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中空格状结构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3740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5: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中空格状结构板,所述第一加强层采用连续纤维对其进行增强,通过拉挤工艺使其嵌入模板内部,使其熔融为一体式,提升产品性能。使得在相同截面积的情况下,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强度更高。在保证强度一致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截面积更小,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重量可减轻。通过两所述边肋提供主要支撑力,模拟背肋使用,减少施工时的加固件数量。

A kind of composite middle space structure boar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中空格状结构板
本技术涉及建筑模板领域,特别是一种复合中空格状结构板。
技术介绍
结构性建筑模板主要优点有以下几点:一、模块化、标准化制作,连接简易。依照图纸进行施工安装,工人上手简易。二、因其结构化设计,可有效减少加固及对拉数量,降低使用成本及提升施工效率。三、周转次数高,成型效果优良。市面上现有的结构模板主要分为:钢模板、铝模板、塑钢模板、塑料模板。钢模板重量重,规格受限制,超出1米尺寸的钢模板单人无法搬运,且需定期清理及维护,导致成本高。铝模板采用拉挤形式主板生产,后续进行配件组装与焊接,其造价高昂,推广难度大,易丢失。需定期清理及维护,且维护成本、过程较繁杂。塑钢模板肋条部分采用金属,面板采用塑料、木板进行整体组装而成。异型肋条加工工艺繁杂,因其加工误差及结构限制,导致面板部分与筋条部分有一结合线,成型效果不如一次成型面层,需视工地对成型面要求而定是否采用该方案模板。塑料模板主要分为注塑及模压成型,其缺点为产品规格固定,新增规格需新开模具,导致开发成本高昂。金属类结构板缺点:重量重,难保养,成本高,加工难。塑胶类结构板缺点:产品规格固定,不同规格需要单独设计模具进行制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复合中空格状结构板,通过拉挤工艺制作,因其模具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模具制作周期可缩短,除标准宽度以外,长度方向可任意切割及组装,以满足不同规格墙体尺寸的需求复合一层连续性纤维以增加制品刚度,减少制品重量,降低成本。>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复合中空格状结构板,包括塑胶填充层、第一加强层和塑胶面层;所述塑胶填充层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的两端对称设置有边肋,且每所述边肋垂直于所述基板;所述基板和两侧的边肋为一体式,且为中空格状结构;所述第一加强层包括第一基层,所述第一基层上设置有复数根第一连续纤维;所述第一加强层紧贴在所述塑胶填充层表面,并将所述塑胶填充层包裹住;所述塑胶面层紧贴在所述第一加强层表面,并将所述第一加强层包裹住。进一步地,所述基板的中间位置还设置有一中间加强肋;所述中间加强肋和所述边肋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且相互平行;所述中间加强肋和所述基板也为一体式,且为中空格状结构。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加强层,所述第二加强层包括第二基层,所述第二基层上设置有复数根第二连续纤维;每所述边肋和中间加强肋的左右两侧面和前端面分别包裹有所述第二加强层,位置顺序从里到外依次为:所述塑胶填充层、第二加强层、第一加强层、塑胶面层,或者所述塑胶填充层、第一加强层、第二加强层、塑胶面层。进一步地,复数根所述第二连续纤维呈横纵排列。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层和第二加强层都为连续玻纤预浸带。进一步地,复数根所述第一连续纤维呈横纵排列。进一步地,两所述边肋上还分别对称开设有复数个安装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所述的第一加强层采用连续纤维对其进行增强,通过复合工艺使其嵌入模板内部,使其熔融为一体式,提升产品性能。使得在相同截面积的情况下,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强度更高。在保证强度一致的情况下,本技术的截面积更小,从而使得本技术的重量可减轻。(2)、所述第一加强层采用连续性纤维进行增强,一是,弯曲模量大幅提升,二是,有效增加其抗冲击性能,三是,回弹性大幅提高,四是,提高使用寿命。(3)、通过两所述边肋提供主要支撑力,模拟背肋使用,减少施工时的加固件数量。(4)、本技术所述塑胶填充层采用中空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实心的芯板或者金属模板来说,重量更轻。(5)、本技术所述的复合中空格状结构板采用塑胶制造,相比于现有木模来说,不易吸水、膨胀,表面不易开裂、鼓包,从而提升使用寿命和提升浇筑后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提高质量。(6)、采用塑胶制造,表面光洁度高,一体成型,浇筑成型效果优于木模板。因其表面光洁,可有效减少脱模剂的使用及人工清理表面水泥的次数,从而降低使用成本。(7)、本技术所述的复合中空格状结构板采用塑胶制造,可重复回收利用,回收残值高优于木模板,且可随意裁切,可折,可弯,可塑性由于木板。