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截面预应力框架梁支架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33766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大截面预应力框架梁支架体系,其特征在于:在承载柱外侧沿环向设置2道柱侧箍板,并在柱侧箍板与承载柱之间设置分离式套板和接缝密闭体;在上层的柱侧箍板的外侧设置横向撑梁,并在横向撑梁与分离式套板之间设置斜向撑杆和撑杆调栓;先将支梁底板和纵向支梁连接呈一整体,再将支梁底板置于横向撑梁上,通过拉杆调节栓调整纵向支梁的平面位置;在下层的柱侧箍板的外侧设置滑移撑梁;在材料存放箱与滑移挡板之间设置滑移撑杆,与滑移撑梁之间设置箱底滑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提升支撑结构与承载柱的连接强度,降低纵向支梁及承载平台板现场布设和定位的难度,还能在降低材料存放、收集难度的同时,保护现场施工环境。

Support system of large section prestressed frame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截面预应力框架梁支架体系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有效提升支撑结构与承载柱的连接强度、降低纵向支梁及承载平台板现场布设和定位的难度、保护现场施工环境的大截面预应力框架梁支架体系,适用于大截面预应力框架梁施工工程。
技术介绍
在大截面框架梁施工时,为减小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常需借助既有已施工完成的混凝土柱设置支撑体系。在支架体系搭设时,常遇到支架搭设难度大、整体性底、环境影响显著等问题。现有技术中已有一种装配式框架梁板的起拱支模方法,包括搭建梁模支架,在梁模支架上安设梁底楞、梁底模板,在梁底模板两侧拼接梁侧模板,通过梁模支架的调节座使梁底模板由跨中位置至梁支座位置之间由高到低过渡;所述梁底模板上表面于跨中位置的高程与梁底面标高吻合,梁底模板上表面于梁支座位置的高程与所述跨中位置高程相差一个施工起拱高度。该技术虽能够完成框架梁施工,但是在提升支撑结构与承载柱的连接强度,降低纵向支梁及承载平台板现场布设和定位的难度,保护现场施工环境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鉴于此,目前亟待专利技术一种可以有效提升支撑结构与承载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截面预应力框架梁支架体系,设置在承载柱(4)上,其特征在于,包括:/n柱侧箍板(3),分离式套板(5),接缝密闭体(6),横向撑梁(7),支梁底板(10),纵向支梁(11),横向连接拉杆(12),滑移撑梁(17),滑移槽道(20)以及滑移挡板(21);/n其中至少两道柱侧箍板(3)沿环向设置在承载柱(4)的外侧,接缝密闭体(6)和分离式套板(5)由内向外依次设置在承载柱(4)和柱侧箍板(3)之间;/n其中横向撑梁(7)设置在位于承载柱(4)上层的柱侧箍板(3)的外侧,支梁底板(10)和纵向支梁(11)连接成整体置于横向撑梁(7)上,并在相邻的纵向支梁(11)之间设置横向连接拉杆(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截面预应力框架梁支架体系,设置在承载柱(4)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柱侧箍板(3),分离式套板(5),接缝密闭体(6),横向撑梁(7),支梁底板(10),纵向支梁(11),横向连接拉杆(12),滑移撑梁(17),滑移槽道(20)以及滑移挡板(21);
其中至少两道柱侧箍板(3)沿环向设置在承载柱(4)的外侧,接缝密闭体(6)和分离式套板(5)由内向外依次设置在承载柱(4)和柱侧箍板(3)之间;
其中横向撑梁(7)设置在位于承载柱(4)上层的柱侧箍板(3)的外侧,支梁底板(10)和纵向支梁(11)连接成整体置于横向撑梁(7)上,并在相邻的纵向支梁(11)之间设置横向连接拉杆(12)和拉杆调节栓(13);
位于承载柱(4)下层的柱侧箍板(3)的外侧设置滑移撑梁(17),滑移撑梁(17)上间隔设置滑移槽道(20)和滑移挡板(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截面预应力框架梁支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柱侧箍板(3)通过布设在承载柱(4)上方的箍板螺栓(1)和连接耳板(2)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截面预应力框架梁支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横向撑梁(7)与分离式套板(5)之间设置斜向撑杆(8)和撑杆调栓(9),斜向撑杆(8)倾斜地设置在横向撑梁(7)和分离式套板(5)之间,撑杆调栓(9)设置在斜向撑杆(8)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截面预应力框架梁支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横向撑梁(7)与支梁底板(10)之间设置底板限位隼(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亚会
申请(专利权)人:核工业西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