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1870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效率提高的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采用轴流式风叶组件,其冷凝器组件的截面中心线分布在以风叶组件转轴为回转中心轴,风场强度大致相等的球壳体范围内,在所述球壳体内,空气可以均匀有效地流过冷凝器组件,使冷凝器换热效率大大提高。(*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尤其涉及采用三维内、外肋强化传热管制做其冷凝器组件的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所谓三维内、外肋强化传热管包括三维外肋管、三维内肋管或兼具内肋和外肋的三维内外肋管,管形可以是圆管或扁管。这种三维内、外肋强化传热管由珠海格力热工科技有限公司出产,具有换热效率高的特点,适合用来制造换热器,而不需再使用翅片。关于该三维内、外肋强化传热管的结构特点及制作方法,可以参考名称为《三维内肋管及其加工工艺》,公开号为CN1037391A的中国专利,和名称为《三维外肋强化传热扁管》,公开号为CN2345941Y的中国专利。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通常包括壳体、压缩机、冷凝器组件和风机(风叶组件和电机)等。在制冷过程中,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由压缩机排出,流进冷凝器组件的冷媒管中,与冷凝器组件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将热量释放出去,逐渐液化,变成高温高压液体,从而完成在冷凝器组件中的排热过程。为了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应尽量使空气均匀有效地流经冷凝器。如名称为《具有高热交换能力的空调机的紧凑式室外装置》,公开号为CN1165553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就公开了一种换热效率提高的空调器室外机,它包括一个压缩机,一个热交换器和一个风机,其中热交换器安装在风机的周围,大体上弯成U字形或J字形,以便它能把风机的特定部分围在其中。实验表明,冷凝器组件的换热效率与所选风机的类型,以及风机与冷凝器之间的相对位置紧密相关。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中,采用的是贯流式风机,且需要安装一涡壳,该涡壳从风机延伸到出口,用来形成空气的排放通道。在进风量、换热面积和风阻相等的情况下,由于贯流式风机会使经冷凝器的空气流转向,采用贯流式风机所消耗的电能比采用轴流式风机所需消耗的电能至少多20%以上。而且,对于贯流式风机,如果采用该专利技术申请附图4所示的方案,使贯流式风叶的回转轴心与电机转轴同轴,在垂直于电机转轴的截面上,使换热器上各点到风机转轴的距离大致相等,那么,由于风机周围的风场等强度线并不是圆点在电机转轴上的圆弧,那么,换热器上各点的风速将很不均匀,换热器某些部分的换热效果很差,某些部分几乎不换热,无法达到提高换热效率的目的。在现有技术的室外机中,还经常采用轴流式风机,但其冷凝器组件一般采用L形的直角折弯换热器,为平面板块状设计。根据从冷凝器组件外侧测量到的风速表明,采用这种L形的冷凝器组件,在冷凝器组件中段测量到的风速较大,端部风速降低。由于其风速分布不均匀,冷凝器组件的换热效率也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通过对风叶组件的合理选型,对冷凝器组件形状的改进和合理布置,从而提供一种换热效率提高的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一种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包括壳体、压缩机、由三维内、外肋强化传热管制成的冷媒管盘绕而成的冷凝器组件、风叶组件和电机,所述风叶组件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组件的内侧,在所述冷凝器组件外侧的壳体上设置有空气进口,在所述风叶组件侧的壳体上设置有空气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组件为轴流式风叶;以远离冷凝器组件方向的垂直于风叶组件转轴且距风叶组件的质心距离为kD(D为风叶组件的直径,k的取值范围是0.2-0.4)的平面为基准面,所述冷凝器组件的截面中心线位于基准面一侧且以风叶组件转轴为回转中心轴的球壳体范围内,所述球壳体由基准面、第一球面和第二球面相交而形成,在过风叶组件转轴的水平截面上,第一球面的截线段为第一半圆线,所述第一半圆线的圆心为所述风叶组件的转轴与基准面的交点,所述第一半圆线的直径为1.6D,第二球面的截线段为第二半圆线,所述第二半圆线与第一半圆线同圆心,所述第二半圆线的直径为1.1D。实验表明,在上述球壳体内,轴流式风机的风场强度大致相等,因此,如果冷凝器组件的中心线设置在该范围内,空气可以均匀有效地流过冷凝器组件,冷凝器换热效率大大提高。