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纺纱设备及复合纱线技术

技术编号:2424865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2 2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设备及复合纱线,该设备包括:长丝张力控制装置,设置在前罗拉之前,用于控制长丝的张力;长丝位置控制装置,设置在前罗拉和张力控制装置之间,用于控制长丝的位置,长丝位置控制装置表面具有槽筒式沟槽,通过导轮转动,使长丝获得左右往复运动,或该装置的导纱轮可以往复运动,并以动态形式喂入前罗拉。基于长丝张力控制和动态位置上的喂入协同效应,实现在成纱中部分长丝包缠在纱线表面,部分长丝埋伏在纱体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短纤长丝复合结构及复合纱线。该方法和设备加工的复合纱线具有长丝短纤抱合力强、纱线毛羽显著降低、强力高,其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性优良,羊毛刺痒感低,手感好和尺寸稳定。

Spinning method, equipment and composite yarn of filament and short fi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纺纱设备及复合纱线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锭纺纱
,具体涉及一种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相应的纺纱设备以及所制得的复合纱线。
技术介绍
随着纺织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服装面料风格款式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除了采用改变纱线中纤维的组合方式、纤维的成分比例、纤维的捻合方式等手段来改变成纱的结构及特性,以达到改变、改善面料性能的目的外,各种新型的纺纱方法也层出不穷,如赛络菲尔纺、赛络纺、紧密纺、缆型纺、包芯纺、嵌入纺等,这些纺纱方法显著改善了纱线品质,极大地满足了对各种面料性能的需求。其中赛络菲尔纺、嵌入纺、包芯纺等纺纱方法涉及到短纤维和长丝纤维,属于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范畴。目前大部分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的方法是在环锭细纱机上,一组粗纱从牵伸机构的后罗拉喂入,长丝从牵伸机构的前罗拉喂入,经牵伸机构牵伸后的短纤维须条与长丝一起从前罗拉夹持点输出,在钢丝圈的回转作用,加捻合成复合纱,使纱线兼备了长丝与短纤维的一些特性,从而改善传统纱线的不足。赛络菲尔纺是将一根长丝与一根粗纱须条以一定隔距喂入,实现长丝与短纤维须条之间相互包缠成纱;包芯纱是将一根长丝从一根或两根粗纱须条中间喂入,实现短纤维以长丝为芯包缠在外的复合纱线结构;嵌入纺是将两根长丝以一定间距喂入前罗拉,将两根短纤维粗纱分别以一定间距左右对称地喂入前罗拉,形成一侧的长丝与该侧短纤维须条先预包缠,然后再与另一侧预包缠后的复合纱线须条进行汇合加捻,形成结构更加复杂的复合纱线。但是,上述复合纺纱方法要求长丝与短纤维须条的位置相对固定不变,所得到的复合纱线结构中长丝相对于短纤维的位置相对固定,长丝或者是完全包覆在短纤维的外侧,或者是完全处于短纤维纱的中心位置,所生产的复合纱线都存在长丝与短纤维之间抱合力不够的缺陷,在后续加工中容易出现长丝与短纤维之间相对滑动,不但影响织造效率,而且对纱线和面料质量和性能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专利公布号CN107190391A《长丝束变张力自然汇聚耦合包缠渐变纺纱机构与方法及用途》介绍了一种纺纱机构,由一个可精准调节长丝束张力、可使长丝束与短纤须条的自然汇聚点发生左右、上下移动的张力控制器,具有定位与展开功能的集束器,以及张力调控机构构成,该方法可生产出周期或变周期颜色、表观纤维组份外观形态和力学性质渐变的耦合渐变复合纱。