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流式涡轮增压双缸柴油机废气再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38865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混流式涡轮增压双缸柴油机废气再循环装置,包括气体循环组件和水循环组件,气体循环组件包括换热箱体、进气管、气管、进气三通管、出气三通管和换热管,进气管与换热箱体固定连接,且贯穿换热箱体的左侧壁并延伸至换热箱体的内腔;通过设置换热箱体、换热管、循环泵和出气三通管,使得可以根据外界气温环境通过控制循环泵的启动控制是否对废气进行冷却,避免传统的柴油机废气循环装置无法对废气是否冷却进行选择,容易出现夏季过热的气体排入柴油机气缸内对柴油机造成的损害和冬季过冷的气体排入柴油机油缸内造成柴油机耗油量增加和对柴油机造成损害的问题。

A kind of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device for turbocharged double cylinder diesel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流式涡轮增压双缸柴油机废气再循环装置
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混流式涡轮增压双缸柴油机废气再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世界各国的排放法规也越来越严格。为满足汽车节能减排的要求,发动机废气再循环(即EGR)系统已成为现代汽车的主流配置,其工作原理是将发动机废气的一部分再送回气缸,利用再循环废气的惰性延缓燃烧过程,破坏Nox生成的高温富氧环境,从而达到减少Nox排放量的目的;传统的柴油机废气循环装置无法对废气是否冷却进行选择,从而容易出现夏季过热的气体排入柴油机气缸内对柴油机造成的损害和冬季过冷的气体排入柴油机油缸内造成柴油机耗油量增加和对柴油机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混流式涡轮增压双缸柴油机废气再循环装置,旨在解决传统的柴油机废气循环装置无法对废气是否冷却进行选择,从而容易出现夏季过热的气体排入柴油机气缸内对柴油机造成的损害和冬季过冷的气体排入柴油机油缸内造成柴油机耗油量增加和对柴油机造成损害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混流式涡轮增压双缸柴油机废气再循环装置,包括气体循环组件和水循环组件,气体循环组件包括换热箱体、进气管、气管、进气三通管、出气三通管和换热管,进气管与换热箱体固定连接,且贯穿换热箱体的左侧壁并延伸至换热箱体的内腔,气管与换热箱体固定连接,且贯穿换热箱体的右侧壁并延伸至换热箱体的内腔,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气管和气管固定连接,且位于换热箱体的内腔,进气三通管与进气管固定连接,且位于进气管远离换热管的一端,出气三通管与气管固定连接,且位于气管远离换热管的一端;水循环组件包括进水管、接水管、循环泵、连接水管、排水管和排水连接管,进水管与换热箱体固定连接,且位于换热箱体的顶端左侧,接水管与进水管固定连接,且位于进水管远离换热箱体的一端,循环泵的输出端与接水管固定连接,且位于接水管远离进水管的一端,连接水管与循环泵固定连接,且位于循环泵的输入端,排水管与换热箱体固定连接,且位于换热箱体的底端右侧,排水连接管与排水管固定连接,且位于排水管远离换热箱体的一端。优选的,气体循环组件还包括内换热管和三通阀,内换热管与换热箱体固定连接,且贯穿换热箱体并延伸至换热箱体的外侧,三通阀与内换热管和进气三通管固定连接,且位于进气三通管和内换热管之间。优选的,第一翅片与内换热管固定连接,且均匀等间距套设于内换热管的外侧。优选的,换热管呈螺旋状结构。优选的,水循环组件还包括第二翅片和第三翅片,第二翅片与换热箱体固定连接,且均匀等间距设置于换热箱体的外表面,第三翅片与换热管固定连接,且均匀等间距套设于换热管的外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一种混流式涡轮增压双缸柴油机废气再循环装置,通过设置换热箱体、换热管、循环泵和出气三通管,使得可以根据外界气温环境通过控制循环泵的启动控制是否对废气进行冷却,避免传统的柴油机废气循环装置无法对废气是否冷却进行选择,容易出现夏季过热的气体排入柴油机气缸内对柴油机造成的损害和冬季过冷的气体排入柴油机油缸内造成柴油机耗油量增加和对柴油机造成损害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环形箱体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换热管结构示意图;图中:1-气体循环组件、11-换热箱体、12-进气管、13-出气管、14-进气三通管、15-出气三通管、16-内换热管、17-三通阀、18-换热管、19-第一翅片、2-水循环组件、21-进水管、22-接水管、23-循环泵、24-连接水管、25-排水管、26-排水连接管、27-第二翅片、28-第三翅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混流式涡轮增压双缸柴油机废气再循环装置,包括气体循环组件1和水循环组件2,气体循环组件1包括换热箱体11、进气管12、气管13、进气三通管14、出气三通管15和换热管18,进气管12与换热箱体11固定连接,且贯穿换热箱体11的左侧壁并延伸至换热箱体11的内腔,气管13与换热箱体11固定连接,且贯穿换热箱体11的右侧壁并延伸至换热箱体11的内腔,换热管18的两端分别与进气管12和气管13固定连接,且位于换热箱体11的内腔,进气三通管14与进气管12固定连接,且位于进气管12远离换热管18的一端,出气三通管15