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a)是对L形直角折弯式冷凝器组件外侧的风速测量示意图;图1(b)是对圆弧形冷凝器组件外侧的风速测量示意图2是本技术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中冷凝器组件和风叶组件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室外机的A向视图;图5(a)是图3所示的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的冷凝器组件中冷媒管的走管方案一的示意图;图5(b)是图3所示的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的冷凝器组件中冷媒管的走管方案二的示意图;图5(c)是图3所示的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的冷凝器组件中冷媒管的走管方案三的示意图。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组件3、风叶组件5、电机6、壳体4和底盘2。本技术的室外机中,为了获得较高的换热效率,风叶组件5的叶片采用轴流式风叶,在风叶组件5外圈设置有导流圈,风叶组件5的回转轴心与电机6的转轴同轴。图1(a)和图1(b)为轴流式风机周围的空气流速(V)测量图,在测量中,电机的转速为900rpm。如图1(a)所示,对于采用L形直角折弯式冷凝器组件的室外机,冷凝器中段V值较大,最大为2.31m/s,而两端V值却很低,分别为1.03m/s、0.66m/s。如图1(b)所示,当冷凝器组件的过风叶组件转轴的截面呈圆弧状时,沿着冷凝器的长度,各处V值差别较小,最大2.05m/s,最小值为1.71m/s,风速分布均匀。可以由实验得出,对于轴流式风叶组件,在过风叶组件转轴的水平截面上,风场等强度线近似为一系列同心的圆弧线,其圆心位于远离冷凝器组件方向的风叶组件转轴上,且距风叶组件叶片的质心距离为0.3D(D为风叶组件的直径)。因此,为了提高换热效率,使空气均匀有效地流经冷凝器,应尽量使冷凝器各点位于风场等强度线附近。如图2所示,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以远离冷凝器组件方向的垂直于风叶组件转轴且距风叶组件的质心距离为kD(D为风叶组件的直径,k的取值范围是0.2-0.4)的平面为基准面,所述冷凝器组件的截面中心线位于基准面一侧且以风叶组件转轴为回转中心轴的球壳体范围内,所述球壳体由基准面、第一球面和第二球面相交而形成,在过风叶组件转轴的水平截面上,第一球面的截线段为第一半圆线,所述第一半圆线的圆心为所述风叶组件的转轴与基准面的交点,所述第一半圆线的直径为1.6D,第二球面的截线段为第二半圆线,所述第二半圆线与第一半圆线同圆心,所述第二半圆线的直径为1.1D。在过风叶组件转轴的水平截面上,冷凝器组件3的截面形状为曲线环状,所述曲线环的中心线为连续光滑的曲线,该曲线的曲率半径中心在该曲线的一侧。所述的曲线两端的距离大于与该距离平行的直线在曲线上的交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的曲线可为圆弧曲线。所述的曲线可为二次曲线。所述的曲线可为三角函数曲线。所述的曲线可包括若干不同的曲线。所述冷凝器组件呈曲线状的截面中心线的端部可向外延伸,其延伸线为从所述曲线延伸出的直线段,使所述的曲线的长度大于该线段长度。所述冷凝器组件呈曲线状的截面中心线的两个端部均可向外延伸,其延伸线为从所述曲线两端延伸出的直线段,使所述的曲线的长度大于该两条线段长度之和。所述冷凝器组件的截面中心线为依次相连接的多段折线。所述多段折线长度相等,该相连接的折线段的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包括壳体、压缩机、由三维内、外肋强化传热管制成的冷媒管盘绕而成的冷凝器组件、风叶组件和电机,所述风叶组件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组件的内侧,在所述冷凝器组件外侧的壳体上设置有空气进口,在所述风叶组件侧的壳体上设置有空气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组件为轴流式风叶;以远离冷凝器组件方向的垂直于风叶组件转轴且距风叶组件的质心距离为kD的平面为基准面,所述D为风叶组件的直径,k的取值范围是0.2-0.4,所述冷凝器组件的截面中心线位于基准面一侧且以风叶组件转轴为回转中心轴的球壳体范围内,所述球壳体由基准面、第一球面和第二球面相交而形成,在过风叶组件转轴的水平截面上,第一球面的截线段为第一半圆线,所述第一半圆线的圆心为所述风叶组件的转轴与基准面的交点,所述第一半圆线的直径为1.6D,第二球面的截线段为第二半圆线,所述第二半圆线与第一半圆线同圆心,所述第二半圆线的直径为1.1D。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江洪凌继耀陈建民刘雁斌梁亚国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