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架节能房屋建筑的抗震基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3651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房屋抗震技术领域,具体揭示了一种钢架节能房屋建筑的抗震基座结构,包括上基座,上基座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层,第一支撑层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上基座底部的中央固定连接有上承重层,上承重层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缓冲层,上承重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承重层,下承重层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缓冲层,下承重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基座,下基座内部设置有第二支撑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第一支撑层和支撑柱,配合第二支撑层和减震件,使得该装置能吸收地震带来的震动,减少了上层房屋建筑受到的损坏,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A seismic base structure of steel frame energy-saving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架节能房屋建筑的抗震基座结构
本技术涉及房屋抗震
,具体涉及了一种钢架节能房屋建筑的抗震基座结构。
技术介绍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是衡量某次地震对一定地点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影响烈度的大小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等。在遭遇地震的时候,房屋建筑会因为地震的破坏力产生严重的损坏,因此现在很多的房屋建筑会在建造时,会在打地基时增加抗震结构,从而减小上层的房屋建筑受到的损坏,但是现有的抗震结构大都较为复杂,施工难度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抗震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一种新型抗震基座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钢架节能房屋建筑的抗震基座结构,具备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等优点,解决了以往的装置结构复杂,实用性差的问题。本技术的钢架节能房屋建筑的抗震基座结构,包括上基座,所述上基座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层,第一支撑层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上基座底部的中央固定连接有上承重层,上承重层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缓冲层,上承重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承重层,下承重层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缓冲层,下承重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基座,下基座内部设置有第二支撑层,第二支撑层内部固定连接有减震件,上基座与下基座之间固定连接有竖杆,竖杆为两个,两个竖杆以上基座的中央呈对称设置,两个竖杆相对一侧靠近顶部和底部的位置处均开设有滑槽,滑槽内固定连接有固定杆,固定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滑块,滑块背向滑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联动杆,联动杆远离滑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与上承重层固定连接。本技术的钢架节能房屋建筑的抗震基座结构,其中减震件包括外筒,外筒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内筒,外筒与内筒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外筒的底部与内筒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橡胶衬套,橡胶衬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块,该结构设置,使得该装置在遇到地震的时候,能吸收地震带来的震动,减少了上层房屋建筑受到的损坏,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本技术的钢架节能房屋建筑的抗震基座结构,其中减震件沿第二支撑层的内部均匀布置,支撑杆沿上承重层的底部均匀布置,该结构设置,提升了该装置整体的稳定性,使得该装置能均匀的吸收震动力,提高了改装置的安全性。本技术的钢架节能房屋建筑的抗震基座结构,其中支撑柱为“V”型结构,支撑柱沿第一支撑层的内部均匀布置,该结构设置,提升了上基座的强度,使得上基座能承受更多的压力,使得房屋建造更加的稳固。本技术的钢架节能房屋建筑的抗震基座结构,其中第三弹簧的顶部与支撑杆固定连接,第三弹簧的底部与下承重层的顶部固定连接,该结构设置,能吸收地震带来的左右摇晃的震动力,预防上层的房屋建筑收到损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设置的第一支撑层和支撑柱,配合第二支撑层和减震件,使得该装置在遇到地震的时候,能吸收地震带来的震动,减少了上层房屋建筑受到的损坏,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也提高了改装的安全性,通过设置的上承重层和第一缓冲层,配合下承重层和第二缓冲层,使得该装置能更加的稳固,相比以往的装置,进一步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2、本技术通过设置的竖杆和滑槽,配合固定杆和第一弹簧,使得该装置在遇到地震时,能吸收地震带来的左右摇晃的震动力,预防上层的房屋建筑收到损坏,通过设置的支撑杆和第三弹簧,使得该装置在遇到地震时,能吸收地震带来的上下摇晃的震动力,进一步预防上层的房屋建筑收到损坏,提高了该装置的安全性。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整体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减震件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基座;2、第一支撑层;3、支撑柱;4、上承重层;5、第一缓冲层;6、竖杆;7、滑槽;8、固定杆;9、第一弹簧;10、滑块;11、联动杆;12、固定块;13、下基座;14、第二支撑层;15、减震件;151、橡胶衬套;152、支撑块;153、内筒;154、外筒;155、第二弹簧;16、下承重层;17、第二缓冲层;18、支撑杆;19、第三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阅图1-3,本技术的钢架节能房屋建筑的抗震基座结构,包括上基座1,上基座1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层2,第一支撑层2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3,上基座1底部的中央固定连接有上承重层4,上承重层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缓冲层5,上承重层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8,支撑杆1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19,支撑杆1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承重层16,下承重层1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缓冲层17,下承重层1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基座13,下基座13内部设置有第二支撑层14,第二支撑层14内部固定连接有减震件15,上基座1与下基座13之间固定连接有竖杆6,竖杆6为两个,两个竖杆6以上基座1的中央呈对称设置,两个竖杆6相对一侧靠近顶部和底部的位置处均开设有滑槽7,滑槽7内固定连接有固定杆8,固定杆8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一弹簧9,第一弹簧9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滑块10,滑块10背向滑槽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联动杆11,联动杆11远离滑块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2,固定块12与上承重层4固定连接。减震件15包括外筒154,外筒15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内筒153,外筒154与内筒153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55,外筒154的底部与内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架节能房屋建筑的抗震基座结构,包括上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基座(1)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层(2),所述第一支撑层(2)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3),所述上基座(1)底部的中央固定连接有上承重层(4),所述上承重层(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缓冲层(5),所述上承重层(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8),所述支撑杆(1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19),所述支撑杆(1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承重层(16),所述下承重层(1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缓冲层(17),所述下承重层(1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基座(13),所述下基座(13)内部设置有第二支撑层(14),所述第二支撑层(14)内部固定连接有减震件(15),所述上基座(1)与下基座(13)之间固定连接有竖杆(6),所述竖杆(6)为两个,两个所述竖杆(6)以上基座(1)的中央呈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竖杆(6)相对一侧靠近顶部和底部的位置处均开设有滑槽(7),所述滑槽(7)内固定连接有固定杆(8),所述固定杆(8)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一弹簧(9),所述第一弹簧(9)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滑块(10),所述滑块(10)背向滑槽(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联动杆(11),所述联动杆(11)远离滑块(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2),所述固定块(12)与上承重层(4)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架节能房屋建筑的抗震基座结构,包括上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基座(1)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层(2),所述第一支撑层(2)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3),所述上基座(1)底部的中央固定连接有上承重层(4),所述上承重层(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缓冲层(5),所述上承重层(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8),所述支撑杆(1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19),所述支撑杆(1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承重层(16),所述下承重层(1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缓冲层(17),所述下承重层(1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基座(13),所述下基座(13)内部设置有第二支撑层(14),所述第二支撑层(14)内部固定连接有减震件(15),所述上基座(1)与下基座(13)之间固定连接有竖杆(6),所述竖杆(6)为两个,两个所述竖杆(6)以上基座(1)的中央呈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竖杆(6)相对一侧靠近顶部和底部的位置处均开设有滑槽(7),所述滑槽(7)内固定连接有固定杆(8),所述固定杆(8)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一弹簧(9),所述第一弹簧(9)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滑块(10),所述滑块(10)背向滑槽(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联动杆(11),所述联动杆(11)远离滑块(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2),所述固定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科吴贻诚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集酷建筑模块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