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武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跨界服务需求分析方法、系统和可读介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251636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2 2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跨界服务需求分析方法、系统和可读介质,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支持从价值、目标、流程、服务等多视角对跨界服务的需求进行建模,实现价值指导下的跨界服务设计,实现业务和价值对齐。该建模方法实现了从用户目标到服务的映射,能够指导开发者快速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跨界服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实现历史模型复用,能够基于已有模型快速构建新模型,提高需求分析效率;2)从价值、目标、服务等多个角度全面地对跨界服务需求进行建模分析,具有很好的实用性;3)能够有效的指导后续的跨界服务设计和开发工作。

A method, system and readable medium for cross-border service requirement analysi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跨界服务需求分析方法、系统和可读介质
本专利技术属于服务计算
,特别涉及一种跨界服务需求分析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跨界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跨界服务的业务领域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向多个领域扩展,从而实现价值链的延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1]。动态的市场需求和全球化趋势给跨界服务提供商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在开发新的跨界服务时,同时考虑技术和商业价值就变得尤为重要[2]。然而,由于缺乏一个清晰的价值定义,服务提供商也没有考虑到涉众的价值期望,导致一些跨界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败了。跨界服务涉及到不同组织、不同价值链和不同领域异构资源的融合,且运行环境开放动态,用户的潜在需求和真实意图难以把握,这些都给跨界服务的需求分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来支持复杂跨界场景的需求分析,从而为后续的跨界服务设计提供指导。目前已有的基于价值的需求分析方法[3,4,5],提供了一种对涉众的价值诉求进行建模的机制。但是,该方法主要用于描述价值对象如何在涉众之间进行交换,并没有指出如何基于涉众的价值诉求来指导跨界服务的分析和设计。而基于目标的需求分析方法[6,7,8],主要关注用户意图的建模,而不能有效支持跨界服务场景下的价值、目标和服务的融合建模。总之,已有的需求分析方法不能很好的支持跨界服务具有的跨组织、跨价值链、跨流程和跨领域的特点。文中涉及的参考文献如下:[1]Wu,Z.etal.ModernServiceIndustryandCrossoverServices:DevelopmentandTrendsinChina,IEEETransactionsonServicesComputing,2011,9(5),pp.664–671.[2]Aurum,A.andWohlin,C.AValue-BasedApproachinRequirementsEngineering:ExplainingSomeoftheFundamentalConcepts,InternationalWorkingConferenceonRequirementsEngineering:FoundationforSoftwareQuality,2007,pp.109–115.[3]Thew,S.andSutcliffe,A.Value-basedrequirementsengineering:methodandexperience,RequirementsEngineering.SpringerLondon,2018,23(4),pp.443–464.[4]Bukhsh,F.A.andSilva,P.D.A.ModelingE-BusinessCustomizationwithe3valueModeling,Proceedings-1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FrontiersofInformationTechnology,FIT2016.IEEE,pp.187–192.[5]Azam,F.,Li,Z.,AhmadandR.IntegratingValue-basedRequirementEngineeringModelstoWebMLusingVIPBusinessModelingFramework,2007InternationalWorldWideWebConference,WWW2007,pp.933-942.[6]Horkoff,J.,Maiden,N.A.andAsboth,D.Creativegoalmodelingforinnovativerequirements,InformationandSoftwareTechnology.ElsevierB.V.,2019,106,pp.85–100.[7]Horkoff,J.andYu,E.Interactivegoalmodelanalysisforearlyrequirementsengineering,RequirementsEngineering.SpringerLondon,2016,21(1),pp.29–61.[8]Pimentel,J.andCastro,J.piStarTool–APluggableOnlineToolforGoalModeling,2018IEEE26thInternationalRequirementsEngineeringConference(RE).IEEE,pp.498–499.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跨界服务需求分析方法及系统,支持复杂场景下的跨界服务需求分析,并能从历史数据库中查找与当前需求场景相似的需求模型以实现模型快速复用,提高需求分析效率,具有很好的实用性。