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纺纱设备及复合纱线技术

技术编号:24248657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2 2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设备及复合纱线,该设备包括:长丝张力控制装置,设置在前罗拉之前,用于控制长丝的张力;长丝位置控制装置,设置在前罗拉和张力控制装置之间,用于控制长丝的位置,长丝位置控制装置表面具有槽筒式沟槽,通过导轮转动,使长丝获得左右往复运动,或该装置的导纱轮可以往复运动,并以动态形式喂入前罗拉。基于长丝张力控制和动态位置上的喂入协同效应,实现在成纱中部分长丝包缠在纱线表面,部分长丝埋伏在纱体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短纤长丝复合结构及复合纱线。该方法和设备加工的复合纱线具有长丝短纤抱合力强、纱线毛羽显著降低、强力高,其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性优良,羊毛刺痒感低,手感好和尺寸稳定。

Spinning method, equipment and composite yarn of filament and short fi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纺纱设备及复合纱线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锭纺纱
,具体涉及一种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相应的纺纱设备以及所制得的复合纱线。
技术介绍
随着纺织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服装面料风格款式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除了采用改变纱线中纤维的组合方式、纤维的成分比例、纤维的捻合方式等手段来改变成纱的结构及特性,以达到改变、改善面料性能的目的外,各种新型的纺纱方法也层出不穷,如赛络菲尔纺、赛络纺、紧密纺、缆型纺、包芯纺、嵌入纺等,这些纺纱方法显著改善了纱线品质,极大地满足了对各种面料性能的需求。其中赛络菲尔纺、嵌入纺、包芯纺等纺纱方法涉及到短纤维和长丝纤维,属于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范畴。目前大部分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的方法是在环锭细纱机上,一组粗纱从牵伸机构的后罗拉喂入,长丝从牵伸机构的前罗拉喂入,经牵伸机构牵伸后的短纤维须条与长丝一起从前罗拉夹持点输出,在钢丝圈的回转作用,加捻合成复合纱,使纱线兼备了长丝与短纤维的一些特性,从而改善传统纱线的不足。赛络菲尔纺是将一根长丝与一根粗纱须条以一定隔距喂入,实现长丝与短纤维须条之间相互包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采用环锭细纱机,其特征在于,将短纤维的粗纱须条从所述环锭细纱机的后罗拉喂入,长丝从前罗拉喂入,所述长丝与经过牵伸的所述粗纱须条在前罗拉钳口处汇合,通过控制所述长丝的张力和相对于所述粗纱须条的位置形成部分长丝包缠在纱线表面,部分长丝埋伏在纱体中的新型纱线结构;所述长丝张力的调节和位置的变化是通过张力控制装置以及位置控制装置和移动控制装置来实现的;在成纱过程中,长丝的张力和相对于所述粗纱须条的位置共同决定了长丝在最终纱线中的位置,两者相互关联;通常,当长丝的张力小和长丝位于或靠近粗纱须条的中心位置时,长丝趋向于分布于纱体中;与之相反,长丝则趋向于包缠在纱线表面;对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采用环锭细纱机,其特征在于,将短纤维的粗纱须条从所述环锭细纱机的后罗拉喂入,长丝从前罗拉喂入,所述长丝与经过牵伸的所述粗纱须条在前罗拉钳口处汇合,通过控制所述长丝的张力和相对于所述粗纱须条的位置形成部分长丝包缠在纱线表面,部分长丝埋伏在纱体中的新型纱线结构;所述长丝张力的调节和位置的变化是通过张力控制装置以及位置控制装置和移动控制装置来实现的;在成纱过程中,长丝的张力和相对于所述粗纱须条的位置共同决定了长丝在最终纱线中的位置,两者相互关联;通常,当长丝的张力小和长丝位于或靠近粗纱须条的中心位置时,长丝趋向于分布于纱体中;与之相反,长丝则趋向于包缠在纱线表面;对所述长丝的张力和位置变化进行协同控制时,不同所述长丝的张力和位置的变化实现了在成纱中所述长丝在所述短纤纱体中的内外转移,由此来使得所述长丝在成纱中相对于所述短纤维须条位置的不断变化,从而形成部分所述长丝包缠于所述短纤维纱体表面、部分所述长丝位于所述短纤维纱体之中的复合纱线;所述长丝的不同张力是通过张力控制装置调节长丝的牵伸比而实现的,在成纱过程中,当所述长丝的牵伸比越高,所述长丝的位置离所述粗纱须条越近时,所述长丝被包在所述短纤维纱体之中的比例越大,内外转移率越小;反之,所述长丝包缠于所述短纤维纱体的表面的比例较大,内外转移率较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丝部分包缠在纱体表面,部分埋伏在纱体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丝的牵伸比的范围为1到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丝相对于所述粗纱须条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通过较高的长丝牵伸比和调整所述长丝与所述粗纱须条中心位置,引起成纱过程中所述长丝与所述粗纱须条重心的相互转移,从而引起所述长丝在所述短纤纱体中发生预定程度的内外转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丝短纤维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丝相对于所述粗纱须条的位置是呈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左右往复运动,可移动范围是距所述粗纱须条中心为0到32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涛冯杰刘畅严文琦
申请(专利权)人: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