专利公布号CN102787411B《一种前置式左右变位超喂复合纺纱装置、工艺及应用》介绍了一种能够实现长丝或纱线以来回变化的角度和超喂量对短纤维实施包缠的复合纺纱装置,通过调节变位导纱钩的位置可以实现长丝或纱线以不同的角度与短纤维须条包缠,而形成不同效果和性能的超喂复合纱。专利公布号CN107043969A《一种型膜丝化的环锭复合纺纱方法》介绍了一种型膜丝化的环锭复合纺纱方法,该方法在环锭细纱机的每一个牵伸机构上方设置膜切割牵伸装置,置膜切割装置的耐割圈与切割辊之间形成切割区,切割形成带状复丝,将型膜进行丝化,复丝依次经第一、第二牵伸区进行牵伸,增加复丝中丝条强度,细化丝条获得纳微丝;纳微丝与常规短纤须条经前罗拉钳口汇合并输出,加捻形成内部呈纳微丝与短纤充分混合抱捻、外层呈纳微丝外露包缠的复合纱,该复合纺纱时长丝、纳米纤维与常规短纤维均匀混合、充分抱合加捻。为了解决长丝和短纤维间相对滑动的问题,专利公布号CN102677248B《一种受迫内外转移式长丝复合环锭纺纱方法》介绍了一种短纤维粗纱和长丝的环锭复合纺纱方法,该方法在通过两根短纤维粗纱的相对移动和长丝的往复运动,增加长丝和短纤维间的内外转移,从而实现相互间抱合作用的增强,但是该方法采用了两根短纤维粗纱,成本高,装置复杂,同时短纤维粗纱在牵伸过程中不断移动会降低纱线的品质。而本专利技术给出的环锭复合纺纱技术采取的是一根短纤维粗纱,其位置在纺纱过程中保持不变,通过对长丝位置的移动和其本身张力的精确控制,来调节长丝在纱体中的位置以及长丝在表面纱线的比例,实现了复合纱线中长丝部分包缠在纱体表面,部分埋伏在纱体中的交叉结构,从而得到增强了长丝和短纤维之间的抱合作用。同时,还可通过调节长丝在表面纱线的比例来提高纱线的表面和物理性能,如纱线毛羽。该方法所制成的纱线和面料有强力高、毛羽少、条干均匀、耐磨性好、耐起毛起球,毛纺面料的刺痒感低,尺寸稳定性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环锭细纱机的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的加工方法和设备,用以改善纱线的结构,提高长丝与短纤维之间的抱合力,提高长丝短纤维复合纱线性能以及所制成面料的性能。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的加工方法,其具体加工过程为:将短纤维粗纱须条从环锭细纱机的后罗拉喂入,经牵伸后从前罗拉输出;长丝从前罗拉的任意位置喂入,经过张力控制装置以及位置控制装置和移动控制装置,长丝与经过牵伸的纤维须条在前罗拉钳口处汇合,通过环锭细纱机钢丝圈的作用获得捻度,从而形成部分长丝包缠于纱体表面、部分长丝位于纱体中的特殊结构长丝短纤复合纱线。优选地,所述短纤维可以是天然纤维,也可以是化学纤维,特别适用于毛及毛混纺纤维,用于生产高支光洁功能纱线;优选地,所述长丝可以单丝,也可以是复丝,长丝的细度按纱支和产品要求而定;优选地,所述长丝部分包缠在纱体表面,部分埋伏在纱体中;优选地,所述长丝在喂入中罗拉和前罗拉之间是可以固定不动的,在长丝喂入前罗拉之前,还包括了张力控制装置以及位置控制装置和移动控制装置,用来精确控制长丝喂入时的张力和相对应的位置;优选地,所述长丝在喂入中前罗拉之间是可以不断移动的,在长丝喂入前罗拉之前,还包括了移动控制装置,可以控制长丝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规律性的移动,纺纱中长丝喂入位置的往复移动可通过导纱轮的转动和表面往复运动沟槽实现,也可以通过驱动装置驱使导纱轮左右往复运动实现;优选地,所述长丝移动的范围为0到32mm;相应地,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环锭细纱机的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的加工设备,该设备包括:张力控制装置,设置在前罗拉之前,用于控制长丝喂入时的张力;长丝位置控制装置和移动控制装置,设置在前罗拉和张力控制装置之间,用于控制长丝喂入时的位置。通过该装置,可实现长丝喂入时左右往复运动。该装置的可转动导纱轮表面具有往复运动沟槽或导纱轮本身可以左右往复运动。其特征在于,一种用于环锭细纱机的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罗拉,中罗拉,后罗拉,其中,将短纤维粗纱须条从环锭细纱机的后罗拉喂入,经牵伸后从前罗拉输出;长丝从前罗拉的任意位置喂入;长丝与经过牵伸的纤维须条在前罗拉钳口处汇合,通过环锭细纱机钢丝圈的作用获得捻度,从而成为复合纱线。