与气管13固定连接,且位于气管13远离换热管18的一端;水循环组件2包括进水管21、接水管22、循环泵23、连接水管24、排水管25和排水连接管26,进水管21与换热箱体11固定连接,且位于换热箱体11的顶端左侧,接水管22与进水管21固定连接,且位于进水管21远离换热箱体11的一端,循环泵23的输出端与接水管22固定连接,且位于接水管22远离进水管21的一端,连接水管24与循环泵23固定连接,且位于循环泵23的输入端,排水管25与换热箱体11固定连接,且位于换热箱体11的底端右侧,排水连接管26与排水管25固定连接,且位于排水管25远离换热箱体11的一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进气三通管14、进气管12和换热管18,进气三通管14可用于将柴油机排出的废气分流,使部分废气用于循环再利用,部分废气排出,换热管18可用于对废气进行换热冷却,循环泵23用于将汽车冷却水箱的水抽取至换热箱体11的内腔,并循环利用,对流经换热管18内腔的废气进行换热,使换热管18内腔的废气冷却,避免废气温度过高,同夏季空气滤清器输出端排出的空气温度也较高,直接排入柴油机内造成柴油机温度过高,造成柴油机损坏的问题,出气三通管15用于连接气管13、空气滤清器的输出端和柴油机气缸进气端,使废气和空气滤清器输出端排出的空气混合,并排入柴油机气缸内,利用废气的惰性延缓燃烧过程,破坏Nox生成的高温富氧环境,从而达到减少Nox排放量的目的,作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气体循环组件1还包括内换热管16和三通阀17,内换热管16与换热箱体11固定连接,且贯穿换热箱体11并延伸至换热箱体11的外侧,三通阀17与内换热管16和进气三通管14固定连接,且位于进气三通管14和内换热管16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内换热管16和三通阀17,三通阀17可用于控制废气排出的流向,内换热管16可以用于流动废气,通过三通阀17和内换热管16的配合,使得在冬季气温较低时,打开三通阀17,使废气,排入内换热管16的内腔,同时与换热箱体11内腔的水进行换热,进而对流经换热管18内腔的废气进行保温,避免冬季排入柴油机内腔气体温度较低,造成柴油机耗油量增加的问题,同时配合循环泵23,可以利用废气的热量对汽车水箱的水加热,从而进一步降低柴油机的耗油量。作为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流式涡轮增压双缸柴油机废气再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循环组件(1)和水循环组件(2),气体循环组件(1)包括换热箱体(11)、进气管(12)、气管(13)、进气三通管(14)、出气三通管(15)和换热管(18),进气管(12)与换热箱体(11)固定连接,且贯穿换热箱体(11)的左侧壁并延伸至换热箱体(11)的内腔,气管(13)与换热箱体(11)固定连接,且贯穿换热箱体(11)的右侧壁并延伸至换热箱体(11)的内腔,换热管(18)的两端分别与进气管(12)和气管(13)固定连接,且位于换热箱体(11)的内腔,进气三通管(14)与进气管(12)固定连接,且位于进气管(12)远离换热管(18)的一端,出气三通管(15)与气管(13)固定连接,且位于气管(13)远离换热管(18)的一端;/n水循环组件(2)包括进水管(21)、接水管(22)、循环泵(23)、连接水管(24)、排水管(25)和排水连接管(26),进水管(21)与换热箱体(11)固定连接,且位于换热箱体(11)的顶端左侧,接水管(22)与进水管(21)固定连接,且位于进水管(21)远离换热箱体(11)的一端,循环泵(23)的输出端与接水管(22)固定连接,且位于接水管(22)远离进水管(21)的一端,连接水管(24)与循环泵(23)固定连接,且位于循环泵(23)的输入端,排水管(25)与换热箱体(11)固定连接,且位于换热箱体(11)的底端右侧,排水连接管(26)与排水管(25)固定连接,且位于排水管(25)远离换热箱体(11)的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流式涡轮增压双缸柴油机废气再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循环组件(1)和水循环组件(2),气体循环组件(1)包括换热箱体(11)、进气管(12)、气管(13)、进气三通管(14)、出气三通管(15)和换热管(18),进气管(12)与换热箱体(11)固定连接,且贯穿换热箱体(11)的左侧壁并延伸至换热箱体(11)的内腔,气管(13)与换热箱体(11)固定连接,且贯穿换热箱体(11)的右侧壁并延伸至换热箱体(11)的内腔,换热管(18)的两端分别与进气管(12)和气管(13)固定连接,且位于换热箱体(11)的内腔,进气三通管(14)与进气管(12)固定连接,且位于进气管(12)远离换热管(18)的一端,出气三通管(15)与气管(13)固定连接,且位于气管(13)远离换热管(18)的一端;
水循环组件(2)包括进水管(21)、接水管(22)、循环泵(23)、连接水管(24)、排水管(25)和排水连接管(26),进水管(21)与换热箱体(11)固定连接,且位于换热箱体(11)的顶端左侧,接水管(22)与进水管(21)固定连接,且位于进水管(21)远离换热箱体(11)的一端,循环泵(23)的输出端与接水管(22)固定连接,且位于接水管(22)远离进水管(21)的一端,连接水管(24)与循环泵(23)固定连接,且位于循环泵(23)的输入端,排水管(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封树德王晓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搏帆涡轮动力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