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复合中空格状结构板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复合中空格状结构板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复合中空格状结构板的仰视图。图4为图3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A。图5为图3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B。图6为本技术所述的复合中空格状结构板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所述的复合中空格状结构板的安装效果分解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所述的第一连续纤维或第二连续纤维的排列方式的实施例一。图9为本技术所述的第一连续纤维或第二连续纤维的排列方式的实施例二。图10为本技术所述的制造方法的生产线的主视图。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图12为本技术所述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13为本技术所述的塑胶填充层的挤出模头的截面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所述的第一整体的截面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折槽后所述的第一整体的截面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所述的第二整体的截面示意图。图17为本技术所述的塑胶填充层的定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本技术所述的包覆模具的俯视示意图。图19为本技术所述的包覆模具的主视示意图。图20为图19中的C-C剖面包覆塑胶填充层、第二整体的示意图。图21为本技术所述的塑胶填充层的第二定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本技术所述的中空格状结构的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图23为本技术所述的中空格状结构的实施例三的示意图。图中:100、复合中空格状平板,110、塑胶面层,120、第一加强层,121、基层,122、连续纤维,130、塑胶填充层;1301、上端面,1302、下端面,1303、左侧面,1304、右侧面,1305、前端面,131、基板,132、边肋,1321、安装孔,133、中间加强肋,134、中空格状,1341,格子受力方向的两侧边;1、单螺杆挤出机,2、液压换网器,3、挤出模头,31、模具外框,32、成型镶嵌件,33、填充层成型腔,4、定型模具,41、冷却上模,42、冷却下模,43、冷却左模,44、冷却右模,45、定型腔体,5、定型装置,5、牵引机,7、第一组放卷架,8、第二组放卷架,9、限位辊,10、两通道烘箱,11、两辊贴合装置,12、单通道烘箱,13、折槽装置,14、第三组放卷架,15、放卷架平台,16、三通道烘箱,17、贴合装置,18、双螺杆挤出机,19、第二液压换网器,20、包覆模具,201、导向装置,202、模具本体,2021、成型腔体,21、第二定型模,22、第二定型装置,221、冷却上模,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中空格状结构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塑胶填充层、第一加强层和塑胶面层;所述塑胶填充层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的两端对称设置有边肋,且每所述边肋垂直于所述基板;所述基板和两侧的边肋为一体式,且为中空格状结构;所述第一加强层包括第一基层,所述第一基层上设置有复数根第一连续纤维;所述第一加强层紧贴在所述塑胶填充层表面,并将所述塑胶填充层包裹住;所述塑胶面层紧贴在所述第一加强层表面,并将所述第一加强层包裹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中空格状结构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塑胶填充层、第一加强层和塑胶面层;所述塑胶填充层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的两端对称设置有边肋,且每所述边肋垂直于所述基板;所述基板和两侧的边肋为一体式,且为中空格状结构;所述第一加强层包括第一基层,所述第一基层上设置有复数根第一连续纤维;所述第一加强层紧贴在所述塑胶填充层表面,并将所述塑胶填充层包裹住;所述塑胶面层紧贴在所述第一加强层表面,并将所述第一加强层包裹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中空格状结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中间位置还设置有一中间加强肋;所述中间加强肋和所述边肋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且相互平行;所述中间加强肋和所述基板也为一体式,且为中空格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合中空格状结构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加强层,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阳黄兆年陈威周剑华邱敏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海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