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T主机架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41186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SPECT主机架驱动装置,包括主体机构,所述主体机构包括机架、支撑底座和孔槽;主支轴承组件,所述主支轴承组件共设置两组,两组所述主支轴承组件对称安装于所述机架的前后两侧底部;通过先将机架进行定位,然后通过主支轴承组件、下滚轮轴承组件和上滚轮轴承组件进行配合,利用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原理,只需要在前后确认三个安装接触点即可保证主回转齿轮的安装准确性,同时又通过主支轴承组件将齿轮支撑起来,进而使大齿轮可以有效的运动,相对于传统的安装方式减少了安装的难度,对安装设备的要求结构简单,安装步骤简单,便于对齿轮进行安装,且通过下滚轮轴承组件还能够便于调整齿轮与机架的接触角度。

SPECT mainframe dri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SPECT主机架驱动装置
本技术涉及SPECT主机架
,具体为一种SPECT主机架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是核医学的两种CT技术,由于它们都是对从病人体内发射的γ射线成像,故统称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主机架是承载各级零件的主体机架,现有的SPECT主机架结构复杂,在安装齿轮时操作麻烦,不便于调整齿轮与机架的接触角度,为此,提出SPECT主机架驱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SPECT主机架驱动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SPECT主机架驱动装置,包括主体机构,所述主体机构包括机架、支撑底座和孔槽;主支轴承组件,所述主支轴承组件共设置两组,两组所述主支轴承组件对称安装于所述机架的前后两侧底部;下滚轮轴承组件,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共设置两组,两组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对称安装于所述机架的前表面底部两侧,两组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位于所述主支轴承组件两侧;上滚轮轴承组件,所述上滚轮轴承组件共设置四组,四组所述上滚轮轴承组件对称安装于所述机架的前后两侧。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底座一体成型于所述机架的前表面底部,所述孔槽开设于所述支撑底座的前表面中心处。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主支轴承组件包括第一滚轮轴承架、第一固定螺栓和第一带轴滚轮轴承,所述第一滚轮轴承架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带轴滚轮轴承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滚轮轴承架上。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包括限位罩、调心滚子轴承和主支轴承,所述调心滚子轴承转动连接于所述限位罩内,所述限位罩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主支轴承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限位罩的前表面。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上滚轮轴承组件包括上滚轮轴承架、第二螺栓和第二带轴滚轮轴承,所述上滚轮轴承架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带轴滚轮轴承通过所述第二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滚轮轴承架上。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主支轴承组件、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和所述上滚轮轴承组件均位于所述孔槽内,所述上滚轮轴承组件位于所述主支轴承组件和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的上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先将机架进行定位,然后通过主支轴承组件、下滚轮轴承组件和上滚轮轴承组件进行配合,利用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原理,只需要在前后确认三个安装接触点即可保证主回转齿轮的安装准确性,同时又通过主支轴承组件将齿轮支撑起来,进而使大齿轮可以有效的运动,相对于传统的安装方式减少了安装的难度,对安装设备的要求结构简单,安装步骤简单,便于对齿轮进行安装,且通过下滚轮轴承组件还能够便于调整齿轮与机架的接触角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一;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图二;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主支轴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下滚轮轴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上滚轮轴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主体机构;11、机架;12、支撑底座;13、孔槽;20、主支轴承组件;21、第一滚轮轴承架;22、第一固定螺栓;23、第一带轴滚轮轴承;30、下滚轮轴承组件;31、限位罩;32、调心滚子轴承;33、主支轴承;40、上滚轮轴承组件;41、上滚轮轴承架;42、第二螺栓;43、第二带轴滚轮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SPECT主机架驱动装置,包括主体机构10,所述主体机构10包括机架11、支撑底座12和孔槽13;主支轴承组件20,所述主支轴承组件20共设置两组,两组所述主支轴承组件20对称安装于所述机架11的前后两侧底部;下滚轮轴承组件30,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30共设置两组,两组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30对称安装于所述机架11的前表面底部两侧,两组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30位于所述主支轴承组件20两侧;上滚轮轴承组件40,所述上滚轮轴承组件40共设置四组,四组所述上滚轮轴承组件40对称安装于所述机架11的前后两侧。