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跨界服务需求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场景,定义核心元素以及核心元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价值对象、价值活动、目标,将当前场景的核心元素集合输入到价值网络模型数据库中,查找相似的模型;如果能查询到匹配的模型,则复用该模型;否则,由需求分析人员根据价值对象在参与者之间的交换路径,建立价值网络模型,并将构建的新模型存储到价值网络模型数据库;步骤2,抽取步骤1中的大粒度目标,将其输入到目标网络模型数据库中查询相似的目标网络模型,如果能查询到相似的目标网络模型,则复用该模型;否则,转步骤3;所述目标网络模型用于定义可操作性目标、功能性目标、非功能性目标,并确定目标之间的约束关系以及分解关系;步骤3,采用逐层分解的方式对根目标进行分解以得到细粒度的功能性目标、非功能性目标、可操作性目标,直至得到可操作性目标,并明确下层目标和上层目标的关系,所述可操作性目标指的是通过人或软件代理来实现的目标;步骤4,分析要达成步骤2和3得到的可操作性目标需要涉及的价值活动,并将这些活动映射到流程节点,然后建立流程的执行模式。如果流程至少包含一个执行模式,则该流程为组合流程,否则就为原子流程;最后为流程绑定具体的Web服务以形成服务网络模型,指导跨界服务的快速开发。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1,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步骤1.1,将用户需求场景涉及的价值网络模型定义为一个五元组Nv={L,R,Vo,Va,Gv},其中L表示领域,R表示角色的集合,这里的角色由不同的参与者来扮演,Vo表示价值对象的集合,Va表示价值活动的集合,Gv表示目标的集合;步骤1.2,根据五元组Nv从价值网络模型数据库查找与当前需求场景相似的价值网络模型,如果能查找到与当前领域L相似的价值网络模型,则返回查询结果并按相似度进行排序,否则转步骤1.3,其中相似度计算方法如下:其中,Nv表示当前用户需求场景涉及到的价值网络模型元素集合,Di表示价值网络模型数据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界服务需求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1,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场景,定义核心元素以及核心元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价值对象、价值活动、目标,将当前场景的核心元素集合输入到价值网络模型数据库中,查找相似的模型;如果能查询到匹配的模型,则复用该模型;否则,由需求分析人员根据价值对象在参与者之间的交换路径,建立价值网络模型,并将构建的新模型存储到价值网络模型数据库;/n步骤2,抽取步骤1中的大粒度目标,将其输入到目标网络模型数据库中查询相似的目标网络模型,如果能查询到相似的目标网络模型,则复用该模型;否则,转步骤3;/n所述目标网络模型用于定义可操作性目标、功能性目标、非功能性目标,并确定目标之间的约束关系以及分解关系;/n步骤3,采用逐层分解的方式对根目标进行分解以得到细粒度的功能性目标、非功能性目标、可操作性目标,直至得到可操作性目标,并明确下层目标和上层目标的关系,所述可操作性目标指的是通过人或软件代理来实现的目标;/n步骤4,分析要达成步骤2和3得到的可操作性目标需要涉及的价值活动,并将这些活动映射到流程节点,然后建立流程的执行模式,如果流程至少包含一个执行模式,则该流程为组合流程,否则就为原子流程;最后为流程绑定具体的Web服务以形成服务网络模型,指导跨界服务的快速开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界服务需求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场景,定义核心元素以及核心元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价值对象、价值活动、目标,将当前场景的核心元素集合输入到价值网络模型数据库中,查找相似的模型;如果能查询到匹配的模型,则复用该模型;否则,由需求分析人员根据价值对象在参与者之间的交换路径,建立价值网络模型,并将构建的新模型存储到价值网络模型数据库;
步骤2,抽取步骤1中的大粒度目标,将其输入到目标网络模型数据库中查询相似的目标网络模型,如果能查询到相似的目标网络模型,则复用该模型;否则,转步骤3;
所述目标网络模型用于定义可操作性目标、功能性目标、非功能性目标,并确定目标之间的约束关系以及分解关系;
步骤3,采用逐层分解的方式对根目标进行分解以得到细粒度的功能性目标、非功能性目标、可操作性目标,直至得到可操作性目标,并明确下层目标和上层目标的关系,所述可操作性目标指的是通过人或软件代理来实现的目标;
步骤4,分析要达成步骤2和3得到的可操作性目标需要涉及的价值活动,并将这些活动映射到流程节点,然后建立流程的执行模式,如果流程至少包含一个执行模式,则该流程为组合流程,否则就为原子流程;最后为流程绑定具体的Web服务以形成服务网络模型,指导跨界服务的快速开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界服务需求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1.1,将用户需求场景涉及的价值网络模型定义为一个五元组Nv={L,R,Vo,Va,Gv},其中L表示领域,R表示角色的集合,这里的角色由不同的参与者来扮演,Vo表示价值对象的集合,Va表示价值活动的集合,Gv表示目标的集合;
步骤1.2,根据五元组Nv从价值网络模型数据库查找与当前需求场景相似的价值网络模型,如果能查找到与当前领域L相似的价值网络模型,则返回查询结果并按相似度进行排序,否则转步骤1.3,其中相似度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Nv表示当前用户需求场景涉及到的价值网络模型元素集合,Di表示价值网络模型数据库中第i个模型元素集合,M(Nv,Di)表示Di与Nv的相似度;
步骤1.3,抽取Nv中的四个核心建模元素角色、价值对象、价值活动以及目标,分析价值对象在哪些角色之间进行交换,建立角色间的价值交换关系,进一步分析在交换价值对象的过程中需要的价值活动,得到价值活动列表,明确这些价值活动需要哪些角色承担,最后明确各角色目标,在获得角色、价值对象、价值活动、目标之间的语义关系之后,得到价值网络模型;
步骤1.4,将新建的价值网络模型存储到价值网络模型数据库,以便后续复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兵柳正利王健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