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32021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包括第一充电组件和与其相适配的第二充电组件,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内部设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有第一弹性端子组件和第二弹性端子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端子组件包括第一弹性端子,所述第二弹性端子组件包括第二弹性端子,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一侧设有锥形口,避免了所述第二充电组件从偏离所述第一充电组件中心位置对接时带来的对接困难问题,所述第二充电组件的一侧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上设有第三弹性端子和第四弹性端子,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上分别设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避免了充电过程所述第二充电组件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中脱离,端子均具有弹性,避免了接触不良。

Charg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充电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割草机的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智能设备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智能割草机、智能吸尘器、智能扫地机等。这类智能机器人为了适应大面积的作业区域,在机器人的作业区域内通常配备与机器人相配套的充电站,智能机器人可在充电站处进行充电待命,需要进行作业时,智能机器人在电池包电力支持下自动驶离充电站对作业区域进行地图绘制、路线规划并完成后作业。但是在智能设备的充电口与充电站的充电座进行对接时,由于定位误差或者充电口的结构不合理,则可能会出现充电装置上充电端子与机器人上的充电端子接触不稳定,导致产生额外热量及电能源的损耗;机器人在自动返回充电装置充电时,机器人上的充电端子与充电装置上的充电端子对接困难;在充电过程中,机器人上的充电端子从充电装置上的充电端子意外脱落,无法正常充电。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充电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装置,避免对接困难、接触不稳定以及意外脱落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第一充电组件和与其相适配的第二充电组件,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和所述第二充电组件均为对称结构,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内部设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有第一弹性端子组件和第二弹性端子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端子组件包括第一弹性端子,所述第二弹性端子组件包括第二弹性端子,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端子之间形成内嵌空间,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一侧设有锥形口,所述锥形口与所述内嵌空间相通,所述第二充电组件的一侧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上设有第三弹性端子和第四弹性端子,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上分别设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所述凸出部用于从所述锥形口插入所述内嵌空间,以使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弹性接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三弹性组件和所述第四弹性组件均具有弹性,形成弹性接触,避免接触不稳定;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一侧设有锥形口,避免了所述第二充电组件从偏离所述第一充电组件中心位置对接时带来的对接困难问题;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上分别设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避免了充电过程所述第二充电组件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中脱离。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端子、所述第二弹性端子、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均为弯折的金属片。其有益效果在于:金属片增加了接触面积,避免接触不稳定。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第一初始接触部和第一充电接触部,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其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第一初始接触部和第一充电接触部,保证了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三弹性端子的充分接触,避免出现接触不良。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包括第二固定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第二初始接触部和第二充电接触部,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其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第二初始接触部和第二充电接触部,保证了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四弹性端子的充分接触,避免出现接触不良。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之间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之间的角度,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之间的角度小于所述锥形口的角度。其有益效果在于:便于所述凸出部的插入,以使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弹性接触,避免接触不良。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部还包括第一弯折尾部,所述第一弯折尾部与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还包括第二弯折尾部,所述第二弯折尾部与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连接,且所述第一弯折尾部和所述第二弯折尾部均背向于所述内嵌空间。其有益效果在于:避免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卡住所述凸出部。优选地,所述第三弹性端子为鱼钩状,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包括第三固定部和第一弯钩部,所述第一凸点位于所述第三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弯钩部连接的一端,所述第三固定部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卡口。其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第一弯钩部便于所述第三弹性端子插入所述内嵌空间,减少所述第一组件对所述第三弹性端子的阻挡。优选地,所述第四弹性端子为鱼钩状,所述第四弹性端子包括第四固定部和第二弯钩部,所述第二凸点位于所述第四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弯钩部连接的一端,所述第四固定部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卡口。其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第二弯钩部便于所述第四弹性端子插入所述内嵌空间,减少所述第一组件对所述第四弹性端子的阻挡。优选地,所述凸出部包括凸出部端子固定组件。其有益效果在于:便于固定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凸出部端子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内置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于所述内置板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内置板之间设有第一内嵌凹槽,所述第一固定板背向所述内置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卡扣,所述第一弯钩部嵌于所述第一内嵌凹槽内,所述第一卡口与所述第一固定卡扣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内置板之间设有第二内嵌凹槽,所述第二固定板背向所述内置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卡扣,所述第二弯钩部嵌于所述第二内嵌凹槽内,所述第二卡口与所述第二固定卡扣可拆卸连接。其有益效果在于:便于固定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避免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脱落。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和所述第三弹性端子之间具有两个接触点,分别为: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三固定部弹性接触;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凸点弹性接触。其有益效果在于:两个接触点增加了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和所述第三弹性端子之间接触的稳定性。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之间具有两个接触点,分别为: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的连接处与所述第四固定部弹性接触;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凸点弹性接触。其有益效果在于:两个接触点增加了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之间接触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充电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弹性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充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三弹性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充电组件的剖面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一固定卡扣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一充电组件和第二充电组件使用的第一过程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第一充电组件和第二充电组件使用的第二过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装置,应用于智能割草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充电组件和与其相适配的第二充电组件,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和所述第二充电组件均为对称结构,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内部设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有第一弹性端子组件和第二弹性端子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端子组件包括第一弹性端子,所述第二弹性端子组件包括第二弹性端子,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端子之间形成内嵌空间,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一侧设有锥形口,所述锥形口与所述内嵌空间相通,所述第二充电组件的一侧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上设有第三弹性端子和第四弹性端子,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上分别设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所述凸出部用于从所述锥形口插入所述内嵌空间,以使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弹性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装置,应用于智能割草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充电组件和与其相适配的第二充电组件,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和所述第二充电组件均为对称结构,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内部设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有第一弹性端子组件和第二弹性端子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端子组件包括第一弹性端子,所述第二弹性端子组件包括第二弹性端子,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端子之间形成内嵌空间,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一侧设有锥形口,所述锥形口与所述内嵌空间相通,所述第二充电组件的一侧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上设有第三弹性端子和第四弹性端子,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上分别设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所述凸出部用于从所述锥形口插入所述内嵌空间,以使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弹性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端子、所述第二弹性端子、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均为弯折的金属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第一初始接触部和第一充电接触部,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包括第二固定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第二初始接触部和第二充电接触部,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第一初始接触部和第一充电接触部,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包括第二固定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第二初始接触部和第二充电接触部,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之间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之间的角度,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之间的角度小于所述锥形口的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第一初始接触部和第一充电接触部,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包括第二固定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第二初始接触部和第二充电接触部,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还包括第一弯折尾部,所述第一弯折尾部与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还包括第二弯折尾部,所述第二弯折尾部与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连接,且所述第一弯折尾部和所述第二弯折尾部均背向于所述内嵌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金高杰李汪浩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