容器中,有利于电子快速的传输。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制得的Cu-Co-P复合材料在20nm下的TEM图;图2为实施例1中制得的Cu-Co-P复合材料在不同扫速下的CV图;图3为实施例2中制得的Cu-Co-P复合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GCD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专利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各实施例中所用的各种原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市售。实施例1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2mmolCu(NO3)2,2mmolCo(NO3)2·6H2O溶于40mL水中,磁力搅拌20min后进行一次水热反应,转移到50mL聚四氟乙烯内衬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第一步水热反应,水热反应温度为180℃,水热反应时间为10h后,将水热后的样品取出冷却,然后离心、洗涤、60℃真空干燥12h,得到Cu-Co前体;然后将上述制得的Cu-Co前体与0.03gNaH2PO4于研钵中研磨混合均匀后,在氮气氛围下煅烧,煅烧温度为350℃,煅烧时间为2h,得到Cu-Co-P复合材料;将该活性材料进行研磨后,与炭黑、聚四氟乙烯按质量比8:1:1混合均匀,压合在泡沫镍片(1cm×1cm)上,在60℃的烘箱中干燥12h,得Cu-Co-P工作电极(记CCP-1)。经辰华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的方法,采用三电极体系:以CCP-1的泡沫镍片为工作电极、以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以Pt电极为对电极,以2mol/LKOH为电解质溶液。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Cu-Co-P复合材料的形貌为纳米片,介孔纳米片具有明显的表面积大、电活性位点多、力学稳定性好等优点。检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和循环稳定性能,循环伏安法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表明该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氧化还原能力。图2为复合材料在不同扫速下的CV图,可以看出,电压0-0.6V范围内存在对称的氧化还原峰。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加,氧化峰和还原峰分别由右向左移动。值得注意的是,循环图像没有变化,而是峰值位置发生了变化。该现象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和稳定性。在2mol/LKOH溶液中和1A/g的电流密度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达到了750.5F/g,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电容。实施例2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将可溶性铜盐和可溶性钴盐溶于水中,进行水热反应,反应结束后经离心、洗涤、干燥,得到Cu-Co前体;/n(2)将上述的Cu-Co前体与次亚磷酸钠混合后在保护气氛下煅烧,得到Cu-Co-P复合材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可溶性铜盐和可溶性钴盐溶于水中,进行水热反应,反应结束后经离心、洗涤、干燥,得到Cu-Co前体;
(2)将上述的Cu-Co前体与次亚磷酸钠混合后在保护气氛下煅烧,得到Cu-Co-P复合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溶性铜盐为硝酸铜,所述的可溶性钴盐为硝酸钴;所述的可溶性铜盐和可溶性钴盐的摩尔比为1:(0.5-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热反应过程中,温度为150-200℃,时间为6-14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护气氛为氮气气氛,所述的煅烧过程中,煅烧温度为300-400℃,煅烧时间为2-4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燥为真空干燥,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生,胡晓敏,马健,刘顺昌,王露露,陈宇凯,孙瑶馨,蒋继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