优选地,还包括安装前罗拉之前的张力控制装置,用来控制长丝喂入时的张力;所述的张力控制装置是由一个光滑的圆柱体和一个圆柱体的胶辊构成,可以对长丝的一端进行握持的作用。优选地,还包括安装前罗拉和张力控制装置之间的位置控制装置,用来控制和调节长丝喂入时的位置,这时,长丝的位置是固定不动的;优选地,还包括安装前罗拉和张力控制装置之间的移动控制装置,用来控制长丝喂入时的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采用环锭细纱机,其特征在于,将短纤维的粗纱须条从所述环锭细纱机的后罗拉喂入,长丝从前罗拉喂入,所述长丝与经过牵伸的所述粗纱须条在前罗拉钳口处汇合,通过控制所述长丝的张力和相对于所述粗纱须条的位置形成部分长丝包缠在纱线表面,部分长丝埋伏在纱体中的新型纱线结构;所述长丝张力的调节和位置的变化是通过张力控制装置以及位置控制装置和移动控制装置来实现的;在成纱过程中,长丝的张力和相对于所述粗纱须条的位置共同决定了长丝在最终纱线中的位置,两者相互关联;通常,当长丝的张力小和长丝位于或靠近粗纱须条的中心位置时,长丝趋向于分布于纱体中;与之相反,长丝则趋向于包缠在纱线表面;对所述长丝的张力和位置变化进行协同控制时,不同所述长丝的张力和位置的变化实现了在成纱中所述长丝在所述短纤纱体中的内外转移,由此来使得所述长丝在成纱中相对于所述短纤维须条位置的不断变化,从而形成部分所述长丝包缠于所述短纤维纱体表面、部分所述长丝位于所述短纤维纱体之中的复合纱线;所述长丝的不同张力是通过张力控制装置调节长丝的牵伸比而实现的,在成纱过程中,当所述长丝的牵伸比越高,所述长丝的位置离所述粗纱须条越近时,所述长丝被包在所述短纤维纱体之中的比例越大,内外转移率越小;反之,所述长丝包缠于所述短纤维纱体的表面的比例较大,内外转移率较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采用环锭细纱机,其特征在于,将短纤维的粗纱须条从所述环锭细纱机的后罗拉喂入,长丝从前罗拉喂入,所述长丝与经过牵伸的所述粗纱须条在前罗拉钳口处汇合,通过控制所述长丝的张力和相对于所述粗纱须条的位置形成部分长丝包缠在纱线表面,部分长丝埋伏在纱体中的新型纱线结构;所述长丝张力的调节和位置的变化是通过张力控制装置以及位置控制装置和移动控制装置来实现的;在成纱过程中,长丝的张力和相对于所述粗纱须条的位置共同决定了长丝在最终纱线中的位置,两者相互关联;通常,当长丝的张力小和长丝位于或靠近粗纱须条的中心位置时,长丝趋向于分布于纱体中;与之相反,长丝则趋向于包缠在纱线表面;对所述长丝的张力和位置变化进行协同控制时,不同所述长丝的张力和位置的变化实现了在成纱中所述长丝在所述短纤纱体中的内外转移,由此来使得所述长丝在成纱中相对于所述短纤维须条位置的不断变化,从而形成部分所述长丝包缠于所述短纤维纱体表面、部分所述长丝位于所述短纤维纱体之中的复合纱线;所述长丝的不同张力是通过张力控制装置调节长丝的牵伸比而实现的,在成纱过程中,当所述长丝的牵伸比越高,所述长丝的位置离所述粗纱须条越近时,所述长丝被包在所述短纤维纱体之中的比例越大,内外转移率越小;反之,所述长丝包缠于所述短纤维纱体的表面的比例较大,内外转移率较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丝部分包缠在纱体表面,部分埋伏在纱体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丝的牵伸比的范围为1到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丝相对于所述粗纱须条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通过较高的长丝牵伸比和调整所述长丝与所述粗纱须条中心位置,引起成纱过程中所述长丝与所述粗纱须条重心的相互转移,从而引起所述长丝在所述短纤纱体中发生预定程度的内外转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丝相对于所述粗纱须条的位置是呈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左右往复运动,可移动范围是距所述粗纱须条中心为0到32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涛冯杰刘畅严文琦
申请(专利权)人: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