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支撑底座12一体成型于所述机架11的前表面底部,所述孔槽13开设于所述支撑底座12的前表面中心处;支撑底座12用于提高机架11稳定性,孔槽13用于安装齿轮。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主支轴承组件20包括第一滚轮轴承架21、第一固定螺栓22和第一带轴滚轮轴承23,所述第一滚轮轴承架21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11上,所述第一带轴滚轮轴承23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螺栓2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滚轮轴承架21上;通过以上设置,可以对齿轮进行第一次定位工作和第四次定位工作。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30包括限位罩31、调心滚子轴承32和主支轴承33,所述调心滚子轴承32转动连接于所述限位罩31内,所述限位罩31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11上,所述主支轴承33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限位罩31的前表面;通过以上设置,可以对齿轮进行第二次定位工作和第五次定位工作。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上滚轮轴承组件40包括上滚轮轴承架41、第二螺栓42和第二带轴滚轮轴承43,所述上滚轮轴承架41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11上,所述第二带轴滚轮轴承43通过所述第二螺栓42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滚轮轴承架41上;通过以上设置,可以对齿轮进行第三次定位工作和第六次定位工作。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主支轴承组件20、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30和所述上滚轮轴承组件40均位于所述孔槽13内,所述上滚轮轴承组件40位于所述主支轴承组件20和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30的上方;通过以上设置,可以对安装于孔槽13内的齿轮进行三点定位。工作原理或者结构原理:在安装齿轮时,先将机架11进行定位,然后将齿轮放置于孔槽13内,通过位于机架11前表面的主支轴承组件20对齿轮进行初步定位,然后通过位于机架11前表面的下滚轮轴承组件30进行二次定位,再通过位于机架11前表面的上滚轮轴承组件40进行三次定位,完成三点定位工作后,通过位于机架11后表面的主支轴承组件20进行二次安装,再通过位于机架11后表面的下滚轮轴承组件30进行安装,最后通过位于机架11后表面的上滚轮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SPECT主机架驱动装置,包括主体机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机构(10)包括机架(11)、支撑底座(12)和孔槽(13);/n主支轴承组件(20),所述主支轴承组件(20)共设置两组,两组所述主支轴承组件(20)对称安装于所述机架(11)的前后两侧底部;/n下滚轮轴承组件(30),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30)共设置两组,两组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30)对称安装于所述机架(11)的前表面底部两侧,两组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30)位于所述主支轴承组件(20)两侧;/n上滚轮轴承组件(40),所述上滚轮轴承组件(40)共设置四组,四组所述上滚轮轴承组件(40)对称安装于所述机架(11)的前后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SPECT主机架驱动装置,包括主体机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机构(10)包括机架(11)、支撑底座(12)和孔槽(13);
主支轴承组件(20),所述主支轴承组件(20)共设置两组,两组所述主支轴承组件(20)对称安装于所述机架(11)的前后两侧底部;
下滚轮轴承组件(30),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30)共设置两组,两组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30)对称安装于所述机架(11)的前表面底部两侧,两组所述下滚轮轴承组件(30)位于所述主支轴承组件(20)两侧;
上滚轮轴承组件(40),所述上滚轮轴承组件(40)共设置四组,四组所述上滚轮轴承组件(40)对称安装于所述机架(11)的前后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PECT主机架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12)一体成型于所述机架(11)的前表面底部,所述孔槽(13)开设于所述支撑底座(12)的前表面中心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PECT主机架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轴承组件(20)包括第一滚轮轴承架(21)、第一固定螺栓(22)和第一带轴滚轮轴承(23),所述第一滚轮轴承架(21)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11)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琛李凌骏侯岩松江年铭许天鹏吕振雷高丽蕾邝凯毅齐畅黄帅罗耀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永新智造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