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春专利>正文

一种蓄电池的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3101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的防护装置,涉及蓄电池防护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外架;外架相对两内侧面均固定安装有防护组件;外架内表面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散热壳体;散热壳体一表面开设有呈线性阵列分布的散热孔;散热壳体内部固定连接有两对称设置的散热风机;散热壳体顶面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防护组件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纵向压板;两纵向压板相对表面之间活动连接有两对称设置的横向压板;横向压板两相背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两个防护组件的设计,一方面变传统蓄电池的包围式防护结构为多点式防护结构,另一方面变蓄电池的落地式存放为悬空式存放。

A protective device for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电池的防护装置
本技术属于蓄电池防护
,特别是涉及一种蓄电池的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化石能源的危机导致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的节奏进一步加快,电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目前已经出现电动汽车、电动三轮车等电力工具,电动三轮车主要以蓄电池为电力载体,通过蓄电池的放电来驱动电动三轮车上的电机转动,进而通过电机驱动车轮实现三轮车的移动。现有的三轮车蓄电池作为三轮车的核心部件,在蓄电池的保护上存在着较多不足,尤其是在碰撞过程中蓄电池的损坏程度对整车安全性有着重大影响,一方面现有的蓄电池保护装置对蓄电池的保护等级不够不能提供多向缓冲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加装保护装置后,在一些天气较热的情况下会影响蓄电池的散热性能,进而影响蓄电池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电池的防护装置,通过防护组件的设计,解决了现有的蓄电池的防护装置防护效果差及安装后影响蓄电池散热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为一种蓄电池的防护装置,包括外架;所述外架相对两内侧面均固定安装有防护组件;所述外架内表面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散热壳体;所述散热壳体一表面开设有呈线性阵列分布的散热孔;所述散热壳体内部固定连接有两对称设置的散热风机;所述散热壳体顶面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防护组件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纵向压板;两所述纵向压板相对表面之间活动连接有两对称设置的横向压板;所述横向压板两相背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纵向压板一表面开设有两对称设置的安装槽;所述螺纹杆周侧面与安装槽相配合;两所述横向压板一表面均铰接有第一连接座;两所述第一连接座内壁均安装有双向螺杆;两所述双向螺杆远离第一连接座的一端均套设有第二连接座;两所述第二连接座一表面均与外架铰接;所述双向螺杆两端均螺纹连接有限位帽;所述双向螺杆周侧面套设有两复位弹簧。进一步地,两所述横向压板和两所述纵向压板中部位置均开设有通风减重槽;两所述横向压板和两所述纵向压板周侧面均包裹有橡胶软垫。进一步地,所述螺纹杆周侧面配合有锁紧螺母;两所述横向压板和两所述纵向压板均为“凸”字形结构。进一步地,两所述限位帽和两所述复位弹簧均分别位于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内侧;所述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均为U型结构。进一步地,两所述防护组件以外架中线所在平面为轴呈对称分布。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两个防护组件的设计,一方面变传统蓄电池的包围式防护结构为多点式防护结构,另一方面变蓄电池的落地式存放为悬空式存放,通过悬空的实现,有效避免传统半包围式防护装置容易降低蓄电池散热效率的问题,且通过多个缓冲弹簧的位置设计,变传统的固定式防护为弹性防护,通过弹性防护,能够从多个方向为蓄电池提供减震防护作用,并能在使用过程中自动抵消蓄电池的偏摆及振动,从而有效提高蓄电池存放时的安全性。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一种蓄电池的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防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散热壳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外架,2-防护组件,3-散热壳体,4-散热孔,5-散热风机,6-温度传感器,201-纵向压板,202-横向压板,203-螺纹杆,204-安装槽,205-第一连接座,206-双向螺杆,207-第二连接座,208-限位帽,209-复位弹簧,210-通风减重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6,本技术为一种蓄电池的防护装置,包括外架1;外架1相对两内侧面均固定安装有防护组