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退出等电位的电位转移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3297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3:30
一种便于退出等电位的电位转移棒,包括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内设置有两个线夹,所述线夹与夹持部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夹持部的顶部设置有限位框,所述限位框内设置有可移动的压块,所述压块与限位框之间连接有弹簧;所述线夹包括固定端和活动端,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在夹持部上,所述活动端延伸至限位框内,且与压块接触;电位转移棒包括夹持状态和退出状态,在夹持状态下,两个线夹之间的距离能够变化;在退出状态下,所述线夹的活动端与压块卡接,两个线夹之间的距离不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改进电位转移棒的夹持部,即使工作人员处于悬空状态,没有着力点,也能够快速从退出等电位,有效地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作业风险。

A kind of potential transfer rod easy to exit equipotenti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退出等电位的电位转移棒
本技术涉及电力
,具体涉及一种便于退出等电位的电位转移棒。
技术介绍
带电作业人员处于高空转移电位的过程中,为减小放电电弧对人体的影响及避免脉冲电流对屏蔽服可能造成的损伤、烧蚀,带电作业人员在电位转移时应使用电位转移棒。转移电位时,针对不同高压,人体裸露部分与带电体的距离不应小于:500kV不小于0.4m,750kV、1000kV不小于0.5m。适用于750kV和1000kV的电位转移棒的用于夹持带电导线的夹持部通常采用下方开口。专利CN207283014U公开了一种电位转移棒,使用时夹持部的下方开口位于带电导线上方,之后向下拉动夹持部以使得夹持部内部的“人”字形线夹下拉加紧导线,这种电位转移棒在电位转移进入等电位时实用、高效。但是,现有的夹持部结构在电位转移棒退出等电位时不易操作。这一方面由于线路本身的张力不大,例如耐张塔的跳线,另一方面是由于等电位工作人员处于悬空状态,无着力点,很难向上用力退出电位转移棒,加之等电位工作人员高强度消除缺陷后体力下降,使得带电作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退出等电位的电位转移棒,其通过优化、改进现有技术的电位转移棒的夹持部,改变了传统的退出等电位的操作方式,使得工作人员更容易在悬空状态下退出等电位,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作业风险。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便于退出等电位的电位转移棒,包括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内设置有两个线夹,所述线夹与夹持部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夹持部的顶部设置有限位框,所述限位框内设置有可移动的压块,所述压块与限位框之间连接有弹簧;所述线夹包括固定端和活动端,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在夹持部上,所述活动端延伸至限位框内,且与压块接触;电位转移棒包括夹持状态和退出状态,在夹持状态下,两个线夹之间的距离能够变化;在退出状态下,所述线夹的活动端与压块卡接,两个线夹之间的距离不变。传统的适用于750kV和1000kV的电位转移棒在使用时,向下拉动夹持部即可使夹持部内部的“人”字形线夹下拉加紧导线,这种电位转移棒在电位转移进入等电位时实用、高效。但是,这种电位转移棒在退出等电位时不易操作。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为耐张塔的跳线等带电导线其本身的张力不大,线缆较软,在线夹夹紧线缆后不易退出,并且电工处于悬空状态,没有着力点,向上用力退出电位转移棒变得困难。由此可见,现有的电位转移棒的结构以及其相应的电位转移棒退出方式不利于电工操作,且存在安全隐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退出等电位的电位转移棒。该电位转移棒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是,也包括绝缘棒、夹持部以及连接在夹持部上的等电位转移线,所述夹持部内设置有两个线夹,线夹既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对称设置的人字形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对称结构以便于夹持线缆。在部分实施例中,线夹上可以设置弧形的凹陷部,以便于在夹持状态下更好地夹持线缆。线夹与夹持部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当两个线夹之间夹持有线缆时,线夹朝向夹持部挤压,弹性件起到支撑的作用;当两个线夹之间没有夹持线缆时,线夹在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或弹簧钢片。本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改进电位转移棒的夹持部。具体地,夹持部的顶部设置有限位框,此处的顶部是指当电位转移棒竖直放置且绝缘棒位于夹持部的下方时,夹持部顶部的弧形区域。优选地,夹持部的竖直中轴线与限位框的竖直中轴线共线。限位框内设置有可在限位框内移动的压块,压块与限位框之间设置有弹簧。优选地,所述弹簧为压缩弹簧。在弹簧的作用下,压块能够在限位框内沿竖直方向移动。线夹的两端分别为固定端和活动端,其中,固定端固定连接在夹持部上,其不相对于夹持部产生任何移动;活动端穿过夹持部的顶部并延伸至限位框中,活动端始终与压块接触。结合弹性件,线夹与夹持部有两个连接点。位于下方的连接点为固定端,位于上方的连接点为弹性件,通过弹性件的伸缩,线夹的活动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沿固定端转动。