件2;外架1内表面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散热壳体3;散热壳体3一表面开设有呈线性阵列分布的散热孔4;散热壳体3内部固定连接有两对称设置的散热风机5;散热壳体3顶面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6,散热壳体3内部还安装有PCB电路板和控制器,温度传感器6用于实时监测防护组件2中蓄电池的温度数据信息,温度传感器6将监测到的实时数据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依据温度传感器6的数据反馈控制两个散热风机5开启和转速等工作状态,温度传感器6的型号为DS18B20,工作时,该装置的电力部件均由蓄电池进行电力供应;防护组件2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纵向压板201;两纵向压板201相对表面之间活动连接有两对称设置的横向压板202;横向压板202两相背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螺纹杆203;纵向压板201一表面开设有两对称设置的安装槽204;螺纹杆203周侧面与安装槽204相配合;两横向压板202一表面均铰接有第一连接座205;两第一连接座205内壁均安装有双向螺杆206;两双向螺杆206远离第一连接座205的一端均套设有第二连接座207;两第二连接座207一表面均与外架1铰接;双向螺杆206两端均螺纹连接有限位帽208;双向螺杆206周侧面套设有两复位弹簧209。其中,两横向压板202和两纵向压板201中部位置均开设有通风减重槽210;两横向压板202和两纵向压板201周侧面均包裹有橡胶软垫,橡胶软垫设置的作用在于使横向压板202和纵向压板201与蓄电池进行软性接触,橡胶软垫的材质为阻燃橡胶材质。其中,螺纹杆203周侧面配合有锁紧螺母;两横向压板202和两纵向压板201均为“凸”字形结构,两限位帽208和两复位弹簧209均分别位于第一连接座205和第二连接座207内侧;第一连接座205和第二连接座207均为U型结构。其中,两防护组件2以外架1中线所在平面为轴呈对称分布。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该装置主要适用于蓄电池的防护,适用时,外架1通过连接件固定于搭载平台中,且使用时,将两个纵向压板201和两个横向压板202进行初步的组装成型,初步组装成型后,将待固定的蓄电池置于两个防护组件2所形成的固定空间中,蓄电池置入后,即通过锁紧螺母和双向螺杆206对两个防护组件2进行紧固和锁紧,锁紧后,蓄电池呈悬空状态,通过悬空状态,使蓄电池能够多面通风,继而增强散热效率,蓄电池悬空后,由于多个复位弹簧209的设计,能够从多个方向对蓄电池进行减震防护。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池的防护装置,包括外架(1),其特征在于:/n所述外架(1)相对两内侧面均固定安装有防护组件(2);所述外架(1)内表面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散热壳体(3);所述散热壳体(3)一表面开设有呈线性阵列分布的散热孔(4);所述散热壳体(3)内部固定连接有两对称设置的散热风机(5);所述散热壳体(3)顶面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6);/n所述防护组件(2)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纵向压板(201);两所述纵向压板(201)相对表面之间活动连接有两对称设置的横向压板(202);所述横向压板(202)两相背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螺纹杆(203);所述纵向压板(201)一表面开设有两对称设置的安装槽(204);所述螺纹杆(203)周侧面与安装槽(204)相配合;两所述横向压板(202)一表面均铰接有第一连接座(205);两所述第一连接座(205)内壁均安装有双向螺杆(206);两所述双向螺杆(206)远离第一连接座(205)的一端均套设有第二连接座(207);两所述第二连接座(207)一表面均与外架(1)铰接;所述双向螺杆(206)两端均螺纹连接有限位帽(208);所述双向螺杆(206)周侧面套设有两复位弹簧(20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的防护装置,包括外架(1),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架(1)相对两内侧面均固定安装有防护组件(2);所述外架(1)内表面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散热壳体(3);所述散热壳体(3)一表面开设有呈线性阵列分布的散热孔(4);所述散热壳体(3)内部固定连接有两对称设置的散热风机(5);所述散热壳体(3)顶面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6);
所述防护组件(2)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纵向压板(201);两所述纵向压板(201)相对表面之间活动连接有两对称设置的横向压板(202);所述横向压板(202)两相背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螺纹杆(203);所述纵向压板(201)一表面开设有两对称设置的安装槽(204);所述螺纹杆(203)周侧面与安装槽(204)相配合;两所述横向压板(202)一表面均铰接有第一连接座(205);两所述第一连接座(205)内壁均安装有双向螺杆(206);两所述双向螺杆(206)远离第一连接座(205)的一端均套设有第二连接座(207);两所述第二连接座(207)一表面均与外架(1)铰接;所述双向螺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
申请(专利权)人:李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