通过限位框、压块、弹簧、线夹的结构设计,使得电位转移棒包括夹持状态和退出状态。当两个线夹之间放入线缆后,电位转移棒进入夹持状态,随着线缆从下往上深入,线夹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两个线夹的活动端之间的距离也随之增大,线夹的活动端不再对压块产生限位作用,压块在弹簧的作用力下,竖直向下移动,最终随着线缆的夹持而达到平衡状态。因此,在夹持状态下,两个线夹之间的距离是能够随着线缆的放入而变化的。当需要取出线缆时,与传统的电位转移棒向上退出的方式相反,本技术方案先继续向下拉拽电位转移棒,线缆相对于线夹继续向上移动,直至活动端的距离达到最大,活动端与压块卡接,使得弹性件无法促使活动端复位,且弹簧无法带动压块竖直上下移动,因此,此时两个线夹之间的距离不再变化。线夹距离不变后,由于线夹之间保持了一个更大的缝隙,工作人员再向上退出电位转移棒时则变得更加容易,即使工作人员处于悬空状态,没有着力点,也能够快速从退出等电位,有效地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作业风险。作为本技术中压块的优选结构,所述压块为楔形结构,在夹持状态下,线夹的活动端能够在楔形压块的楔形面上移动。进一步地,所述线夹的初始位置被配置为,线夹的活动端的顶部与楔形压块的顶面抵接。压块的楔形结构包括侧面的两个楔形面,在夹持状态下,活动端紧贴楔形面移动。一方面,在底面弹簧的作用下,楔形块向下移动,另一方面活动端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压紧楔形块,最终楔形面与活动端达到力平衡,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线缆在线夹间不再移动。进一步地,所述压块的底面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弹簧部分安装于凹槽内。进一步地,所述弹簧为压缩弹簧。退出状态下,活动端与压块的卡接方式有多种。在部分实施例中,线夹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压块的侧面设置有卡凸,所述卡槽的尺寸与卡凸的尺寸相匹配。也即,当活动端不断相背移动,最终活动端的卡槽移动到卡凸的位置,卡凸和卡槽实现卡接,使得活动端与压块的相对位置不变,线夹之间的距离不再变化。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线夹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与压块的侧面相匹配。例如,对于楔形压块,楔形压块的楔形面与底面之间的连接还有一段竖直过度平面,楔形面与竖直面之间存在拐角,该拐角即可作为凸起部与卡槽相匹配。因此对于部分本身即具有凸起部的压块,也可以不设置卡凸。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框的侧面设置有滑槽,所述线夹的活动端上设置有导向片,所述导向片能够沿滑槽移动。上述设置使得活动端在沿压块侧面移动时不会产生偏移,压块的受力更加均匀,装置的可靠性更高。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改进电位转移棒的夹持部,通过限位框、压块、弹簧、线夹的结构设计,使得需要取出线缆时,与传统的电位转移棒向上退出的方式相反,本技术方案先继续向下拉拽电位转移棒,线缆相对于线夹继续向上移动,直至活动端与压块卡接,两个线夹之间的距离不再变化,线夹距离不变后,由于线夹之间保持了一个更大的缝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退出等电位的电位转移棒,包括夹持部(1),所述夹持部(1)内设置有两个线夹(3),所述线夹(3)与夹持部(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2),其特征在于,夹持部(1)的顶部设置有限位框(5),所述限位框(5)内设置有可移动的压块(6),所述压块(6)与限位框(5)之间连接有弹簧(7);所述线夹(3)包括固定端和活动端,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在夹持部(1)上,所述活动端延伸至限位框(5)内,且与压块(6)接触;/n电位转移棒包括夹持状态和退出状态,在夹持状态下,两个线夹(3)之间的距离能够变化;在退出状态下,所述线夹(3)的活动端与压块(6)卡接,两个线夹(3)之间的距离不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退出等电位的电位转移棒,包括夹持部(1),所述夹持部(1)内设置有两个线夹(3),所述线夹(3)与夹持部(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2),其特征在于,夹持部(1)的顶部设置有限位框(5),所述限位框(5)内设置有可移动的压块(6),所述压块(6)与限位框(5)之间连接有弹簧(7);所述线夹(3)包括固定端和活动端,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在夹持部(1)上,所述活动端延伸至限位框(5)内,且与压块(6)接触;
电位转移棒包括夹持状态和退出状态,在夹持状态下,两个线夹(3)之间的距离能够变化;在退出状态下,所述线夹(3)的活动端与压块(6)卡接,两个线夹(3)之间的距离不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退出等电位的电位转移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块(6)为楔形结构,在夹持状态下,线夹(3)的活动端能够在楔形压块(6)的楔形面上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退出等电位的电位转移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夹(3)的初始位置被配置为,线夹(3)的活动端的顶部与楔形压块(6)的顶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退出等电位的电位转移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块(6)的底面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威陈丰罗君民王亮王一凡赵思宇张兴壮刘正军刘亮亮郭定海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